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生活水平提高 D、公平的收入分配三、多项选择题1、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经济资源生产人们需要的( )。A、思想 B、货物 C、劳务 D、东西2、下面什么问题是所有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 )。A、如何生产 B、生产什么 C、机会成本 D、为谁生产3、经济体制一般分为( )A、传统经济 B、计划经济 C、市场经济 D、混合经济4、经济学上的假设一般分为( )A、方法论上的假设 B、技术假设 C、行为假设 D、目标假设5、经济学分为( )A、微观经济学 B、中观经济学 C、宏观经济学 D、国民经济学四、简答题1、市场经济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2、进行经济思考时经常出现的
2、一些错误?3、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设条件? 答案:1、资源配置将生产要素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2、稀缺法则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和商品都是稀缺的。3、机会成本用所有选择中的次佳选择来度量的价值,或者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来度量的价值。4、生产可能性曲线在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所以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5、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用于生产有价值的商品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群体中进行分配的一门科学。1生产什么的问题是由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所决定的。“货币选票”是指每天购买这种商品而不是那种商品的购买决策。这也就是说,消费者选择购买某种商品,就是用货币投了这种商品及其商品生产者一票。同
3、时,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又成为该企业支付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来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受利润驱动来解决生产问题的。利润为总销售收入和总成本之差。企业被引诱去生产那些利润较高、需求较大的产品。没有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企业是不会去生产的。2企业之间的竞争决定着如何生产的问题。对生产者来说,迎接价格竞争、实现利润极大化的最佳方法就是采用最为有效的生产手段使之成本极小化。3为谁生产的问题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所决定的。要素市场的供需联合决定着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它们被称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所有的要素收益加总便得到了总收入。因此,人们的收入分配取决于所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以及要素的价
4、格。1偏见人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可能带有偏见(或先入之见)。例如,人们可能认为赤字预算不好,担心私有企业的比重过大等等,这种先入之见的主观性会影响到经济分析的客观性。2不能保持 “其他因素不变”在经济学分析中,我们大量使用的一个假设就是“其他因素不变”。例如,为了研究电费上涨与空调器购买量的关系,经济学的预测是:电费和空调是互补品,电费上涨,使得空调器的需求量在相同价格条件下减少,如果其他因素不变的话。然而,你所观察到的事实是:电费上涨,空调器的需求量也上涨了!从而你匆忙否定上述“预测”的正确性。其实是你自己犯了一个没有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错误!因为电费上涨的同时,有可能同时伴随着消费者实际收
5、入的提高,天气变得更为炎热、购买空调成为一种时尚!3合成谬误一家农户丰收,收入会增多,但这是否可以推论,所有农户喜获丰收,每家农户的收入就一定会增多吗?不一定!可能会减少。这是因为,全面丰收有可能导致价格下跌。换句话说,某一事件对局部是好的,不一定对总体就是好的。如果从某一事件对局部为真便推论对总体亦为真,便有可能犯有合成谬误。4后此谬误首先考虑以下情形:在10点10分X发生,10点15分Y发生。X导致了Y或者说,X是y的原因,y为X的结果吗?在回答之前,让我们假定,X小孩误吃老鼠药,Y小孩生病,这样界定,我们便可以推论,Y是X的结果。如果再假定X你右眼跳得厉害,y你丢了钱包,我们能否判定X和
6、r因为时间上的先后便有因果关系?第二例显然无关。观察到了事件X在事件Y之前发生的事实并不一定能够证明事件X为事件Y的原因。认为“在此事件之后”便意味着“因为此事件”就可能犯了后此错误。1固定的资源。在一定时间点上,可供应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2充分就业。在现有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着资源闲置。3生产技术。在考虑问题的时间范围之内,生产技术,既由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4两种产品。为了简化问题,通常假定某一经济仅仅生产两种产品。窗体底部第2章一、 单选题1、在得出某人的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种外均保持常数?( )A、个人收入 B、其余商品
7、价格C、个人偏好 D、所考虑商品的价格2、需求量同价格反向变化的原因是(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C、收入效应同替代效应同时发挥作用 D、以上均不正确3、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是,下列因素除哪种外均保持常量?A 、技术水平B、投入品价格C、气候 D、该商品价格4、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 )A、使新房子的供给曲线右移并使价格上升 B、使新房子的供给曲线左移并使价格上升C、使新房子的供给曲线右移并使价格下降 D、使新房子的供给曲线左移并使价格下降5、如果x与y商品是替代品,x价格下降,将使y( )A、需求量增加B 、需求增加C、需求量减少 D、需求减少6、如果x与y商品是互补品,x价格下降,
8、将使y( )A、需求量增加 B、需求增加C、需求量减少7、如果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同时右移,则该商品( )A、均衡产量增加,价格上升B、均衡产量增加,价格下降C、均衡产量减少,价格向哪个方向变化不一定 D、均衡产量增加,价格上升价格向哪个方向变化不一定8、如果人们对茶叶的偏好增强,则可预期( )A、茶叶的需求增加B、茶叶的供给增加 C、茶叶的供给与需求均增加 D、茶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都增加9、如果气候变得更适宜生产某种商品,但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没有以前强烈了,则可预期该商品( )A、 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变化方向不定B、 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均衡产量下降,价格变化方向不定C、
9、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均衡产量下降,价格变化方向不定D、 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变化方向不定10、随着人们对电脑的需求增加,根据供求原理,电脑的价格将上升,事实却是电脑的价格下降了,这说明( )A、供求原理不成立B、这是供求原理的一个例外C、供求原理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D、这与供求原理无关,完全是技术变革引起的二、 多选题1、使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 )A、价格B、偏好 C、收入D、价格预期 E、收入预期2、使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 )A、要素价格B、技术水平C、相关商品价格 D、价格预期E、自然条件3、需求曲线斜率为负的原因有( )A、收入效应B、替代效应 C、价格效应 D、预期
10、效应 E、自然效应4、如果某商品的供给增加,需求也增加,则可预期该商品的( )A、价格下降 B、均衡产量增加 C、价格上升 D、均衡产量减少 E、价格变化方向不一定5、政府的最低限价的后果有( )A、政府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B、产品将供过于求C、政府要负责收购多余产品 D、政府对负责收购的企业进行补贴 E、政府收购价格高于销售价格三、 名词解释1、 收入效应2、 替代效应3、 需求法则4、 供给法则5、 均衡价格四、 计算题1、 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D=122P,供给函数为S=2P,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2、 接问题1,如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个单位,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
11、3、 接问题1,如市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4个单位,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4、 接问题1,政府对每单位商品征收2元税收,则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谁负担了税收?5、 接问题1,如政府对每生产一单位商品的企业补贴1元,则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消费者受益多少?五、 问答题1、 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后,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后价格又可能回升。请问这种观点正确与否?为什么?2、 政府的最高限价有什么影响?3、 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参考答案三、1、收入效应:如商品价格下降,人们的购买力增强,收入增加,则会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2、替代效应:如商品价格下降,替代品的价格不变,原购买替
12、代品的一部分消费者转而购买这种商品,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4、 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化的一般规律5、 供给法则:供给量与价格同向变化的一般规律6、 均衡价格: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四、1、P=3 Q=62、P=3.5 Q=73、P=2 Q=84、P=4 Q=4,消费者和生产者各负担1元税收5、P=2.5 Q=7 ,消费者和生产者各得益0.5元五、1、错误。这种观点没有区别出需求与需求量。在某一价格下,供大于求,价格有下降的压力,最终形成一个均衡价格,在此价格下供求平衡。价格下降之后影响的需求量,而不是需求。只有需求增加之后,价格才可能回升。2、政府最高限价的后果是:过度需求;出现消费
13、者偏好;政府偏好代替消费者偏好;可能出现黑市;从长远来看,还会限制供给量;政府卷入微观经济活动中。3、如价格过高,则会供大于求,迫使价格下降,从而使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如价格过低,则会供小于求,推动价格回升,从而使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价格的这种变化要一直到某一水平为止,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在这个产量水平上,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这时的产量为均衡产量。第三章 弹性理论1、弹性 2、需求价格弹性 3、供给价格弹性1、点弹性和弧弹性之间( )关系A、有 B、没有 C、不确定 2、冰棒的需求价格弹性( )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等于3、供给弹性( )点弹性和弧弹性的区分。A、有 B、没有 C、不确定4、垂直的需求曲线是( )弹性A、完全有 B、富有 C、完全无 5、水平的供给曲线是( )弹性6、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另外一种商品需求上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