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7.53KB ,
资源ID:161506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1506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唐诗五首》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唐诗五首》集体备课Word文件下载.docx

1、现在我们再来简单地了解下在唐代兴起的近体诗。二、近体诗知识1、介绍近体诗常识近体诗:唐代出现被唐人用以区别古体诗的新诗体,又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以5、7言为主,偶有6言。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末)联。多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 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

2、称对句。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本单元五首唐诗并填表格。山居秋暝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字数五言七言七言句数律诗绝句律诗对仗颔联、颈联无首、颔、颈、尾一、二句押韵字秋、流、舟、留关、还回、来、台、杯回、来年、鹃、烟、然第一首由师生一起,后面四首可分组完成。三、小结本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预习山居秋瞑,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意思。第二课时回顾上一节课的诗词格律知

3、识。对近体诗有了大致的了解还不够,我们还要读懂诗歌。如何读懂诗歌呢?大家回顾之前学过读诗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回答。我们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学过一些读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比较通用的方法。二、鉴赏诗歌方法概述 一读诗调整体感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读诗情窥斑见豹,抓住反映诗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词句 三读诗境披文入情,分析诗歌的意象(物象+描写词语景物特点气氛) 四读诗趣景物描写的角度炼字炼句情景关系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立意构思等。 五读诗意(1)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时代和写作背景 (2)身临其境,想象 在读诗的过程中,三和四有时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的。三、课文详解一读诗调1、

4、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情感基调。平和、舒缓闲适、恬静。 二读诗情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意思,找出诗中的情感句。参考译文首联:空旷的山谷中刚刚下过雨,傍晚的天气清爽,秋意可人。 颔联:明月初升,清澈的月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洒满山野,清冽的泉水撞激山石淙淙作响。 颈联:洗衣女们回来了,说笑声回荡竹林,湖塘里,荷花摇动不已,那是打鱼船过来了。尾联:任凭春花春草枯黄消失,游子在这风景如画的秋山中自可留住。“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可留”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化用语典,反其意而用之,“王孙”可认为是作者的自况。 三读诗境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四读诗趣4、诗人是

5、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景物的?采用了什么技巧?提示:根据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写景方法与技巧来分析。景物 描写词语 景物特点 描写角度(声光形色味态)技巧 山 空 空旷寂静 时间地点 炼字 雨 新 清新 天气 天气 晚、秋 凉爽 季节、时间 月 明、照 明净 视觉、仰看、静态 炼句 泉 清、流 悦耳 听觉、俯看、动态 炼句 竹 喧 闹 听觉 浣女 归 勤劳开朗 人事生活,动态 莲 动 色彩翠绿 视觉 渔舟 下 生动温馨 人事生活,动态炼字赏析示例:空:明明山中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何说是“空山”呢,此“空”为何意?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

6、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小结:诗歌通过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炼字等手法将这些景物串联成一幅山中秋雨黄昏的迷人画面,营造出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氛围。难怪世人常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以说王维的这首诗中,每一句诗都能构成一幅画。5、 充分发挥你的想象,选择你觉得最有具诗情画意的一句诗进行赏析。示例1、赏析:突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

7、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示例2、赏析:突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现出来的人情美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过

8、渡: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面对这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诗人发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感叹是为何意呢?真的只是留恋这美好的山景吗?五读诗意(知人论世)1、 了解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他家境颇丰,九岁能文,母亲笃信佛教,自幼耳濡目染。二十一岁中进士,青年得志,后来遭遇“舞黄狮门”,初尝仕途挫折。中年丧妻后,吃斋信佛,李林甫摄政后,王维更觉官场黑暗,步履维艰,不想同流合污但又家庭负担沉重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

9、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2、 探究主旨 通过对王维的生平了解,我们大致可以判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应该是指作者自己。由此可见,诗人笔下极具有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场景原来是作者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而那“空山新雨后”的“空山”应该是作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山中”如此美好,洁净纯朴,朝中却是黑暗的,古代读书人常遵循“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难怪诗人要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拓展:王维及盛唐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

10、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而且因为王维的独特的经历和他在佛法上的研究,同时精通音乐与绘画,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表现人情美的同时,往往还有让人顿悟的禅意。王维笔下的自然山水与人情美一方面是盛唐时期农人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之美的表现。四、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11、,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五、课堂小结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明白一首诗讲什么,首先要从整体上读出大意,把握情感基调,再读诗歌的意境、手法,有时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然

12、后就能读出诗歌的主旨。关于知人论世这一点,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知识,了解诗人更有利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今天我们所学的方法同样适用其他的诗歌。六、课后作业利用课堂所学方法预习剩下四首唐诗。第三课时回顾上一节课读诗的方法。二、检测预习情况(一读诗调)1、请一生读2、另一生点评朗读情感把握是否到位。3、 师进行朗读指导把握节奏,读出感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基调豪壮 孤城/遥望/玉门关。用悲壮语调读 黄沙/百战/穿金甲,用坚定语调读 不破/楼兰/终不还。用豪壮语气读4、 齐读三、文本阅读(一)、学生自主品读文本并思考后面三个问题。(二)学生自主回答。1、 本诗的情感句是哪一句?表达的是什么情?

13、(二读诗情)明确: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现了将士们不畏艰难、杀敌报国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情怀。2、 哪些诗句是描写战争环境的?哪一句是描绘战事景况的?(三读诗境)一、二句写战争环境,第三句写战事景况。3、作者在诗中具体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四读诗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夸张的手法,通过典型意象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的跨时空拼接组合,浓缩刻画了将士生活的典型环境: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通过色彩光线调配(青、白)和富有表现力的词“暗”渲染了战地冷色的苍凉感和战争随时即至的紧张氛围。为全诗奠定雄浑悲壮的感情基调。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背面

14、,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它是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将士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着职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景叙事,直接抒情。突出了戍边时间之长、战事之频繁 、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百战”言战时长、战事多,再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如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不少“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

15、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的豪言壮志。前三句诗把环境之恶劣、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写得越突出,这“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边关将士的保家卫国、誓死抗敌的胸怀就越发显得高尚。本诗所写之景,境界阔大,所抒之情,悲壮雄浑,格调高昂。条件恶劣、环境艰苦,但给人感受却不是低沉伤感的。这类写边塞风光及战事的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四、 边塞诗知识介绍1、边塞诗概念边塞诗就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为题材的诗歌。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

16、金时期。边塞诗内容非常丰富,在思想内容上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2)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3)描写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报国豪情 ;(4)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感情;(5)抒发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之情。边塞诗既有热情讴歌将士们爱国豪情和昂扬斗志的,又有写戍边将士思乡的忧愁与痛苦的,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既悲凉慷慨,又有缠绵婉转之情,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2、边塞诗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3、作者简介(知人论世)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其诗

17、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集中表现两类主题:一类是边塞将士生活、思想,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妇女生活。其边塞诗、宫怨诗、闺情及送别诗,历来为后人所赞誉。明人辑有王昌龄集。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绝句成就最高,和李白的并称“神品”) 从军行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有的写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有的抒写战士长期戍边产生的“边愁”。 出塞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五、 扩展阅读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8、【注释】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思考:诗中描写边人心理的诗句是?表现了怎样的感情?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黄昏独坐。表现了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借景抒情,层层深入,反复渲染。前三句描写边塞环境:戍楼百尺,黄昏独坐,海风劲吹,一片秋意。关山之上,一轮明月,聆听羌笛。烽火城西,地处偏远,令人孤寂;正值秋季黄昏,凉气侵人,令人思归。呜咽的羌笛,像亲人的呼唤,又似是游子的叹息。一系列精织的意象,共同刻画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征人形象,令人感慨不已。六、 总结边塞诗虽也有一些表现边塞风光的作品,但大多数是表现卫国豪情和征战之苦及思乡之情的。七、 课后作业背诵从军行,预习登高。第四课时登高是重阳的

19、重要习俗之一, 故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重阳四大习俗:饮菊酒,佩茱萸,登高,吃重阳糕。关于重阳节,有不少诗人留下名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一位诗人,在12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登上长江边的亭子,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登高。他,就是杜甫。二、作者简介 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跻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诗圣”。与李白成莫逆之交。35岁起困居长安,屡试不第,生活艰辛屈辱。安史之乱投奔肃宗,曾被安禄山俘虏,目睹叛军暴行。后因直谏被贬,不

20、久弃官西去,客秦州,寓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暮年健康状况恶化,住无定所,一直在水上漂泊,卒于湘江舟中。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三、预习检测(一读诗调)1、字音:无边落木萧萧下( xio ) 艰难苦恨繁霜鬓( bn )2、朗读节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二二三)四、整体感知(二读诗情)1、生自由读,结合注释,疏通字意。 渚:水中小洲。回:鸟盘旋飞翔。万里:远离家乡。常作客:常年客居他乡百年:年

21、暮垂老。艰难:一指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 一指国家不宁,社会动乱甚恨。苦恨:非常悔恨。新停:刚刚停止。2、全诗的情感基调如何?找出诗中的情感词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顿挫。情感词有哀、独、悲、艰难、苦恨、潦倒。五、深入文本(诗境、诗趣、诗意)1、在这些情感词中,最关键的是哪个词?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为何而悲?(诗意:知人论世)补充背景知识:杜甫自安史之乱,颠沛流亡,晚年漂泊鄂、湘一带。写这首诗时,他55岁,日薄西山,岁近迟暮

22、。当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个人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重阳之节,登高望远,不禁悲从中来。离乡万里、时值悲秋、常年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身逢战乱、忧国忧民。3、诗人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这种悲情的?选择你觉得写得最好的一句进行赏析。(诗境、诗趣)此处可用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视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条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

23、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颈联“悲秋”二字下得沉痛,点醒了景物描写,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的木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白发日多, 可见艰难潦倒之苦; 浊酒新停, 更难排遣悲愁。登台结果只是惹恨添愁, “无限悲凉之意, 溢于言外”,悲景着笔,悲情落句。4、诗歌主旨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凄清的秋景,抒发诗人常年漂泊,寄寓异乡,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悲苦。六、小结艺术特色1、沉郁顿挫。“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

24、作品中意境的深远和情调的浑厚(与主题内容有关);顿挫,本指一种舞蹈动作,在诗歌创作上则是形容一种有节奏的思想感情的震荡。2、对仗。登高四联都对仗。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七、课后作业预习剩下两首唐诗。第五课时我们都知道“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城,它是六朝古都,。它前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

25、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然而这些朝代存在的时间都非常的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补充: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

26、史怀古诗。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此后23年的贬谪生涯中,多次迁徙,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表现刚直倔强精神。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刘禹锡写石头城时,唐帝国已日益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诗的目的是讽喻现实,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

27、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2、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龙蟠里的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因为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三国时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 城决定胜负。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朝被废弃。三、整体感知,把握基调1、生自由读,把握诗歌寂寞深冷的情感基调。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2、结合注释,疏通诗歌意思。石头山环绕的六朝古都依然还在,长江的波涛拍打空城无声退去。秦淮河东边悬挂着旧时的月亮,夜深时还要照过城墙上的矮墙。四、深入诗歌,感受诗境1、在写景中寄寓感情是本诗的特点,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水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仿佛在叹息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