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58.85KB ,
资源ID:160241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60241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黄山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黄山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第一节 一般规定 11第二节 退让用地边界 12第三节 退让城市道路 12第四节 地下建筑退让 13第五节 其它规定 14第七章 建筑高度 15第八章 交通停车及地下空间 15第九章 配套设施 17第一节 公共服务设施 17第二节 市政设施 19第十章 绿 地 20第十一章 景观与环境 21第十二章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 23第十三章 附 则 24附录一:计算规则 28附录二:黄山市建设项目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则(试行) 29附录三:名词解释 32附录四:建筑间距图标 34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实施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规范我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

2、控规”)的编制与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通则。第二条 黄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详细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各项建设工程的实施,除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的各项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外,同时应符合本通则。各区县的建制镇参照执行。第三条 黄山市控规体系由控规通则、地块控规图则二个层级组成。控规通则既是城市建设开发的整体性控制、引导和控规的一般性通用规定,也是编制地块控规图则和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地块控规图则是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年度建设计划,市场开发需求等分期、分批编制的地块控规。其主要内容是落实城市

3、专项规划对地块的控制要求,明确各开发地块的使用性质、建设容量、建筑高度、配套设施等具体规划控制指标和其它特殊控制要求,成果以图则为主、文字为辅。第四条 规划管理单元作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控制单位,是落实和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基础单元,也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规划管理单元以基层行政管辖范围为基本条件,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内在关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整性等因素,以城市道路、河流、铁路等明确的空间要素为边界划分确定,分为城市中心区单元、居住社区单位、工业组团单元、混合功能单元以及其他单元等。以居住为主导属性的管理单位,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住区,居住人口控制在3-5万人左右。工

4、业属性的管理单位以某类或某几类产业集聚区作为划分依据。其他有关管理单元的规模可适当调整。规划管理单位划分应结合城市社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一并划定。第五条 城市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应编制专项(专业)规划,并按照市级、区级和管理单元级三个等级进行控制和引导。第六条 控规编制,应当遵守国家及地方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规范;符合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第七条 经依法批准的控规

5、,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严格实施。根据城市发展情况,依法进行控规的动态维护和优化调整。第二章 强制性内容第八条 “四线”控制,是保障城市健康发展中必须由政府强力控制的内容,包括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和城市紫线,其控制内容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确定控制线的范围以及相关保护设施的位置、规模及控制要求等。第九条 地块开发建设指标控制,是根据城市规划,结合地块用地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确保开发容量适度,必须由政府控制的内容,包括:地块用地性质、容积率、绿地率及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交通停车等。第十条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是依据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城市总体规划,

6、在专项研究和系统规划基础上,对各管理单元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内容构成数量要求、用地面积、建筑规模、用地位置与界限、建设要求等内容的控制,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等。第三章 建设用地第十一条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第十二条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包括:居住用地R、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绿地与广场用地Gl、G3、物流仓储用地W、工业用地M等6类性质。用地的适建范围和规模控制要求见常用用地性质适建范围表(表31)。常用用地性质适建范围表中“允许适建建设范围与规模控制要求”,是指在满足相关技术和政策条件

7、的前提下,具体内容由规划管理部门依据控规在出具规划设计条件中予以明确。第十三条 多种用地性质混合使用时,应遵循环境相容、公益保障、结构平衡、景观协调等原则。鼓励利用地下空间增加用地混合性。第十四条 土地混合使用时用地性质排列:若土地混合使用中包含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道路与交通设施、绿地与广场等必须优先保障的用途,应将上述用地性质优先排列(详见常用用地性质适建范围表)。第十五条 建筑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一)低层住宅建筑用地1000平方米;(二)多层住宅建筑、多层公共建筑用地1500平方米;(三)高层住宅建筑、高层公共建筑用地3000平方米。第十六条 建筑用地未

8、达到前条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特殊情况之一,且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一)邻接土地为既成道路、河道或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保留的村庄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前款规定面积的;(四)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变配电房、泵房、公厕、调压站等涉及社会公益性服务的;(五)处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第十七条 交通性主干道两侧不应建设底部小型商业上部住宅的混合型建筑。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上部不得建设住宅建筑。第四章 建筑容量控制第

9、十八条 地块的建筑容量(暨开发强度)以规划管理单元为单位进行总量控制与平衡。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参照表4-1执行。表4-1: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表建 筑 类 别建筑密度容积率住宅建筑低层 10米 35%1.0 1.6多层 24米 32%高层50米 24%2.2100米 22%3.0100米以上按地块控规确定商业、办公、宾旅馆建筑低、多层24米 45% 2.5高层 40% 4.0 5.0工业建筑按国土资源部有关文件执行注:本表4-1规定的指标为上限(工业建筑除外),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用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设用地按使用性质分类规定后,按不

10、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用地和综合楼用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第二十条 对未列入表4-1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工厂、仓储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技术规定、规范执行。第二十一条 已编制地块控规的地块,按批准的规划执行;尚无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控制指标按照本通则规定执行。第二十二条 已建成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或达到本规定值的,不得在其用地范围内加层、扩建;确因公共利益需要加层、扩建的,按相关规定程序审定批准后实施。第五章 建筑间距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

11、十三条 编制规划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间距、日照等标准。第二十四条 住宅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卫生、消防、环保、通风、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因素确定。遮挡建筑为低、多层的,采用建筑间距系数法计算建筑间距;遮挡建筑为高层的,采用日照分析法计算建筑间距,并符合本章之规定。第二节 住宅建筑间距第二十五条 低层住宅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南北向或东西向建筑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2倍,且最小值为8米。(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建筑南北向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0.8倍,且最小值为6米;2、建筑东西向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最小值为6米;3

12、、当垂直建筑山墙宽度大于4米时,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三)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时计算建筑间距;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时计算建筑间距。南北向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内(含45度),东西向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内(不含45度),下同。第二十六条 多层住宅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朝向为南北向,指正南方向并包括南偏东(西)0-15度(含),其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1.2倍;2、朝向为南偏东(西)方位角在15度-30度(含)范围内的建筑间距,可按本款第一项规定进行偏角方

13、位系数0.9折算;3、朝向为南偏东(西)方位角在30度-45度(含)范围内的建筑间距,可按本款第一项规定进行偏角方位系数0.8折算;4、朝向为东西向或东偏南(北)45度范围内的建筑间距,可按本款第一项规定进行偏角方位系数0.9折算。(二)垂直布置的间距:、建筑南北向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0.8倍,且最小值为10米;、建筑东西向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且最小值为9米;3、当垂直建筑山墙宽度大于4米时,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2、当两幢

14、建筑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间距控制。(四)多层住宅建筑处于被遮挡位置,且底层为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底层相应高度,必须从室外地坪起计算;对沿城市道路的,且底层有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计算可扣除底层相应高度,但不得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1.0倍。第二十七条 高层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应保证被遮挡建筑每户一个居室在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时间不少于3小时(须考虑周边建筑的叠加影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正面朝向为正南向的,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45度范围以内的,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值不小于35米。新建建筑与其北侧相邻(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45度范围以内)不同权属用地已有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按上述间距的1.05倍执行。2、建筑正面朝向为东西向的,包括朝向为南偏东或南偏西45度至90度范围内的,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0.4倍,且最小值为28米。1、建筑南北向垂直布置时(T型或倒T型),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0.3倍,且最小值为20米;当垂直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时,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