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6.68KB ,
资源ID:158031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58031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阳江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阳江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

1、防震减灾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当代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使得破坏性地震的社会效应及影响广泛而深远,局部的破坏性地震,不仅造成灾难性后果,而且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冲击,特别是地震所造成的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和社会管理功能的紊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发展防震减灾事业是体现政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企盼,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广大群众对减轻地震灾害有更高的要求,对在地震预报尚未过关情况

2、下的政府管理突发地震灾害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尤为关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对生命线工程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各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关联更加紧密,能源、水利、交通、通信工程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加大了对地震安全保障能力的需求。因此,进一步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十分必要和迫切,防震减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三)工作基础和现状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地震局的正确领导下,经全市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期间,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科技创新等体系的工作都取得新进展,其中多个方面在全省或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发挥了保平安、保稳定、促发展、促和谐的积极作用,为构建拥有地震安全的和谐阳江做出了应有贡献。1、地

3、震监测能力和速报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实施立体地震监测预报系统,新建各类地震监测台,升级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建设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十一五”完成后,台站布局更加合理、观测精度提高,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以上,使得我市地震监测能力大大提高。市地震台网中心目前已经建立了“省地震速报备份系统”,该系统共享了全省近53个测震台站,全国7个省台站的实时观测数据,能比较准确、快速、可靠地自动测定省内M3.0级,省外M5.0级的地震参数,实现地震自动快速速报。初步建立了专群结合的地震预测预报体系,地震信息发布、震情跟踪和异常落实等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震后趋势判断准确率逐步得到提高,地震中长期预报在指导

4、和加强地震重点危险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工作中逐步发挥作用。2、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卓有成效行政许可逐步规范,抗震设防管理日益加强,全市公建和市区建设工程基本纳入基建管理程序,并实现市监察局的网上在线监管,城乡震害防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协助完成了如阳江核电、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广东大唐阳西核电场址等重大项目场址的地震地质勘查工作,参与了阳江市一中、阳江市一职中等重要工程项目论证研讨、参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研讨以及参与阳江国际大酒店爆破现场震动影响测试等系列工作。编制了阳江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为规范指导地震安全农居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搬迁移民等

5、建设相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17个地震安全农居示范村建设,并总结示范经验,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开展多场农村抗震防震知识宣传和农民工匠技术培训,发放大量宣传培训资料,使广大农村的建房抗震意识深入人心,有效提高了我市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开展了县(市、区)城区的所有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累计完成调查建筑面积约5千万平方米,建立了建构筑物基础资料数据库,为下一步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加固改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各县(市、区)均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部分乡(镇)、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也制订了相应的预案,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

6、预案体系;应急演练常规化、制度化,每年各地地震主管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防震减灾“四个一”进校园系列活动,各县(市、区)中小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地震应急演练。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以公安消防部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抗震救灾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应急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组建了市级综合应急救援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地震应急青年志愿者队伍达1000多人;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体制不断加强,队伍不断扩大,人数达385人;建成个3地震避难场所,分别在市人民广场、市区鸳鸯湖广场和市体育广场。应急救援技术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及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初步建

7、成,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健全,制定了阳江市地震速报及地震参数发布规定等制度,促进了地震应急宣传报道的规范化、制度化,规范了信息发布程序,提高了地震信息发布速度。依靠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技术系统、现代化地震监测台网,经常性的人员技能训练和常备不懈的责任意识,市地震局快速准确高效地应对了近几年的地震事件,在2004年阳江4.9级地震, 2007年阳江市阳西县小震群,2009年台山与阳东县东平交界小震群等多次地震应急工作中发挥了应有作用,及时稳定了社会,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4、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成效明显多年来,我市坚持出版防震与减灾小报,免费分发到各机关单位、学校、社会群众;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利

8、用“防震减灾宣传周”、728 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月”、“科技三下乡”等时机,各级宣传、教育、科技部门以及各县(市、区)地震主管部门的共同合作,采用各种宣传方法,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四个一”进校园系列活动,宣传工作坚持以中小学生为重点对象,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通过家庭教育影响整个社会,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6个单位被认定为省级的防震减灾科普基地,进一步方便群众参观学习,从而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四)存在问题和不足经过长期努力和多年的建设,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应

9、对地震应急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暴露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能力和地震安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密度不足,台站布局和台站密度上末达到实现地震预警功能的需要。二是强震动观测台密度不够,不能满足烈度速报的需要。三是缺乏明显实效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和技术,我市的前兆观测台只有2个,其余都是以水位、水温为主的观测,由于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变化受降雨影响严重,难于从中识别出地震异常信息,干扰因素多。2、城乡建筑物抗震性能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城镇老旧民房抗震能力依旧低下,有不少城市建

10、筑及重大工程,是在国家出台新的建筑规范以前修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地震灾害潜在风险很高;城市群中由农村集镇扩大建成的新兴市镇部分建筑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另一方面,我市农村民居的总体抗震防灾能力还不高。主要表现在:抗震设防管理相对薄弱,与农居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乡镇民房建设的规划和施工报批没有纳入日常管理;农民建房随意性较大,建设场地选择不科学、不合理,对抗震不利地段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采取有效避让措施不足;抗震设计和抗震措施缺失,普遍存在着基础与地基不牢固、结构不合理、主体强度不足、跨度和开间过大等现象;建筑材料和材料配比达不到基本要求,缺少施工质量检查和监督,农村建筑工

11、匠和建筑队伍缺少业务培训和资质管理等等。这些因素导致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差。此外,我市抗震设防管理还未完全落到实处。与城市规划、工程选址等地震安全服务相关的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城市震害预测等工作滞后,基础资料不足。地震安全基础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尚不健全。3、抗震救灾指挥和救援能力尚待提高我市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不足,抗震救灾组织指挥和应急救援能力亟待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协调仍存在薄弱环节;经费不到位,救援装备数量不足,重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远程快速拉动和协调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

12、命搜救能力亟待加强;地震灾情快速获取能力、地震现场工作技术、大震巨灾损失评估难以满足抗震救灾需求;地震应急青年志愿者人数偏少,且缺乏专业的培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地震应急避震演练还处于初步阶段;重大地震灾害的应急预案有待进一步完善。4、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近年来,我们在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薄弱,普遍存在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高的状况。公众获取防震减灾知识的渠道较为单一;地震科普宣传产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和地震科普基地建设还处在初步阶段;防震避震演练还不普及;广大企事业单位、公益性民间组织

13、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地震应急救援机制尚不健全。5、地震安全共公服务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地震安全服务能力与社会的需求严重不相适应,防震减灾成果还未能充分地服务于国计民生。地震观测数据共享程度不高,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的地震观测数据大多数只在行业内部研究和重要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应用;地震监测和研究成果未能转化为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安全服务产品,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方面存在服务产品单一、质量不高、服务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震源新参数速报、地震预警等监测信息和灾情速报等服务缺乏,未能充分发挥减灾实效;城市地震安全基础信息还不能满足城市规划、抗震设计以及震后救援等

14、多元化服务需要;地震安全农居技术咨询服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等信息网络构建较为落后,普及面不广。二、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为防震减灾的宗旨和根本目标。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和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升全社会防御地震能力,提升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建设幸福阳江提供地震安全保障,为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促和谐作出重要贡献。(二)基本原则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为宗旨。充分汲取2008年汶川地震反思成果和近年来国内外成功的抗震经验,重点在具有减灾实效的技术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