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7.95KB ,
资源ID:161500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1500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Word文件下载.docx

1、如果它所写的思想与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到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可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2、朱先生所讲的,正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意识”。他说“近年来的习惯”“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恰恰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现在还没有养成的习惯,而语文的“独当之任”恰恰就在这个习惯上。要养成这个习惯,很难,因为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受了“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王尚文先生最早提出的)的启发,前不久,我搞了一个实验,一个关于“语文意识”的实验。我以“人教版”(国标本)的整套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实验的母本,规定了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从这套教材(第一册到第十二册)中,随机抽取若干篇课文; 第二,用“语文意识”重新细读这些课文,就像朱先生所讲的,第一步留心它的“语文”,看能不能发现一些

3、“语文”的东西。 先抽课文。每册抽一课,抽的都是第十七课,完全随机。抽出的课文列表如下:年级 册次 课序 课题 一 1 17 雪地里的小画家 2 17 小壁虎借尾巴 二 3 17 酸的和甜的 4 17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三 5 17 孔子拜师 6 17 可贵的沉默 四 7 17 长城 8 17 触摸春天 五 9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10 17 梦想的力量 六 11 17 少年闰土 12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抽了就不能换,尽管不少课文我不熟、也不喜欢。然后,就是细读这些课文,用“语文意识”重新审视它们,看能发现哪些“语文点”。在这里,我又定了个规矩:每篇课文只琢磨两个“语文点”。 第

4、一册第十七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这是一首儿歌,简单浅显,有些童趣。通常我们会怎么上呢? 师:小朋友们,雪地里有哪些小画家呀? 生:有小鸡,小鸭,小狗,还有小马。小鸡干什么呢?小鸡画竹叶呢!小狗呢?画梅花呢!师:小鸭呢?生:画枫叶呢!小马呢?画月牙呢!画得像不像啊?画得很像。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小画家呢?因为他们本事特别大,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老师顺便还要渗透一下“冬眠”这个常识,结果,闹了一个笑话。你们知道青蛙呀、蛇呀为什么没来参加活动吗?因为它俩没穿毛衣! 把老师给气得:“不知道不要乱说!这个叫冬眠,就是冬天睡着了。这是个科学知识,咱们现在不管它,你知道就行了。到了初中,科学老师会跟你

5、说的。 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指向的全是“内容”。朱先生所讲的“语文”,在这儿别说侧面,连个背影都找不见。“语文”在哪儿?我试着找了两个点: 第一,把诗句改成这个样子: “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 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 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们看,儿歌的内容并没有变,小狗、小鸡、小马、小鸭,一个都没少。“画家”和“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没有变,“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谁也没有篡位、越位。 那么,什么变了?句序变了。句序变了,意味着什么变了?韵脚变了。如果按照这样的句序读一读,什么感觉?不得劲儿!别扭! 儿歌是什么?儿歌是“歌”,“歌”是用

6、来干什么的?“歌”是用来吟、用来唱的。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儿歌具有音乐性。韵脚、押韵,正是这种音乐性的具体表现。通过比较,孩子们会有这种感觉的,他读儿歌时,停顿的意识会自然地落在韵脚上。而且,每次停顿,都能满足他对于韵脚这个位置上声音的期待,这就是常说的“合辙押韵”。我以为,这就是“语文”了,这是语文老师要去做的事儿了。语文老师不去做,还能指望谁去做?再看第二点,把诗句改成这样: “小狗画竹叶,小鸡画梅花, 小马画枫叶,小鸭画月牙。 韵脚没有变,什么变了?意象之间的关联变了。小狗改画“竹叶”了,小鸡改画“梅花”了。行吗?当然不行!但倘若没有这种换位比较,孩子们对“谁画什么”的逻辑关系的感知是

7、模糊的、朦胧的。这样一点,他就有意识了:原来,每种意象都跟动物脚印的特征连在一起的。这里我想补充一点,同样特征的脚印,可供选择的意象往往不止一种。譬如,小马的脚印,“月牙”是一种,“镰刀”又是一种,还有“香蕉”也可以。那么,换成“镰刀”、“香蕉”行吗?不行!因为这些意象破坏了儿歌整体的风格和意境。不要以为儿歌很简单,其实仔细一琢磨,儿歌很不简单!简单的是它的内容,不简单的却是它的语文形式。这种事儿,就是“语文”的事儿。语文老师,就该如此这般地用“尖锐的敏感”,“谨严”的思考,“极艰苦的挣扎”,去做语文老师该做的事儿。第二册第十七课:小壁虎借尾巴 这是个童话,经典课文。从早先的“四省市版”到后来

8、的“浙教版”再到眼下的“人教版”,对这篇课文都是情有独钟、不离不弃。但在过去,这样的经典课文我们大多是从“内容”的角度去读,读出的是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情节以及情节中所渗透的动物尾巴的一些常识。至于“语文”什么的,还真是少见。那么,从“语文”的角度,我们还能读出一些什么来呢?我节选了其中的三段: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他看见小鱼摆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他看见老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 第一点,写小壁虎爬行,改成这样:小壁虎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到大树上,小壁虎爬到房檐下。为什么不行呢?意思没有变呀!大家看,

9、“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这句话中出现了几个“爬”字?三个“爬”。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写就不嫌啰嗦吗? 有人说,这样写,就能写出小壁虎爬得很慢很慢。小壁虎果真爬得很慢吗?当然,小壁虎定在墙上一动不动的时候,自当别论。依我看,这时的小壁虎不可能爬得很慢。为什么?第一,我看过生活中小壁虎的爬行,绝对不慢,相反,常常爬得很快;第二,以当时小壁虎的处境和心情,它一定是又慌张又焦急,能优哉游哉款款而爬吗? 又有人说,这样写,读起来生动、有趣,像个童话的样子。这一说,乍听似乎有些道理,但细细一较真儿,问题就出来了。照此推论,是不是写成这个样子“小壁虎爬呀爬呀爬,爬到小河边”就更是生动、有趣呢?写童话只

10、是为了生动、有趣? 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分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童话”,一类是“人文性童话”。前者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后者如丑小鸭、七颗钻石。知识性童话的特征是什么?因为童话这种形式的生动、活泼、有趣,童话的泛灵性,很容易被儿童悦纳。于是,那些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借了这种生动活泼的童话体裁得以很好地渗透。而人文性童话则是关乎灵魂的发育、精神的成长、情感的陶冶,与科学知识无关。 读知识性童话,第一是搞清楚童话所渗透的科学知识到底有哪些;第二是揣摩它以怎样一种生动有趣的童话情节、话语形式来传递这种科学知识。我们知道,小壁虎借尾巴这个童话,传递了这样一些科学知识:第一,壁虎尾巴有一个

11、与众不同的作用在遇到危险时通过自切尾巴达到自救;第二,壁虎自切的尾巴过段时间能够重新长好;第三,燕子、小鱼、老牛尾巴各有它们的作用。 在我看来,故事中反复出现的“爬呀爬”,一共三次,出现九个“爬”字,是与壁虎尾巴自切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成这个知识点密不可分的。尾巴自切后,没个十天半个月的光景,大概是长不成的。“爬呀爬”,正是对这种时间的摹写。在这里,语文形式“爬呀爬”和语文内涵“过了一段时间”是高度统一的。 这正如鲁迅先生秋夜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既然两株都是枣树,并在一起说岂不省事?为什么要写成这个样子呢?一种文字的形式,传递一种文字的

12、节奏和韵味。秋夜的开头,要传递的正是某种单调、枯燥、寂寞的情味。而这种情味,借了这样一种文字的形式就得到了极妥帖、极精微的表现。诸如此类的琢磨,正是语文老师的独当之任。第二点,则是拓展的问题。通常,学完小壁虎借尾巴,我们都会顺着“科学知识”这一维度设计拓展,如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怎样的作用。这自然不是不可以,但倘若我们从“语文”的角度着眼,是否还能做出别样的拓展来呢?譬如:小鱼的尾巴摇,老牛的尾巴甩,燕子的尾巴摆。实际上,这是一种精致的语感图式,对于敏化、广化、美化、深化学生的语感多有助益。顺着这样的思路,可以继续丰富学生这种精致的语感图式,譬如:松鼠的尾巴翘,当然也有拖着的时候

13、,但通常是翘着的,特别是在童话中看到的松鼠形象;猴子的尾巴竖;狐狸的尾巴拖,因为它的尾巴太重,很难翘起来;兔子的尾巴夹,因为它的尾巴很短很短,我们不是常说“兔子尾巴长不了”嘛。通过类似这样一种“语文”的拓展,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去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我想,这应该是正儿八经的语文的事儿吧? 第三册第十七课:酸的和甜的 这课文我听不少语文老师上过,不瞒各位说,全上砸了。原因就出在那只猴子身上,都是猴子惹的祸!这则寓言是根据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演绎出来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酸葡萄心理”,说白了就是嫉妒心理。故事要反映的,就是这种心理“酸葡萄心理”

14、:我吃不到的东西,你们谁都甭想吃;我不行,你就不行,你行也不行。本来嘛,故事的寓意是再清楚、再明白不过的。可是,因为现在演绎成了一个故事,有情节、有人物形象,而且,人物形象变成了四个: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于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了,这故事到底是写狐狸还是写小猴子?比较后人们发现:第一,狐狸的心理太阴暗,弄得不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而小猴子呢,又聪明又机灵,是个好榜样;第二,故事写狐狸的比重不多,也就是开头写了写、结尾点了点,小猴子呢,虽然出现得比较迟,但写的笔墨却是最重最生动的,瞧!课后的“读读比比”练习,全是写小猴子的。这样一想,老师们就把兴奋点聚焦到小猴子身上了。于是,小猴子这个人物形象被无限拔高。你看,故事写“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大口大口地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实践,哲学上的一个概念实践。最后尝到的味道是什么?“啊!真甜”,“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