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解决这个矛盾,Weiss提出第二个假设,在居里点以下铁磁体都分成许多微小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存在着与铁磁体所处温度对应的自发磁化强度。这种区域为磁畴。由于热运动的无序性,在没有外场的时候,铁磁体内部各磁畴的自发磁化强度混乱取向,相互抵消,以致使的整个物体的宏观磁化强度为零。只有在外场的影响下,磁畴中磁化强度的取向和磁畴体积才会发生变化,使得物体中出现宏观的磁化强度。尽管Weiss假设对铁磁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限于当时物理学的发展水平,它只是一种表象理论,并没有揭示两个基本假设的物理意义。到了1929年海森堡证明,相邻原子间有静电交换作用并通过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铁磁体的自发磁化强度,Wei
2、ss理论才以量子交换力作为相互作用力的起源,解释了铁磁性的物理本质。1.2、自发磁化原子结构表明,Fe、Co、Ni和其相邻元素Mn、Cr等原子磁性并无本质差别,凝聚成晶体后,其磁性都来源于3d次壳层中电子没有填满的自旋磁矩,然而前者是铁磁性的,后者是非铁磁性的。材料是否具有铁磁性的关键不在于组成材料的原子本身所具有的磁矩大小,而在于形成凝聚态后原子的相互作用。在有电子壳层参加的原子现象范围内通常有两种类型的力:磁力和静电力。为了解释Weiss的第一个假设,人们试图用原子磁矩之间的磁的相互作用力来解释原子磁矩出现自发的平行取向。然而,这种作用力的能量与热运动的能量相比太小了。因为将物体加热到1K
3、就可以破坏原子磁矩的自发平行取向,因而物体的居里温度应在1K左右。但是实际铁磁体的居里温度在数百K甚至上千K,如表1-1所示。由此可见,引起铁磁体内原子磁矩排列整齐,并使有序状态保持到如此高的温度的力量比起磁力来大千百倍。表1-1 一些铁磁体的居里温度Tc物质Tc/KFe1043CrO2386Co1388MnOFe2O3573Ni627FeO858Gd292NiODy88CuO728MnBi630MgO713如果我们把导致铁磁体自发磁化的力看成一个等效磁场,可以估计一下这个等效磁场的大小。既然铁磁体有居里温度存在,说明在这个临界温度时,原子热运动能已经大到和自发磁化等效磁场与原子磁矩之间的能量
4、相等。所以,在居里点时,一个原子的热运动能为kBTc的数量级,而静磁能也在kBTc的数量级,式中,kB(1.38031023J/K)为玻尔兹曼常数,B(1.165310-29Wbm)为玻尔磁子。显然,原子范围内提供不了这样大的磁场。因而,引起原子磁矩的自发排列的力肯定不是原子磁矩之间的磁的相互作用力。进而,人们把注意力转向静电力。但是,建立在Newton力学和Maxwell电磁力学上的经典电子论也不能揭示铁磁体自发磁化的本质。Heisenberg和Frank按照量子理论证明,物质内部相邻原子的电子之间有一种来源于静电的相互作用力。由于这种交换作用对系统能量的影响,迫使各原子的磁矩平行或反平行排
5、列。为了简单说明静电交换作用,可以用氢分子这一简单的电子系统作分析。图1-1表示两个原子核a、b和两个电子1、2组成的氢分子模型。当两个氢原子距离很远时,因为无相互作用,电子的自旋取向是互不干扰的,这时两个原子内的电子运动状态分别用波函数a(1)和b(2)表示。设每个原子都处于基态,其能量为E0。当两原子接近组成氢分子后,在核与核、电子与电子之间、核与电子之间便产生了新的静电相互作用。此外,这个系统的静电能还依赖于电子自旋的相对取向。由于以上原因,氢分子的能量已经不是简单地等于两个原子基态能量E0之和,而是E1为能量补充项,它不但与粒子的库仑作用有关,还与电子自旋的相对取向有关。考虑到电子自旋
6、平行及反平行时系统的能量不同。用E1和E2分别表示这两种状态时的氢分子能量,则上式可写成 式中C和A的表达式为式中a(1)和b(2)表示电子在核周围运动的波函数;a(1)和b(2)表示相应波函数的复数共值,d1和d2为空间体积元。 显然,C是由于电子之间、核与电子之间库仑作用而增加的能量项,而A可以看成是两个原子的电子交换位置而产生的相互作用能,称为交换能或交换积分,它与原子之间的电荷重叠有关。从式(1-1)和(1-2)可以看出,自旋平行时的系统的能量E1和自旋反平行时的系统能量E2究竟哪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关键在于交换积分A的符号。如果AE2,则电子自旋反平行排列为稳定状态;如果A0,则E1E
7、2的实验结果可知A1时,物质处于铁磁状态,此时电子云重叠,交换积分A0,且数值较大;如果v太大,如稀土元素,电子云重叠很少或者不重叠,交换作用相对较弱,它们或者是顺磁性或铁磁性的(但居里点比过渡族元素低得多)。如原子间距离太小,则v1,交换积分A0,材料处于反铁磁状态。所以,处于铁磁状态的物质除了原子具有未填满电子的次壳层结构外,还应具有相当的原子间距。既然Mn、Cr满足了第一个条件,那么改变其点阵常数是否会使其转入铁磁状态呢?研究表明,在Mn中渗入N后,Mn的点阵常数d增大,v值也增大,因而Mn变为铁磁体。同样,MnCr、MnAlCu铁磁性合金的存在也是因为点阵常数的增大而导致。1.4、亚铁
8、磁性和反铁磁性1.4.1、反铁磁性由于物质原子间静电交换作用使原子磁矩有序排列,当交换积分A0时,原子磁矩反平行排列,这种状态称为反铁磁状态,处于反铁磁状态的物体称为反铁磁体,如表1-2所示。表1-2 某些反铁磁体的磁性常数TN(K)()/(TN)MnO1222/3MnS1650.82MnSe150MnTe3230.68MnF2720.76FeO186反铁磁体都具有一定的转变温度,称为反铁磁居里点或者Neel点,以TN表示。在Neel点附近,反铁磁体除了磁化率有反常变化外(当温度高于TN时,它们和正常顺磁体一样服从Curie-Weiss定律;当温度低于TN时,它们的磁化率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当
9、温度在TN时,磁化率达到最大值),热膨胀系数以及某些物质的杨氏模量等非磁性能都出现反常的高峰,如图1-5和1-6所示。根据中子衍射的结果,人们把反铁磁体看成是两个放在一起的亚点阵组成,每个亚点阵中离子磁矩平行排列而相互间的磁矩方向却反平行。如对于MnO晶体来说,其磁结构为反平行排列的Mn+离子组成的两个相互穿插在一起的立方点阵,如图1-7所示。1.4.2、亚铁磁性在反磁体中,两个亚点阵的磁矩方向相反而数值相等,自发磁化强度为零,即MA+MB=0。如果MA不等于MB,如图1-3(c)所示,则MA+MB不等于零,则存在自发的磁化强度,形成类似于铁磁性的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亚铁磁体。目前所发现的亚铁磁体一般都是Fe2O3和二价金属氧化物所组成的复合氧化物,称为铁氧体,分子式为MeOFe2O3,这里Me为Fe、Ni、Zn、Co、Mg等二价金属离子。亚铁磁性物质也可以产生自发磁化,其作用原理为超交换作用。在如图1.8所示的三原子系统中,中间为O2-离子,两侧分别布置有金属磁性离子M1和M2。由于中间氧离子的屏蔽作用,两侧的金属磁性离子难以发生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