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决定排布规律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表示方法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注意: (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就是不同的,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质量数 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与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说明 (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 (2)符号X的意义:表示元
2、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 Na中,Na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与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
3、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与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一种核素.也就就是说,每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如H、C、C等各称为一种核素.注意 核素有同种元素的核素(如H)与不同种元素的核素(如C1等).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说明 (1)只有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才能互称同位素.即同位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而中子数一定不同,质量数也不同.(2)由于一种元素往往有多种同位素,因此同位素的种数要多于元素的种数.(3)同位素的特性:物理性质不同(质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就是
4、游离态还就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的百分比就是不变的.(4)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氕H(特例:该原子中不含中子)、氘H (或D)、氚H(或T).(5)重要同位素的用途:H 为制造氢弹的材料; U为制造原子弹的材料与核反应堆燃料.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就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数(n)1234567表示符号KLMNOPQ离核远近能量高低n值越大,电子离原子核越远,电子具有的能量越高(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就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每
5、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就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的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它就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 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至下排成纵行,这样得到的一个表叫做元素周期表.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而成的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1)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其分类如下:短周期(3个):包括第一、
6、二、三周期,分别含有2、8、8种元素周期(7个) 长周期(3个):包括第四、五、六周期,分别含有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共26种元素(1999年又发现了114、116、118号三种元素)(2)某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3)第六周期中的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4)第七周期中的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元素铹(Lr)共15种元素,因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大多就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
7、素. 族 在周期表中,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做一个族.(1)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分类如下:既含有短周期元素同时又含有长周期元素的族,叫做主族.用符号“A”表示.主族有7个,分别为I A、A、A、A、VA、A、A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2、13、14、15、16、17纵行).只含有长周期元素的族,叫做副族.用符号“B”表示.副族有7个,分别为I B、B、B、B、VB、B、B族(分别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1、12、3、4、5、6、7纵行).在周期表中,第8、9、10纵行共12种元素,叫做族.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情况下以
8、单质的形式存在,化合价为0,称为0族(位于周期表中从左往右的第18纵行).(2)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B到B共10个纵列,包括第族与全部副族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就是金属,故又叫做过渡金属.(3)某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数2.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2)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同一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9、a.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易到难;c.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由难到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a.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b.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置换氢由难到易。c.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降低);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减弱、碱性增强.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下方的元素铯(Cs)就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右上方的元素氟(F)就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B
10、、A1、Si、Ge、As、Sb、Te等),既具有某些金属的性质又具有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对于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K层为最外层时,从1个递增至2个)而呈现周期性变化.(2)元素原子半径从大至小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注: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因测定的依据不同,而在该周期中就是最大的).(3)元素的化合价正价从+1价递增至+5价(或+7价),负价从4价递增至1价再至0价而呈周期性变化.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A.金属性强弱的比较a.根据元素在周期表或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
11、b.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c.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d.根据金属与H2O(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e.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B.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a.依据非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如2F22H2O=4HFO2,则非金属性FO。b.依据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或生成氢化物的稳定程度),如稳定性:HFHClHBrHI,非金属性:FClBrI。c.依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如酸性H2SiO3H3PO4H2SO4,非金属性SiPS。 两性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生成盐与水,又能跟碱反应生成盐与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如A12O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1
12、2O3+6H2A13+3H2O A12O3+2OH2A1O2+H2O两性氢氧化物 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如A1(OH)3与盐酸、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Al(OH)3+3H2A13+3H2O A1(OH)3+OHA1O2+2H2O原子序数为1117号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NaMgAlSiSCl原子序数11121314151617单质与水(或酸)的反应情况与冷水剧烈反应与冷水反应缓慢,与沸水剧烈反应与沸水反应很缓慢,与冷水不反应,部分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情况反应条件高温磷蒸汽与氢气能反应加热光照或点燃氢化物稳定性SiH4极不稳定
13、PH3分解H2S受热HCl很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酸)性强弱NaOH强碱Mg(OH)2中强碱Al(OH)3或H3AlO3两性氢氧化物H4SiO4极弱酸H3PO4中强酸H2SO4强酸HClO4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4.化学键离子键 使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说明 (1)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排斥作用与吸引作用两个方面.(2)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称做电子式.电子式的几种表示方法: (1)原子的电子式:将原子的所有最外层电子数在元素符号的周围标出.例如:氢原子( )、钠原子()、镁原子( )、铝原子( )、碳原子( )、氮原子()、硫原子()、氩原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