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语言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作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它同样也充分体现了隐喻作为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为了准确描述新出现的事物,它所使用的新词语多数是传统词语语义的隐喻引申。其主要构词方式正是以一范畴的事物去说明另一范畴的事物。观察时下大量的网络语言,我们认为它们都是通过相似性原则和顺接性原则来建立的,这两个原则都属于隐喻的认知性原则。一、隐喻的内涵 在隐喻研究的传统里,对隐喻认知特征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是理查兹(Richards)。他提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隐喻无处不在,几乎每个词、每个句子进行深入
2、研究后,都能发现其隐喻的意义。理查兹的隐喻特征观认为“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借用的交流,是语境间的协调,思想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其实是思想隐喻的派生。所有的语言都深深地包含着内在的隐喻结构,这种结构暗中影响着表层的意义。” 二、相似原则的隐喻 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它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它并不在于各自附属于一个、或者一组恰当词语的“个人以往印象的再次复制”,而是在于有关“我们心灵中和世界中的习性之间的经常性相似之处”的语言学和心理学“法则”。束定芳认为有两种基本的隐喻,“一种是以本体与喻体间原有的(包括固有的和想象中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另一种是以说话者或作者新发现的或刻意
3、想象出来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网络语言就是通过以上两种隐喻而来的。它既有人们通过已感觉到的与身边事物的相似性或将原先并未感觉到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形成,又有人们经刻意想象而新创造出的词语。可以说,由隐喻产生的网语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人们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都可以自如地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就隐喻的词语范围和原因而言,任何一个词语都潜存着发生隐喻的可能性,而隐喻在哪些词语上发生,主要的依据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这其中的相似性包括:(一)物理相似性,指事物之间在形状上、声音上及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这一类在网络聊天室及BBS上较为常见。1、形状上相似的网语,例如:“窗
4、口”,这是个网络专业术语,由于其外观和功能上与平日的窗口相似所以得名。2、声音上相似的网语,例如:“果酱(过奖)”,“青筋(请进)”,“米国(美国)”,“水饺(睡觉)”等,这些都是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造成的谐音词。前面的形式是创造出来的网络词语形式,后者则是语言中固有的词语。3、功能上相似的网语,例如“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这一网语指通过光缆把家庭的多媒体与全国的企业、商店、银行、学校、医院、图书馆、电脑数据库、新闻机构、娱乐场所、电视台及政府部门中的多媒体等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络。在这里,人们把信息隐喻成可以进行买卖、装载、卸载的商品。它是把现实生活中“高速
5、公路”可以连接各个开通路线地点的功能和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也具有的这种相似功能联系了起来。(二)心理相似性,即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它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它强调的是人们的主观经验。例如时下流行的网语“半糖夫妻”,“半糖”这个词来自台湾。在台湾人们非常流行喝珍珠奶茶,“半糖”最初就是指珍珠奶茶的甜度,即介于“很甜”和“不甜”之间的一种甜度。而“半糖夫妻”中的“半糖”不再表示饮料的甜度,而是指一种男女双方有各自独立空间的、甜而不腻的爱情。这个词正是通过人们心理感受上的一种相似性的隐喻而得来。首先它是通过“糖”来隐喻抽象的“甜”味,进而再用“甜”这种味觉来隐喻更为抽象的婚姻中幸福的感觉。再来看
6、一下“半糖”中的“半”,它在这里不表示量的大小,而是表示程度的高低,即介于平淡和强烈之间,一种恰如其分的“幸福”感觉。三、顺接原则的隐喻 在认识和识别事物时,人的大脑总是遵循着一个基本规律,即以已有的相关认知语境为基础来认识新事物,获取新信息,进而改变已有的认知语境,从而为下一个认知活动做准备。在网络交际中也是如此,人们常常倾向于以某个事物为中心,寻找与此相关、有联系的整体。运用隐喻方式创造一些新的表达,这些表达新奇生动、诙谐幽默、一针见血,很容易被网友们接受,并迅速在网际中传播开来,成为网络词语中的一员。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通过隐喻创造的词,有些还会繁衍成一个族群,形成某种系列词语。这就是所谓
7、的顺接式隐喻网语,例如:(一)网虫系列 网虫:整天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人,是网络人群的主体,对网络有着非比寻常的爱,甚至以此为家。爬虫:初级网民,与菜鸟一样也是新手,属于进化中的低形态。 飞虫:高级网民,属于进化中的高形态。网蝶:网上的美丽女性,根据男性网民的观点,网上的美女网民相当少,如果发现一个美女,简直是网虫中的蝴蝶,故美称为网蝶。网蜂:与“网蝶”相对,指网络上的男性。“蜂”的勤劳、聪慧、不计较得失,“蜂”的博采与精酿,正应是“新新网虫”所必备的素质。“网蜂”与“网蝶”都是对网民的美称。(二)灌水系列 灌水:是网络交际常用词,指在BBS、新闻组上发表冗长空洞的文章。它是英文“addwat
8、er”的意译,据说是美国前总统里根曾悄悄使用“addwater”的昵称在一著名BBS上发表文章,其真相公布后,“addwater”名扬四海,并逐渐演变成为在网上发表文章与观点的统称。后来发展为“没有质量帖子”的代名词,某些网站为了宣传自由民主的气氛,也常说“欢迎大家来灌水”。“灌水”出现后,随之衍生出一系列与其有关的新词:灌红:指一个帖子被点击和回复超过一定数量时,这些统计数字便由普通淡黑颜色变成红色,如果是灌水而达到这个数量,就叫灌红。潜水:指在聊天室里只看到别人聊天而自己不发言,或者在论坛中只观看别人的帖子而不回复。潜水员:指那些只看帖不回帖的人。潜水艇:指那些只看帖不回帖的人,与潜水员同
9、义。它的第二个含义是没水平。冒泡:指潜水的人偶尔发帖的行为。水牛:指在论坛上极能灌水之人,灌水毅力如牛一般,或者说灌水很牛气。类似的表达还有水鬼、水桶、水王、水仙等,它们指的都是论坛中的灌水狂人。水母:专指论坛中的女性灌水狂人。水手:指论坛中的芸芸众生、爱好潜水的人。水蒸气:比纯净水还纯的水,指无文字及任何内容的空白帖子。同“纯净水”意义相近。有了“灌水”系列,就有了和它意义相对的词语,并且它们也可组成同一系列,形成一个族群,例如:造砖:指在论坛上用心写文章,像建筑时一块块砌砖一样。比喻在写文章时极为用心,字斟句酌,写出来的文章观点独特、文笔流畅。加砖:指回复同一个主题帖,使回复页数往上加,有
10、时也称“盖楼”。拍砖:指在论坛上回复帖子时持批评态度,多用来指对发贴人的不客气批评,也说“抛砖头”,或者说“来砸我吧”。抛砖:指在论坛上的跟帖行为。四、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网络语言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运用的普及而越来越丰富,而隐喻作为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在这种另类语言中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网络语言运用的普及,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言语交际中也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具有重大意义。隐喻不仅是语言词汇意义拓展的重要途径,而且由此途径生成的语言表达式也进一步反应了使用者的心理认知模式及其表达的现实意义。由过去单纯的研究文学文本中的隐喻词句到日常生活中语言隐喻的研究再到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语言隐喻的研
11、究,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隐喻存在空间的无限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互动性在不断增强,对网语中隐喻工作机制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这些都对网络语言的进一步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于网络流行新词的隐喻研究 摘要:网络新词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喻认知手段的运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 的隐喻的角度,从网络新词隐喻性的特点,以及形似、谐音和旧词新解三种隐喻构词手段, 对网络新词进行隐喻研究探析,并分析了隐喻对词汇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新词;特点;隐喻构词;作用 一、引言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日渐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网络上 交流使用的语言形式,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12、和自由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语体,许多新词扑面 而来。新词之所以被称之为“新”,可以从四个维度考察。从历史角度看,新词是新的词语 或者旧词新意,新词之“新”具有相对性,有的新词是刚刚出炉的,有的相对于旧词,出现 的年代久远;从词典编撰角度看,新词是未被词典收录的词语;从稳定性角度看,新词是形 式(如形态、书写、语音)或语义具有不确定性的词语;从心理学角度看,新词是说话者认 为新语言单位的词语(黄贻宁,2009)。实际生活中,新问题的出现、新概念的产生以及新 思想的发展等都迫切要求用新的词汇来表达新的内容涵义。在网络词汇的不断创新当中,隐 喻思维的影响力不容置疑。隐喻作为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
13、,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 方式及认知手段。Lakoff 和 Johnson 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研究隐喻的经典著 作,它这样描述隐喻的认知作用,“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我 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这样的”(朱红雷,2008)。我国教育部于2010 年11 月25 日发布的 2009 年度新词调查报告中各种隐喻构词随处可见,如“蚁族”、“钓鱼执法”、“秒杀”、“躲 猫猫”等等。 二、隐喻与网络新词 (一)隐喻 现代语言学视隐喻为一种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与Johnson 指出隐喻是人们 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Lakoff 认为隐喻是一种基
14、于抽象意象的映 射,以人们相对熟悉的,比较具体的易懂的源域向另一比较陌生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的域 的映射,通过源域与的域之间的这种映射关系达到认识未知事物的目的(李丽,2007)。在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概念来表达那些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借助 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在这两种事物间找到某个共同点或者相似点,借此来认识未知 的事物。可见相似性的联想是隐喻认知方式赖以生存的前提。“所谓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 间相似的地方。相似有物理的相似和心理的相似之分,相似还有程度上的不同。”“以相似为 基础的隐喻利用事物之间的人们已感受到的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则将原来并不以为 其间
15、存在着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 观察角度或新认识”(束定芳,2003:172)。因此,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 隐喻的过程就是借助两种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通过联想把已有的概念和新概念、已 知和未知有机结合起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相似性,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可能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架起认识的桥 梁。两物之间的某个共同点或相似点,就为新词的隐喻性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二)网络新词隐喻性的特点表现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隐喻性。从语言的阐释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一个异质而同值的 词语置换在常规语序中应该出现的词语”(张运霞,2008)。一方面隐喻创造了新的词义,另 一方面隐喻又为人类看待事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普通的词汇通过隐喻修饰便赋有了 新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