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农业: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实行井田制(2)手工业:“工商食官”,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人由政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铁犁牛耕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1)思想:儒家、法家和道家等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各露峥嵘(2)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数法(3)文艺: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2、艺术珍品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1)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2)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1)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小篆和隶书均开始流行两汉时期(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2)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汉代形成的“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
3、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3)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4)艺术: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时段特征政治方面: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4、;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方面: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文化方面: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1.先秦三大政治制度18卷,24;17卷,24;16卷,27;16卷,24;14卷,24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8卷,24;18卷,24;17卷,24;17卷,24;15卷,
5、24;13卷,243.汉代政治经济文明18卷,25;17卷,25;17卷,25;16卷,25;16卷,25;15卷,25;15卷,25;14卷,24;13卷,244.先秦、秦汉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8卷,42;16卷,24;15卷,40;15卷,24、40考向一先秦三大政治制度1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关联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表现有以下方面:(1)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3)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
6、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2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3商周政治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商汤的“德政”、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及与其配套的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1)商汤“德政”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商汤讨伐暴虐的夏桀、灭夏后建立商朝。商汤以仁德治国,他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任用贤臣。“网开三面”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商汤仁德治国的思想。这成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2)周代天命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维德是亲,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
7、位君主治理世界。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就是周代的天命观。这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3)宗法和政治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文化。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这种同质联系
8、。(4)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是两个网络迭合。家国情怀:周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意识,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理念、“认祖归宗”观念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1命题点:商汤的“德政”(2018课标全国,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9、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的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抓题眼“网开三面”反映了商汤的“仁德”思想,商汤因此获诸侯拥护。找错点题干材料意在“说明”商汤成功原因,“经济”“生态”不符合其主旨;夏桀的暴虐,商汤的仁德导致了“夏商更替”。答案A2命题点:分封制的文化影响(2017课标全国,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
10、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抓题眼题干说明周初分封将周的统治范围从关中一带扩张到河南、山东、北京一带,文化制度随之而至。找错点“君主专制”始于秦;分封制非“直接控制”;“贵族世袭”确立于宗法制。分封制对西周诸侯“国家观”的影响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
11、一部分,体现不出拱卫周王室,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正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D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家族政治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B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C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答案B解析材料中对“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和“父子不得相诉”反映出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在材料
12、中无法体现,排除。考向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
13、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1)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春秋中期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战国以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覆灭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2)编户齐民制的出现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多数诸侯国广纳英才,主要从平民中擢用人才。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历着划时代变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