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7.59KB ,
资源ID:161632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16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视像领地的游击者——微视频青年亚文化论析.docx)为本站会员(b****9)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视像领地的游击者——微视频青年亚文化论析.docx

1、1视像领地的游击者微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陈霖邢强【提要】当表现力极强的微视频遇上渴望自我表现的青年人,会触发怎样的效果?本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微视频在一开始就显示出视像的奇异特质,微视频制作、上传和浏览的主体主要是青年人,因而蕴含着丰富的青年亚文化意涵。本文试图通过对微视频制作和传播的考察,从媒介的抵抗、身份的认同和创造的潜能三个方面,分析寓于微视频中的青年亚文化存在状态,并探讨其现实影响和未来走向。【关键词】微视频青年亚文化抵抗认同创造Abstract:What will happen when the highly expressivemicro-videos metth

2、ey outhswhoalsodesiretoexpress?Thisessayanswersthisquestiononthebasisofonereality:micro-videosshowtheirbizarrevisualcharacteristicsattheverybeginning.Andthepeoplewhoproducethem,uploadthem,andwatchthemaremainlyyouths.Therefore,micro-videoscontainveryrichsubcultureimplications.Thisessaytriestoanalyzet

3、heconditionofyouthsub-culturewhichiscontainedinmicro-videosaswellasitsactualimpactsanditsfuturepaththroughstudyofmicro-videosproductionandspreading.Thisanalysishasthreeaspects:theresistanceofmedia,thefloatingofidentification,andthepotentialofcreating.Keywords:Micro-videoYouthSubcultureResistanceIden

4、tificationCreation引言无数的视频构成了漂浮在网络海洋里的视像空间1,其中,我们所说的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视频形态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短片2。微视频的出现及其“普众化”massification3,意味着我们真正进入了“超视像”4的媒体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微视频传播活动,在一开始就显示出视像的奇异和另类的性质,微视频制作、上传和浏览的主体,主要是青年人,因而蕴含着丰富的青年亚文化意涵。5互联网的在青年群体中的使用,促生了各种青年亚文化形态,如黑客现象、粉

5、丝社群、网络恶搞、动漫游戏中、搜索文化,等等,而微视频制作与传播中的青年亚文化在基于互联网的亚文化活动中构成了突出的景观。近年来,胡戈恶搞电影无极、高跟鞋虐猫事件、魔兽铜须事件、赵丽华诗歌事件、流氓外教事件、抱抱团受热捧、秘书门事件、木子美网络征婚、“乱伦”广告风波,等等,这些在网络上传递、扩散、引起热议或争吵的微视频事件,都以其亚文化性质而构成网络时代的文化冲击和震荡。因此,本文选取微视频作为研究青年亚文化的切入点,试图通过对微视频制作和传播的考察,从媒介的抵抗、身份的认同和创造的潜能等三个方面,透视其亚文化存在的状态,以期对新媒介情境下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一、媒介的抵抗所谓亚文化

6、,是从一个文化整体里孕育出来,既与母体文化有一致性,又有其特殊性的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于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它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适应”。6微视频的青年亚文化性质是在与作为其母体文化的视像主文化的关系状态中呈现出来的。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最为著名的是伯明翰学派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展开的研究,他们在集体撰写的仪式的抵抗这部著作中,基于阶级与政治对抗理论,对英国工人阶级青2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认为它们体现了对英国以中产阶级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的反抗,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

7、反抗的象征意味,在想象中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上个世纪的60年代,在英美国家,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恋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青年亚文化对欧美社会文化整体形成了结构性冲击,而其理论意涵被自马尔库塞到霍尔的西方新左派思想家们着力开掘和阐释,其对阶级、性别和种族冲突的强调,对亚文化风格和认同的分析,形成了西方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传统,“仪式的抵抗”则构成这些带有鲜明左翼色彩的亚文化研究的一面旗帜。今天,当我们着眼于微视频的青年亚文化的存在时,我们会看到,与主流视像文化截然

8、不同的景象被带到我们的面前,其间也不乏“抵抗”的色彩。但是,这样的抵抗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青年亚文化的抵抗相比,语境已经完全不同。阶级、政治和性别的对抗因素,固然仍然存在但是相比较而言,这些因素已经大为淡化。消费、娱乐、休闲成为文化及亚文化构成中更为显赫和重要的因素,而媒介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微视频青年亚文化就是在青年人使用网络平台和视频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其显著特点是在娱乐化的过程中产生出媒介的抵抗,即通过微视频这一新媒介的使用对传统的媒介运作机制和生产内容以及其间隐喻的文化进行抵抗。首先,这是基于媒介技术的抵抗。微视频的媒介特性在于,它所依托

9、的“数码技术”不仅使得一个没有受过专业影像训练的人也可以便捷地收获影像素材,而且还可以运用数字化智能软件对自己拍到的素材轻松地剪辑、加工,或对已有的电视节目再加工只要将摄制好的视频作品通过数据线等方式上传到电脑,根据网页指示按几个按钮提交网站管理者,获认可后即可播出而依靠流媒体的传播技术,微视频的上传和下载能够做到即点即看、瞬间可得。微视频专业技术的易得性,为青年人打破影视精英主义建基于专业技术和专业设备的神秘的专业垄断提供了可能性而微视频的相对低成本、非营利,也降低了准入门槛,不再像电影电视的制作那样,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正因此,微视频受到有着强烈自我表

10、达欲望的年轻人追捧。一项关于网络视频的调查表明,“年轻人相对更喜欢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年轻人的表达欲望更加强烈,他们受到的教育已经与老一辈人大不相同,少了一份内敛,多了一份外露年轻人处在反叛的年龄,不屑于传统媒体的权威,因此有了让电视走开的叫嚣”7。其次,正是在微视频技术的基础上,微视频青年亚文化对主流影视的影像进行无所不在的“祛魅”。在我国,1990年代以来,占据文化市场的各种“大片”充塞着人们的视听,它们以高额的投资、先进的科技、豪华的明星阵容、绚烂的画面、强大的宣传攻势,营造了当代中国的影像奇观。这些“大片”以强势的资本运作和“命运”、“国家”

11、、“历史”“权力”这类巨型主题,博取其合法性存在,俨然是不证自明的影像权威。微视频技术为年轻人挑战这一权威的提供了轻型武器。在微视频作品中,有大量的影视片断,它们是无数不知名的网友,从影像母本中截取并发布到网络视频空间的产物。于是,鸿篇巨制被割削成适合不同兴趣、为我所需的碎片,随之而来的是影像媒介神话般的整体存在被打破,其间的宏大叙事和主流观念也因此被稀释或放逐,母本所框定的意义被模糊或者改写。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已然成为这种颠覆的标本。譬如,土豆网上有许多微视频,对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如新闻联播、走进科学、艺术人生、动画城进行恶搞或挪用,体现出部分年轻人对主流、强势媒体的排斥与不屑,同时也以其夸

12、张和乖谬,暴露着主流媒体的矛盾与可笑之处。之和谐少女里“动画城”的幼儿动画与日本推理动漫的对比,艺术人生里经过配音后主持人“声泪3俱下”的画面与来宾茫然表情的对比,都冲击着央视这两个节目的“正统”而以走进科学作为恶搞非常完美之章子怡求爱记的开场白,更是对这个节目权威性的揶揄和扫荡。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微视频有时也将现实的关切缝合到对主流影像整体的削割之中。像影片画皮,在土豆网的网友改编中,原有的故事情节被篡改,由陈坤所饰演的将军成了“四熊”乳业公司的老总,周迅饰演的九霄美狐则成了生产部经理,她与壮壮乳业老总勾结搞垮“四熊”,在奶粉里加入了“三三青安”。一个抓妖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抓毒奶粉凶手

13、的荒诞故事,如此构成了对“三聚氰胺”奶制品丑闻的讽喻。再进一步看,微视频青年亚文化的抵抗,包含着对传统影像媒介的运作和生产机制的反动。拿电视来说,可谓网络社会之外的媒介巨无霸,在日常的生活中产生着无处不在的影响,不仅沟通信息,而且塑造观念。“作为一个物体,电视荧屏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焦点并为有限度的超越提供了一个框架,它让我们从日常单调的世俗惯例中抽身出来,进入到一个由节目表与节目组成的神圣惯例中”8。而微视频悄然取消了“焦点”与“框架”的概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电视本身的逻辑。因为在微视频那里,节目表正是它最着力反对的对象,其信心源于它以超级拟态的形式将无限空间逼真地压缩为一个万花筒。随

14、手抓拍的“社会异闻”以与过于正式的“新闻”区别、小区与地铁站的监控录像,随时被传送到网络上,借助网络的超链接和共享性,影像变得可以自主控制节奏,成为完全私人化的娱乐工具。不仅如此,在我们的主文化构成中,影视文化无论是就其意识形态性质,还是产业化运作模式来讲,已经形成以一系列惯例构成的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主宰的舞台。微视频的制作和传播,在将这样的舞台“拆迁”到网络空间的同时,它与主文化的关联不言而喻,而且各种视频网站的管理和运营,都无法摆脱政治和商业的关联。但是,微视频的自媒体或曰私媒体的潜能,使得年轻的制作者能够将政治权力与商业利益置之度外,无需考虑成熟的产业链、严格的编审制度、分工细致的制作团

15、队、庞大的制作经费,等等,而表现为去政治化和反商业化的冲动,释放出被主流文化压抑的表达。二、身份认同的飘移微视频青年亚文化实现的媒介的抵抗,通过对影像内涵和影视机制的颠覆,生产出属于青年亚文化主体的意义,这种意义的生产与亚文化主体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正如斯图尔特霍尔所强调的,身份认同是话语实践所建构起来的临时附属物,在此过程中,“意义事实上产生于几个不同的场所,并通过几个不同的过程或实践(文化的循环)被传播。意义就是赋予我们对我们的自我认同,即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归属于谁的一种认知的东西”。9微视频青年亚文化主体的身份认同,伴随着视像的制作、上传、观看以及互动的过程,在视像话语实践中建构着自己的

16、身份,并体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微视频的制作、上传、浏览、评论中,激情饱满的年轻人是绝对的主角,一如2008年土豆电影节的获奖名单所反映的情况那样。他们或怀旧七八十年代生人,或记录流浪歌手令人陶醉的声音、超级酷的中国第一个beatbox纪录片,或玩先锋Apple,当然还有80、90后们的最爱,动漫Q表情大作战,还有剧情片局、这三片天,等等。像这三片天10,表现几个大学生毕业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自我的妥协,以及对于理想最终破灭的无奈而且听风吟11,讲述大学寝室六个好兄弟之一雨哥就要出国,引起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每个人都因为某个机缘,如看病、辞职而发生转变,而经历这一切后,友谊得到升华,一起送走雨哥。这些作品中,都回旋着青春、友谊、迷惘、热情、理想、幻灭的主题。青年们从网络寻找可交流的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