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工业三废B.农药C.放射性物质D.植被破坏3.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4.下面哪种资源属于可枯竭的自然资源?A.太阳能B.风能C.潮汐能D.黏土5.科学家预测,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 )。A.0.11.5B.1.54.5C.4.56D.67.56.下面哪种资源属于非枯竭的自然资源?A.金属矿物B.非金属矿物C.全球性水资源D.土地资源7.下面哪类物质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A.氯氟烷烃B.氟里昂C.四氯化碳D.二氧化碳8.地球上可利用的
2、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 )。A.3%B.0.5%C.20%D.万分之一9.人类的存活曲线一般是( )。A.A型B.B型C.C型D.A或B型10.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A.酸雨B.温室效应C.臭氧减少D.汞等有毒物质的积累11.目前的世界人口大约为( )。A.60亿B.80亿C.100亿D.40亿12.酸雨的形成时由于哪些物质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的?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D.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13.( )是广泛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一个最灵敏的指针。A.文化素质B.健康状态C.住房D.饮食1
3、4.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 )地区。A.北纬1030的低纬度B.北纬2060的中纬度C.南纬10D.南纬20的中纬度15.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 )的浓度增加。A.二氧化碳B.甲烷C.氟氧化合物D.二氧化硫16.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 )。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17.臭氧层破坏属于( )。A.地区性环境问题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18.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B.青藏高原C.长江流域D.珠江地区19.60岁以上的老人所占的比例达到( ),就认为进入了老龄社会。A.20%B.10%
4、C.30%D.7%20.下面哪种资源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A.化石燃料B.生物资源C.金属矿物D.非金属矿物三、双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21.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做法的是( )。A.大力发展生态农业B.内蒙草原发展种植业,扩大耕地面积C.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D.长江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修建梯田22.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相对较大的原因是( )。A.人口增长率较高B.大量外来移民迁入C.庞大的人口基数D.自然资源贫乏23.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B.解决环境问题需国际协作,共同行动C.发展中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D.发达国家
5、应承担更多的义务24.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防治生态破坏,农业生产采用间种、套种等方式,发展立体农业B.成功实施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是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做到公众参与C.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环境无公害技术,扶植环保产业的发展D.工业污染防治实行由全过程控制向末端治理为主转变25.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A.生产过程不需要化肥农药B.大量投入人力物力,提高单产C.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结合D.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26.有关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8倍的人口B.我
6、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C.我国有高达1/3的新增产值来养活新增加的人D.我国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27.传统发展模式的目标是( )。A.物质财富的增加B.环境质量的提高C.生态效益的提高D.产值利润的增长28.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A.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袋B.及时清理垃圾C.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D.利用矿物燃烧29.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了人口压力方面外,还包括( )。A.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落后B.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C.资源的不合理利用D.环境自净能力减弱30.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说法是( )。A.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已
7、经得到控制B.环境污染虽急剧向农村蔓延,但总体上是向好的方面发展C.人口过多和经济快速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D.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四、简答题(总题数:12,分数:60.00)31.人类生态学的任务是什么?5.00)_正确答案:(人类生态学的任务是要揭示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研究生命的演化与环境的关系、人种及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文化和文明与环境的关系。)32.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
8、化或简称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近年来,目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33.人口的生态承载力调控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密度制约调节: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调节方式,其途径主要有计划生育和迁移两种方式;环境制约调节:与种群的密度和数量无直接关系,是被动的,不能保证持续承载;阈值调节:利用人类的智力与能动作用,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改造提高系统的承载力。34.人口种群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纬向分布:世界人口主要集中
9、于北纬20的中纬度地区;海-陆向分布:表现为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越向内陆人口越稀的趋势,非政府组织的人口自由迁移往往表现出由内陆向沿海流动的趋势;垂直分布:分布趋势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世界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海拔1000m以下的比较低平的地区。35.对人口数量动态影响的环境因素有哪些?(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人群获得营养物质的数量和质量、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御疾病的能力等,因而对人口数量的变动有直接的影响;政治因素:包括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同家的人口政策等;文化因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及其普及程度和宗教风俗等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36.影响人口空间动态的环境因素有哪些?(人类的生存与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并受到环境的极大制约。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气候因素:这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的因素。它影响人的机体和生理机能的发挥,影响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也通过影响土地生产力及其可利用方式和程度来间接地影响人口的分布;地形条件:地形通过方便或制约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联系,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和适应能力制约着人口的分布;水资源状况: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因而人类各民族的发祥地及现今经济和人口的聚集地总是在河流和湖泊沿岸;土壤条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