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情感、态度、品德教育目标:1、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养成从小热爱保护小动物的优良品质。2、将自己思考设计的问题利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品质。3、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过程:1、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幼儿播放乌龟和金鱼放在一起饲养时出现的情景,引发幼儿讨论,并提出几个问题。“为什么金鱼和乌龟放在一起饲养,会出现乌龟咬金鱼尾巴的现象,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我想让小朋友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决。”2、明确本活动要解决的几个问题:a、乌龟和金鱼具有什么样的外形特征、他们爱吃的食物是什么?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b、你打算用一些什么方式来了解它们的特性。(鱼缸饲养
2、观察、上网查询资料、向长辈们询问)c、用什么方式记录表现自己的探究结果,并能进行概括和整理,让大家一目了然。(如画图的方式、表格记录的方式。)3、幼儿分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幼儿自行分工,分别分成探究乌龟组和探究金鱼组两组,分别探究乌龟和金鱼的外形特征、爱吃的食物以及喜欢生活的环境。4、鼓励幼儿回家根据自己的探究任务,选择观察、询问、查找资料等不同方式,用不同的形式记录整理出自己的探究结果,有需要的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一起共同完成。5、同组整理素材,交流意见,汇总本组同学查询到的各种素材,并明确这些素材可以说明什么。互相展示说明,取长补短,最后选择制作出本组最优秀的能说明探
3、究成果的报告。6、分小组利用计算机网络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7、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总。8、在整个活动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或进一步的探索,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9、组织游戏活动:a、再次观看“乌龟追咬金鱼”的录像,能用“追、咬、拖、拉、摆”等动词准确的表达看到的情景。b、玩“乌龟追金鱼”的游戏,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分别扮演金鱼和乌龟,当乌龟咬到金鱼尾巴时,就互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第四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第四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范文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二节,本节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说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4、,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及生物圈中的意义。二是学生通过参与几个探究实验、交流教师提供的文字及视频资料,揭示植物蒸腾作用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本节知识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与“吸收作用”相联系;二是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联系;三是与“叶的结构”相联系;四是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联系。为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当适当补充一些教材当中没有的资料。因本节内容量较大,探究活动须课前完成。2学情分析在前知识方面,学生对与蒸腾作用有关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比如生活当中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森林中感觉空气湿度大等。在七年级上期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
5、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同学们对植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具体到植物给环境带来上述影响的原因,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何种结构来完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以及植物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经验。相当部分学生拥有数码相机和使用相机的能力,也具有制作简单的PPT的能力。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来看,学生对直观的视频、图片、探究实验(尤其是自己有亲身参与的)特别有兴趣,容易调动。3教学重难点重点(1)蒸腾作用
6、的概念和意义;(2)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难点(1)植物蒸腾作用概念;(2)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3)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2能力目标(1)对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尝试完成和分析“植物的蒸腾失水”、“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等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合作、科学表达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结合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及参与其他的探究实验,让学
7、生体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2)通过探究实验和教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3)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设计理念按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生活性、实践性的知识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生的前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感性认知,经过讨论、交流建构概念;通过有针对性的学生课堂练习,在实际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后,及时进行小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同环境保护的思想,获得情感的升华;通过构建概念图,再重新认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按小步骤,快反馈的要求,循序渐进,帮助学生
8、在活泼、趣味的课堂中,锻炼思维能力,有效地掌握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教法与学法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演示、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应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阅读、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1.提前准备实验1.上课前,同学按小组,根据教材P90页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要求及P92页“思考与练习2”的内容,对两个实验进行整合改进,完成相关实验,并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及活动的结果,作好记录。将实验过程制作成PPT,在课堂展示时用。参考记录表如下:组别水分的量时间A(叶未处理)B(叶下表面处理)C(叶上表面处理)D(无叶)环境温度上午9:30时(
9、实验开始时)上午10时上午10:30时上午11时上午11:实验2.上课前,同学按小组根据教材P94页活动“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的要求,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设置光照条件为光照充足和部分遮光(遮荫)的对照实验,完成相关实验,并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及活动的结果,作好记录。记录表1条件减少量光照充足部分遮光(遮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记录表2红色茎高度注:上述两实验,教师要先确定两个小组,对其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实验的科学、有效。在上课前,要先检查班级同学的完成情况,教师要对班级完成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小组要心中有数,作为课堂中的课程资源备用。另外,可将完成得较好的小组的活动材料,在教室的适当区域进行展
10、示。2.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1.复习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引导同学们思考:植物体通过吸收作用吸收的水除了用于光合作用外,还有何用途呢?2.PPT呈现以下内容:(1)一株玉米在完成生活史的历程中,所吸收的水量以及在其体内所保有的水量。(2)夏天,人们在树荫下乘凉图片。引导同学思考: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呢?3.展示课题:植物的蒸腾作用,并板书1回忆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并初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阅读、观察PPT所呈现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明确思考问题的中心。联系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2.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11、”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1.思考:水面上滴植物油的目的;2.引导同学分析对比A组与D组的实验结果,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1)提示观察思考顺序,塑料袋壁的现象;容器内的水量变化;上述两个现象之间的联系;控制水分散失的主要结构;水分是通过何形式由植物体内到达塑料袋壁的;(2)可提示同学们回忆“叶的结构”;(3)此处若有同学对实验过程有疑问,须说明,并引导同学们思考提高实验科学性的措施。若无,则在课堂小结时说明。下同;(4)视学生探究活动情况,播放视频“植物的蒸腾失水”。3.要求学生对比思考:展示实验与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1.防止水分
12、直接从液面蒸发。2.得出:A组塑料袋壁上出现明显的液滴(水分);A组容器内的水分明显减少;容器内水分通过植物体散失;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叶片气孔;水蒸气;3.反思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1以学生自身的案例,让同学进行对比,发现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同时也激发同学的思考。适当提示,有利于学生切入。2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表达能力。3.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形成蒸腾作用概念引导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的关键词,并板书。1.得出概念关键词:水分运动方向:由植物体内到植物体外;水分形式:水蒸气水分出口:气孔本质:水分散失2.形成概念: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是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叫蒸腾作用。1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2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概念进行分解,有利学生把握。落实教学目标。4阅读教材,再识概念。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本P91页第一段的内容,并要求同学注意限制性的词语。2.提问: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了,如何补充?可提示学生回忆“吸收作用”。3.PPT展示“水分吸收与散失的途径”图片1.阅读教材并,圈出关键词。2.学生思考后得出: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经由茎到达叶,以蒸气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作好笔记。1.回归、体会教材,提升学习成果,强化概念。2.拓展、延伸,完善概念,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