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247.62KB ,
资源ID:161812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1812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1)蜡烛具有什么性质?(2)蜡烛燃烧可能发生哪些变化?(3)通过什么实验进行验证?【交流与讨论】学生回顾家庭小实验并讨论蜡烛的性质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交流看法.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化学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来引出主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导入三:【提问】化学实验的萌芽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讲述】在100多万年前的远古时代,火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实验手段.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实验的应用.【提问】谁知道chemistry(化学)这个英文单词的起源?【讲述】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追问】化学为什么起

2、源于炼金术呢?【讲述】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了求得可以带来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化学反应知识.chemist至今还保留两个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也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过渡语在化学的发展中,实验有着非凡的功劳,化学研究离不开实验,今天我们就利用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一、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思路一【讲解】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

3、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视、听、嗅、触来观察实验.这就是全面的观察,还要做到有序的观察,即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顺序去观察.【板书】观察【探究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小组内操作,观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研究蜡烛及其燃烧现象,并初步形成报告.1.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对蜡烛进行开放性的探究,侧重观察物质的性质.【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2.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交流体会.【学生】观察燃烧过程.(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 s后取出,观察

4、火柴梗被灼烧的情况.(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合作交流】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蜡烛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有烛泪,外焰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内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学生观察】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3.熄灭蜡烛“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合作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并将蜡

5、烛引燃.【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教师】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和进行描述.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再探究.【小结】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物质是否可燃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等.(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4.填写实验报告【合作交流】教材13页的探究(或实验)报告,供同学们参考.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报告.思路二【引导探究】提出探究课题:对蜡烛及

6、其燃烧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指导实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学生实验】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探究交流】第一阶段:实验前.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注意观察蜡烛的哪些特性呢?【学生发言】还应该观察蜡烛的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学生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并观察现象.【讨论归纳】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并且密度小于水.【引导探究】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想想看,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温度会不会也高低不同呢

7、? 【讨论】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学生实验】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观察现象【讨论归纳】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学生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立即倒转烧杯,向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探究交流】第三阶段:实验后.【学生实验】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现象:有白烟生成.【讨论】问题(一):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罩得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合作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8、提出猜测:通过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太近或太远都不行.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烧杯外,效果不明显.【讨论】问题(二):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讨论归纳】因为外焰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放热多、温度高.【讨论】问题(三):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到有白烟生成.猜测一下,观察到的白烟可能是什么物质?【讨论归纳】白烟可能为3种物质:水蒸气;二氧化碳;石蜡蒸气.【提升】提出探究任务:怎么用实验来求证白烟是什么物质呢?请你设计实验来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观察实验现象.【展示】播放多媒体动

9、画: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观看动画】推导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气冷凝形成的.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中,下列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B.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能够被点燃C.蜡烛燃烧只有二氧化碳生成D.罩住火焰的时间太长,烧杯底部变黑解析:蜡烛燃烧时,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蜡烛刚熄灭时,灯芯上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能够被点燃.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罩住火焰的时间太长,石蜡燃烧不充分,有炭黑生成,会观察到烧杯底部变黑.故选C.2.教材

10、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过程中没有物理变化,但有化学变化B.图1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C.图2的实验,可证明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烧杯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D.图3实验中燃着的火柴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故选A.第1课时1.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溶解性).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第三阶段:实验后点燃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2.化学学习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

11、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6页练习与应用的1题.【选做题】教材第16页练习与应用的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中蜡烛熔化B.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D.蜡烛浮在水面上2.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哪一种现象是不对的 ()A.罩在烛火上方的烧杯内壁一开始出现少量白雾,随后消失B.如果罩住烛火时间太长,烧杯底将会变黑C.可以看到烧杯内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

12、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如物质的颜色、物质是否可燃等.(2)关注物质的,如物质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对物质在、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4.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在观察和描述现象时,一般可分为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进行.请你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下表.探究步骤对现象的描述和观察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能力提升】5.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你认识了石蜡的一些性质.下列有关对石蜡的性质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石蜡的密度比水小B.石蜡的硬度较大C.石蜡不溶于水D.石蜡能燃烧6.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体现了学习化学的许多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13、是 ()A.关注物质的性质B.关注物质的变化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D.关注探究活动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格式【拓展探究】7.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哪些结论必须是通过化学变化得出的 ()A.蜡烛可以燃烧B.蜡烛的颜色是白色C.蜡烛的密度比水小D.蜡烛容易熔化8.(邻水县校级月考)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结论:,.(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处(填字母)的火柴梗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3)再将

14、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结论: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答案与解析】1.B(解析:燃烧中蜡烛熔化,由固体变为液体,无新物质生成;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只是状态的变化;蜡烛浮在水面上,无新物质生成.)2.C(解析: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我们是看不到的.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成分是石蜡蒸气,石蜡蒸气具有可燃性.点燃这缕白烟,白烟循着从烛芯冒出的轨迹,再次引燃了烛芯.)3.(1)性质(2)变化(3)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解析:(

15、1)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我们还可以看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所以要关注物质的性质.(2)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是否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生成等,都属于物质的变化,所以要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三个阶段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4.如下表.蜡烛一般为圆柱体,白色或红色,有烛芯燃着时,火焰呈淡黄色,分层,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玻璃杯,玻璃杯内有水雾出现

16、火焰熄灭后有一股白烟上升,蜡烛变短(解析:根据观察实验的方法,点燃前主要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着时观察燃烧的现象和检验生成物,熄灭后观察蜡烛熄灭过程中的现象.)5.B(解析:蜡烛可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小;蜡烛浮在水面上,而没有溶于水,说明石蜡不溶于水;蜡烛能燃烧可得出石蜡有可燃性.)6.D(解析: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4)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三个阶段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而不是关注探究活动设计和实验报告的

17、格式.)7.A(解析:蜡烛可以燃烧是通过蜡烛燃烧表现出来的,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的颜色是白色属于蜡烛的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蜡烛的密度比水小,可以通过蜡烛浮在水面上表现出来,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蜡烛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蜡烛容易熔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8.(1)浮在水面上;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2)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3)水珠;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解析:(1)蜡烛能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

18、于水;(2)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有水生成;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通过本节课学生近距离仔细地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用化学的眼光、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由于本节课的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成功率高,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个别学生在点燃蜡烛时发现有黑烟产生,在此顺势给学生介绍

19、可燃物燃烧不充分导致的后果,进行环保教育.本节课强调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只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本节课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借鉴生物、物理课的知识,决不简单重复,而是创设新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化学的原始形式炼丹术和炼金术与原始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帝王将相自然而然产生了两种愿望:一是希望长生不老,二是希望拥有更多的财富.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逐渐有些方士从事炼丹方面的活动,主要从事炼制长生不老丹,这就是炼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纵观炼丹的发展史,

20、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的炼丹大家,如魏伯阳、葛洪、狐刚子等.炼丹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他们认为:“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结伴不过三人.”因此,炼丹的场所多设在深山古观,与烟尘毒气进行搏斗,中国的炼丹常与道教联系在一起.生老病死本是自然现象,人类不可能炼出长生不老丹.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三千童男玉女去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丹,结果什么也没找到.在历史上,服用长生不老丹而丧命的也大有人在.炼丹术和炼金术的指导思想是追求长生不老和物质享受,而不是探索科学真理,这使得炼丹家不可能成为化学家,也使得在炼丹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导致新发现的化学反应,因为与长生无关而失之交臂.其次,炼丹家之间相互严守秘密,不事

21、交流,以至千百年来重复操作,殊少进步.实验用具未采用玻璃仪器,操作者缺少数学教养,不能对一些反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这些使得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未能突破神秘的外衣而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关于炼丹术的功过,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曾作了一个公正的评价.他把炼丹术比喻为伊索寓言里的一位老人.一位快要死去的老人,告诉他的儿子们,说他在葡萄园里已经埋下了许多的黄金,留给他们,儿子们把葡萄树四周的泥土都挖松了,但是并没有发现金子,可是,树根四周的青苔和杂草被他们除去了,结果第二年长了满园的好葡萄.炼丹术和炼金术的积极意义在于以下方面:(1)炼丹术和炼金术不能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但它在客观上促进了冶金、地质、

22、矿物、医学等学科的发展.炼丹导致了许多新的发明和发现,如火药、烧酒等的出现,都和道家的炼丹活动有关.(2)为研究“药用”的人造金银而进行的冶金研究,这一方面对我国古代的冶金学的发展贡献较大.(3)药用植物的研究,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4)炼丹家们在实验中所作的记录,是我们研究古代化学史宝贵的资料.总之,由于炼丹、炼金都以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为虚幻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屡遭失败,并且日益走向衰落.化学研究只能专注到实用方面,冶金化学、近代化学、医药化学的发展迎来了现代化学的诞生.在系统的化学形成以前,人类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还处在哲学性的猜想和经验性的实践阶段,在化学发展史中经历了很长这样

23、的阶段,我们不妨称之为经验化学时期.在当时,我国在化学工艺的成就上,在认识物质的哲学基础上,以及在炼丹术几个方面,都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到了近代,欧洲社会较早脱离了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就加快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也就适应了欧洲社会的需要,由经验性的水平提高到系统化的水平,形成了系统化的化学知识,被称为近代化学.1.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2.学习集气瓶的使用,会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3.知道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方面的差异.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24、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述能力,以及实验分析能力.3.在小组合作中,增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1.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并体验到探究活动与小组合作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好化学的热情.2.通过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回顾、运用,让学生体验各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科间的交融性.1.学会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环节.3.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1.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2.对科学探究一般环节的理解.【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火柴、吸管、澄清的石灰水.【学生准备】预习与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有关的实验步骤.【提

25、出问题】由薯片打开袋后第二天就不再酥脆了这一生活中常见现象提出问题:薯片为什么不酥脆了?【猜想与假设】薯片可能受潮了(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制订计划】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进行实验】取一只外壁干燥的烧杯,向其中注入冰水,过一段时间,烧杯外壁有水珠.【解释与结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表达交流】薯片受潮后不再酥脆.【反思评价】薯片开袋后立即食用,否则需密封.【讲解】通过对薯片不再酥脆原因的实验探究,我们已经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获得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小结】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我们可以解释和解决生活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提问】请每位同学做两次深呼

26、吸.同学们感觉如何?同学们是否想过,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生活中有许多让我们疑惑的问题,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讨论交流】请针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活动探究】(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2)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瓶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27、【注意事项】注意实验仪器的编号,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严谨作风.【展示交流】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评价整合】对异常现象的分析:对C瓶内无浑浊现象的分析: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二氧化碳量少.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对点燃的木条不是同时放入B、D两集气瓶内时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评价.你认为怎样操作更简便?设计意图对异常现象的分析,能突破本次探究的难点.结合生物学知识:呼出的气体是指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气体,而不是含一口气又吹出来的空气.【交流探讨】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不对着玻璃片哈气,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此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设计意图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也是本方案中的又一个亮点,因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的现象,通过平时的生活常识(如冬天嘴中冒出的白汽)等途径也可知道.【反思小结】通过上述活动探究:(1)你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哪些物质的多少有什么初步结论?(2)通过对异常现象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3)通过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4)在探究实验和交流反思的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