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20.73KB ,
资源ID:160443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0443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浅析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浅析Word文档格式.docx

1、经学和文学分别占据了11个和10个学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学科的比例还很低,工学只有9个学门,作为理科的“格致”有6个学门,农科只有4个学门。 这一时期,高等学校有不同的类型,其知识重点、承担的职能也各有差异。京师大学堂进行广泛的专门知识教育,旨在培养造就通才。高等学堂设置于各省会城市和经济文化基础好的非省会城市。不具体分科分专业,进行广泛的基础学识教育,但程度只相当于大学堂中的预科。高等实业学堂进行单科教育,分经济、商业、制造、矿业等学堂,课程趋于实用知识和技能,培养训练具有某一特长的专才。 但清朝末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逐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通过政治强权,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逐渐把中国

2、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农业依然是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近代工业处在艰难的创业阶段:重工业主要有采煤、冶铁;轻工业主要局限在棉纺织、缫丝及面粉等领域。传统的手工业,如丝绸和瓷器等。在外资经济的压迫下,逐渐被侵袭削弱。旧式商业凋敝,取而代之的是外资商业以及在通商口岸和其他商业城市兴起的新式商业。 清末的高等教育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学科结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学科内容和结构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模式的简单学习,学科专业化程度有限,专业门类少。在以农业为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这种学科结构不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二是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性,经学教育无论从数量还是地位,都占据着优势。专业教育主要培养机构是高等实

3、业学堂。地位低、规模小,不能适应近代工业的发展。但不论如何,传统的经学教育体系已被打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进入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初步具备了现代专业教育的特征。 (二)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清朝旧制高等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改造。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大学令,划分了七大门类,1913年公布的大学规程进一步划分了38个学科门类。与清末相比,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上作出了革新,经学被废除,人文学科被大大削弱,文学被压缩为4个学门。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特别是理学和工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总共的38个学门中,理科和工科相加有19个,占据了一半的数量。商科

4、和农科也有一定的发展。民国初期的高等学校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在各类高等学校中,文法科有所减弱,理工科专业设置有所增强,农科和工科学校相应增加。 20世纪30年代后,民国政府对大学科类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总的原则是积极发展理工科教育,适度压缩和限制文法教育。1931年1932年,主修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在校生为25.5,到1937年时达到了38,1942年时进一步提高到48.3,只是到了1947年,文史与政法科在校生的比例开始回升。当时工业学校一般设机械、电机、土木、化工系科。少數高等学校还设有地质、矿冶、铁道、水利、航空、纺织等系科,基本上涵盖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门类。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的民族资本

5、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上,农业依旧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现代工业只是一个小部分,工厂工业在1933年只占国民收入的6.01,尚不如传统的手工业的产值。工业基础薄弱,机械、金属冶炼等重工业产值少,从业工人少,工厂规模小。轻工业相对发达,但只局限于纺织和饮食烟草等领域。这种工业的畸形发展状态,是旧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表现,也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必然结果。 民国时期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及其结构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科学技术类专业有较快的发展。中国在此时向现代工业文明迈进,涌现了北平、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与之相适应的工科、商科等专业及相应的学生比例都有较大幅度

6、的提升。二是学科专业结构的变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是在推翻清政府统治后,革命党人对欧美高等教育制度的移植,随后的改革也是借鉴乃至照搬了工业化国家的现存体制。但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旧中国,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农业发展停滞,工业和第三产业实力弱小,专业结构设置不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阶段。在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1957年现代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98.3,农业为23.3,手工业达到了61.0。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也是国

7、家工业化的过程,我国逐渐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家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产值比例逐年下降。到1960年,重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加2.33倍,而轻工业总产值仅增47,农业总产值不仅没有增长,反降32.8。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人民政府对旧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改造,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其中一个重要背景是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非常不合理。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不足12万人,其中文科(财经、师范、外语)*多人,法科7300多人,两者合计约占当时在校学生总数的12,而各类工科在校生加在一起才3万人,约占20多。 1952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

8、发展的现实及长远需要,开展了全国性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主要参考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和做 法,重点是整顿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特别是工业学院,在专业上重点发展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理工科。通过调整,相同性质的院校和同类学科专业的力量得到了普遍的加强,形成了新的学科专业优势。 1954年国家编定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目录共设40类257种专业。柏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建设部门的需要,大部分是按国家建设部门分类。257个专业则以产品、职业、学科为设置依据。1955年,高等教育部下发了关于19551957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高等教育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防建设

9、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相配合,侧重对学科专业的调整。到1957年,全国高等学校划分学科12个,设置专业323种,其中文科26种、理科21种,而工科达到183种。工科专业种类大大增加,口径进一步细化,提高了工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也符合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科、师范发展较快,工科在校生占总数的百分比,由1949年的26上升到37,师范由10.3上升到26。与工科的大规模发展相比,文科发展处在不利地位,大部分专业尤其是财经和政法比例下降最快。从学生规模看,1957年文、法、商科在校生比例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7.6,而1952年则下降到22.5,19

10、57年进一步下降到9.6。 建国初的院系调整,也是国家对专业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专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政府部门,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次调整有鲜明的计划体制色彩,有明显的苏联教育模式特点,符合建国初的政治经济特点。通过院系调整,使一大批优势学科发展起来,专业的针对性更强。由于国家当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因此工科的门类和比重不断增加,这适应了当时工业化建设的热潮的需要。但院系调整也带了一定的弊端:在学科建设上,文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面过窄,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管理过于僵化,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这使得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过于刚性,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适

11、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改革开放以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处在不断优化的进程之中。农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步下降,占用的劳动力也明显下降。第二产业中发展较平稳,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中国轻重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轻工业优先发展一轻重工业同步发展一加强基础工业建设重工业较快发展”的变化过程。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改变了以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为主的传统格局,从业人员增加显著,但发展后劲不足(表1)。 (一)改革开放至20世

12、纪80年代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在学科建设方面,教育部1978年发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改造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改造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努力,将原有的专业进行了整理和规范。根据社会迅速变革的要求,许多高校探索学科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合并专业,拓宽课程范围。198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设置1039个专业;到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总数下降到870个,其中工科调整得最多。另外,一些高等学校根据要求,增设了不少新专业,文科专业和政法专业有较大的增加。 (二)20世纪90年代后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进入9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

13、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原有的计划体制下的专业结构过于刚性,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1994年国家公布了新专业目录,调整了专业科类,1998年又增加了管理学门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科门类达到11个。这次调整改变了传统以社会分工划分的办法,代之以学科划分科类。在专业上进一步整合,1994年共有专业504个,到1998年压缩为249个,有利于拓宽专业服务面向,培养基础宽厚、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表2)在1999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给高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中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极大提高了专业设置的适应性。 信息科学在世纪末迅速发展,

14、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在世紀之交,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是布点数增长最快的专业,和第三产业相关的其他高科技专业也增长迅速,如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等。另外,社会发展急需的工业学科,特别是和高新产业相关的学科,如应用化学和环境工程等也增长较快(表3)。高校主动增加与信息和高科技相关的专业,为之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促进了产业发展的升级,使我国建立更合理的产业结构。一批高校利用自身知识优势和科研优势,加强了校办企业的发展,培育了许多知名的信息公司,充分发挥了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 四、结语 研究表明,中国自出现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之后,专业结构调整经历了最初的移植西方经验、与产业分离,到照搬苏联模式、对专业进行指令性计划调整,再到主动调整、引领产业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清末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是直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体制,侧重培养军事、外语等人才,专业中设立有经学,依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民国成立以后,政府自上而下推行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欧美学制,废除经学。重视理学和工学,商科和农学在这个时期也有较大发展,但旧中国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专业设置背离了这个现实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后,照搬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重点发展与重工业相关的学科,充分考虑了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并且采用了指令调整的方式,符合计划经济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