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也许是民魂罢,我不很能够决定”。但是,他对这个“不很能够决定”的“民魂”,却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肯定“民魂”之言,真可谓经典之语!我想,“师魂”不也正属于这“民魂”之列吗?惟有“民魂”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惟有“师魂”发扬起来,中国教育才有真进步。对于教师而言,“师德”也好,“师表”也罢,其核心在于“师魂”。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师魂”的塑造。“师魂”的塑造基于时代发展的使命。当代社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人们炒股、炒房、炒汇、炒靓。一时间,那些一夜暴富者什么都要,惟独不要知识;那些腰缠万贯
2、者什么都想,惟独不想“偷金”与“炼金”的区别。我是谁?从何而来?又欲往何处?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似乎再次印证着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社会的批判。“技术越进步,人们受奴役越深。”难道马尔库塞这一振聋发聩之音不能使我们警醒吗?科学技术的进步本应使人类生存环境改善,使社会结构趋于合理,使人类获得自由。然而,现实却正好相反,科学技术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并未改变人的命运,使人获得自由,反而使人正在逐渐变成技术、生产和消费的奴隶。历史的悲壮,现实的错位,不得不令人深思: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什么人们的精神世界并没有随之进化?如何解决这一令人忧虑的问题?谁来改变这一尴
3、尬的现实?我们并非主张“教育救国”,但是,教育在塑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可谓责无旁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育是为了给心灵寻找安顿之所、意义之乡,带给人的是和谐、充实、愉悦、热情、博大,而不是痛苦、阴郁、沮丧、冷漠、狭隘。虽然这样的教育会像牛虻一样不断刺激人的心灵,但这种刺激是唤醒、激活,是为了让人的心灵趋向光明。“塑造灵魂”,是教育的历史使命。“师魂”的塑造使于教育本质的要求。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教育即文化与人的互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真正的教育”是“促使灵魂的转向”,教
4、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现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更是明确主张:“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真正的灵魂是凝聚着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的真善美的观念,真正的信仰便是对这种观念的崇尚与追寻。教育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怀人的生命价值。教育不仅仅是“授业、解惑”,它首先在于“传道”,在于呼唤受教育者的道德良知,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理想与信念,在于保障受教育者的心灵健康发展。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之友,是愚
5、昧或人性异化的天敌。我们有理由说:谁失去了教育,就失去了人性;谁失去了教育,就失去了生命;谁失去了教育,就失去了未来。“塑造灵魂”,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师魂”的塑造源于教师职责的必然。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而是“塑造心灵”的事业。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将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杜威则认为教师是“真正天国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人们则将“园丁”、“人梯”、“铺路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桂冠授予了人民教师。“塑造灵魂”,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师者学生之楷模。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或教育手段,是其他影响因素无法比拟的,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在学生看来
6、,教师是可亲可信的,教师是真善美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高尚的“师魂”,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教师似蜡烛,要照亮他人,首先自己心中要充满光明;要点燃他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拥有火种。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学术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感染力。所以,要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首先就应具有灵魂。“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得把自己的灵魂净化。”(丁玲语)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
7、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而这个播种者不是别人,正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的一面旗帜,一个楷模,那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则可“一发破的”。师者社会之先导。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托马斯马尔斯贝丁也说:“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社会远景的终极图画,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无穷无尽的后果。”教师是社会中的人,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选择了教书育人的责任与
8、义务。引导社会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把天下人的心灵导向高尚的领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己任”。教师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有了教师,人类才逐渐由黑暗走向光明、由愚昧走向智慧、由野蛮走向文明。人类社会的某一个时期,可以没有国王,没有官吏,没有士兵,但一刻也不能没有教师。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民教师。每一位教师的肩膀上,都承托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每一位教师的点滴汗水与心血,都维系着祖国和民族的前程。教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先驱,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则是
9、教育传承文化这一社会职能的直接承担者。例如,我国传统道德中,“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观念、“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现代人须臾不可或缺的素质,理应通过教育和教师代代传承。如果一位教师没有灵魂,如何扮演这种文化传承的社会角色?否则,只能是误人子弟,甚至是祸国殃民。“师魂”的塑造在于教师主体的自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灵魂,教育者必须自身具有灵魂。“师魂”存在美丑、高下之分,教师应当构建纯洁而高尚的灵魂。一位作家在晚年时曾无限感慨的说起一位老师对自己的影
10、响:“每当他来到教室里时,那种祥和的道德氛围立即会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句话的语调都给人一种心灵空洁、浑身舒爽之感。在这种庄严却宽松的气氛中,心灵就象在洗澡一样清爽,人似乎站得更直了。”可见,纯洁而高尚的“师魂”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是多么重要啊!那么,我们应当塑造什么样的“师魂”呢?我们的回答是:“师魂”应纯洁无瑕。为师者不应是市侩小人,应像清晨一样洁白无瑕,不为尘世所玷污。因为只有纯洁的东西,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如果一个教师灵魂纯洁无瑕,面对促襟见肘的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坚守清贫,热爱事业,乐于奉献;如果一个教师灵魂纯洁无瑕,面对职业的琐碎,就一定会忠于职守
11、,辛勤耕耘,无怨无悔。而如果一个教师的灵魂丑恶无比,就很难想象他言语优美,思想纯洁,举止得体;如果一个教师灵魂丑恶无比,就很难想象他坚持操守,追求真理,伸张正义。没有纯洁的灵魂,岂能安贫乐道,焉能化作春泥更护花。“师魂”应大爱无疆。世间的大爱是那些不求回报的付出,是那些不计名利的奉献,甚至是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教师似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师似绿叶,甘做陪衬,乐于奉献。如果一个教师的灵魂大爱无疆,面对成长中的“白天鹅”,就一定会百般呵护,精心哺育,助其成长;如果一个教师的灵魂大爱无疆,面对成长中“丑小鸭”,就一定会无微不至,倍加关怀,诲人不倦。“师爱”就像一股流向心田的清泉,
12、恰似一束严冬暖人心房的阳光,可以净化、温暖学生的心灵。“师爱”无形更无疆,愿“师爱”永驻人间。“师魂”应高尚无比。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与信念,教师更应有自己崇高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如果一个教师的灵魂高尚无比,就会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废寝忘食,哪怕是衣带渐宽、面色憔悴;如果一个教师的灵魂高尚无比,就会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而鞠躬尽瘁,哪怕是猝死在三尺讲台之上。而如果一个教师的灵魂低级庸俗,面对灯红酒绿,就会不甘寂寞;如果一个教师的灵魂低级庸俗,面对金迷纸醉,就会忘我追逐。高尚的“师魂”,是精神源泉,是前进动力。“师魂”的内涵是丰富的,并且是通过教师的处世态度、为人风格、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思维
13、方式,乃至言谈举止、服饰仪表等来体现的。一言以蔽之,“师魂”的塑造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它贯穿于每日每时的教育活动之中。“师魂”不因历史的更替而消散,而是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一生坎坷,困于陈、蔡之间时,几天没吃没喝,差一点饿死。当时,孔子问身旁的弟子:“我们不是野牛猛虎,为什么会被困在旷野中呢?”子路说:“也许夫子还未达到仁的境界,所以人家不相信我们。”这话完全是怀疑的论调,孔子听了很不高兴。子贡说:“夫子之道过于高深了,所以天下不容。是不是应该稍稍降低些标准?”这话颇有修正的味道,孔子听了也不满意。最后,颜回说:“夫子之道至高至深,天下因此不容,但不容又有何
14、妨?天下不容,方显出君子之本色!”这话说得是何等的好啊!孔子听了,一天都欣欣然的。在艰难困苦之时,颜回能毫不动摇,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几天缺水断粮,没有信仰如何坚持得住?教师永远是清贫的。今日为师者不同样需要这种灵魂深处的信仰吗?“师魂”不因利欲的诱惑而伤逝,而是永驻心间、感人肺腑的。 2004年4月26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身患癌症,仍坚持上完最后一节课,倒在了支教的讲台上。“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孟二冬最后嘱咐同学们的一句话。孟二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对学子的牵挂、对学业的痴迷、对授业的严谨,无不显现出一个为师者灵魂之纯洁而高尚。他那爱岗敬业、潜心治学、为人师表的风范令人感动,是当代为师者学习的楷模。这是“师道”的力量,是我们这个社会传承已久的精神血脉,它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教师。当我们审视教师队伍的现状时,欣喜之余难免忧心如焚: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灵魂丑恶者并不乏见,个别“败类”的兽行更是令人发指。虽说这只是极端的个案,但足以发人深省:我们有的教师能承受这“师魂”的沉重吗?明天,谁执教鞭?未来,谁能垂范?面对“师魂”的塑造,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坐而论道,唯一的选择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教育活动中的小事(其实教育无小事)做起。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纯洁而高尚的灵魂,并努力使其放大与延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