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针对某煤矿瓦斯地质条件,煤巷掘进采用“底板穿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煤层瓦斯”的区域防突措施;采煤工作面采用“底板穿层钻孔预抽回采区域煤层瓦斯”的区域防突措施,消突后,可采用顺层钻孔抽采回采区域煤层的瓦斯治理措施;揭煤工作面采用穿层钻孔预抽石门揭煤区域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符合河南省强化煤矿安全生产暂行规定及河南省煤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十项措施等相关规定,能有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事故。2、某煤矿现采取的区域防突措施通过近年瓦斯综合治理实践证明,能够满足某煤矿瓦斯治理需要,实现安全管理。3、坚持把 “钻、扩、抽”一体化瓦斯综合治理技术落实到位,同时不断探索瓦斯治理的新工艺、新方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河
2、南省瓦斯治理各项要求,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引 言 - 1 -一 目的意义 - 1 -二 编制依据 - 1 -第一章 矿井基本情况 - 1 -一 矿井简介 - 1 -二 矿井资源条件 - 2 -(一)矿井储量及煤层情况 - 2 -(二)地质及水文地质 - 3 -三 主要生产系统 - 13 -(一)通风系统 - 13 -(二)供电系统 - 13 -(三)排水系统 - 14 -(四)瓦斯抽放系统 - 14 -(五)压风系统 - 14 -(六)提升系统 - 14 -(七)运输系统 - 15 -(八)供水系统 - 15 -(九)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 15 -四 矿井目前生产状况 - 20 -第二章 煤
3、与瓦斯突出防治体系 - 21 -一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理念 - 21 -(一)防突理念 - 21 -(二)防突信念及意识 - 21 -(三)防突工作态度 - 21 -(四)防突工作目标 - 21 -二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管理制度及落实 - 22 -(一)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管理制度 - 22 -(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管理制度的落实 - 23 -三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机构及人员 - 25 -四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路线 - 26 -(一)总则 - 26 -(二)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防突措施的选择 - 26 -(三)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防突措施的确定 - 27 -(四)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防治措施 - 28 -(五)防
4、治瓦斯异常及超限措施 - 45 -五 瓦斯综合治理装备 - 54 -(一)瓦斯治理打钻装备 - 54 -(二)瓦斯治理抽采监测装备 - 54 -(三)煤层瓦斯含量等参数测定装备 - 54 -六 瓦斯综合治理科技创新 - 55 -(一)钻孔孔口安全防护技术 - 55 -(二)穿层及顺层钻孔施工技术及配套机具 - 55 -(三)抽采钻孔封孔技术 - 56 -(四)近年来开展的科研项目 - 58 -第三章 近年来矿井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效果 - 60 -一 防突技术应用效果 - 60 -(一)区域防突措施见成效 - 60 -(二)长抓不懈,形成了防突的人文环境 - 60 -(三)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实施效果
5、 - 60 -二 瓦斯抽采不断完善,抽采系统有保障 - 61 -第四章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62 -一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存在问题 - 62 -(一)穿层钻孔工程量大,防突措施成本高 - 62 -(二)煤层增透方式较单一 - 62 -二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发展方向 - 62 -第五章 矿井防突措施可靠性、针对性论证意见 - 64 -引 言一 目的意义根据河南省强化煤矿安全生产暂行规定要求:对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文地质类型极复杂矿井,煤炭企业必须组织专家论证其灾害防治技术措施的针对性和可靠性。依据此要求,结合某煤矿实际情况(水文地质类型中等、无冲击地压,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矿
6、井),特编制某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论证报告,对某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防治技术措施的针对性和可靠性进行论证。二 编制依据1、河南省煤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十项措施;2、河南省强化煤矿安全生产暂行规定;3、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4、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5、煤矿安全规程;6、某煤矿20152020年生产规划安排。第一章 矿井基本情况一 矿井简介某煤矿位于河南省郑州新密市,为基建矿井,现正在进行二期工程施工。井田位于郑州市西南约30千米处的新密市与新郑市交界处,西距新密市区约15千米,行政隶属新密市曲梁乡管辖,仅东北角一小部分属新郑市小乔乡。区内乡、村间小柏油公路纵横交错,公交汽车来往频繁,交通
7、十分便利。某煤矿井田西部为低山区,东部为丘陵,由于地形复杂,冲沟发育,故限制了村庄发展,井田内村庄稀疏,并且相对集中。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45Mt/a,服务年限为42.5a,开过方式采用立井开拓。本井田主采的二1煤层赋存于-150-550m左右,垂高400m左右。初步确定开采水平标高为-280m,单水平开拓全井田,东翼设-420m辅助水平。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主井、副井进风,中央风井回风。矿区范围19个拐点的坐标见表1。表1井田范围拐点坐标表 点号XY备 注13826744.9038458016.00113825080.1038465682.9023826890.203
8、8460005.00123824813.0038463004.7033827194.1038461000.50133824847.9038462010.5043827193.3038461178.90143824911.2038461602.8053827068.1038461662.70153825098.6038460991.7063826943.4038461993.60163825379.7038460126.0073826849.5038462350.10173825877.3038459082.9083826877.1038463165.90183826159.5038457987
9、.9093826741.7038466351.80193826190.9038457860.60103826464.3038466350.80二 矿井资源条件(一)矿井储量及煤层情况1矿井储量某煤矿井田西至红椿树洼,东至耿岗村,南至F10断层,北至F12断层,井田东西长约8km,南北宽约0.62km,西窄东宽,面积约13.6km,开采深度+250m -550m。井田资源储量8081万吨,可采储量2821.4万吨。 2可采煤层本井田内含煤岩系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含煤地层平均总厚度726m,分为9个煤组,含煤23层。其中二1煤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一1
10、、七4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均不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5.97m,含煤系数0.86%。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赋存情况如下:(1)二1煤层二1煤层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部,层位稳定,其厚度0.4612.74m,平均4.11m,一般厚35m,厚度变化系数78.5%,煤层结构较简单,一般无夹矸,局部见一层夹矸,个别地段见二层夹矸,夹矸厚0.021.97m。二1煤层厚度在井田内有一定的变化,但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厚煤带分布在先期开采地段东半部ZK1007、ZK908、ZK808一带(7.8612.74m),在井田东部ZK008ZK 208处是另一个厚煤带分布区(6.4011.29m)。薄煤带主要分布在井田
11、西端及东部北侧一带(0.461.51m)。(2)七4煤层七4煤层位于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中下部,上距平顶山砂岩平均240.51m,下距二1煤层约392m,层位稳定,横612线之间及横2线以东区段可采。煤层厚02.08m,可采区内煤层厚0.82.08m, 一般厚12m。结构较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局部含一层夹矸。本层煤在横612线之间已开采多年,资源已接近枯竭。横2线以东由于埋藏较深,目前还未开采。(二)地质及水文地质1井田地质(1)地层井田内除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地层局部出露外,其余均被新生界地层覆盖。钻孔穿见的地层有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12、下石盒子组及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新近系和第四系等。a、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地层厚度大于72.29米。岩性主要为浅灰色隐晶细晶质白云质灰岩。局部夹泥灰岩,含不规则状角砾,上部含不规则状黄铁矿。b、石炭系(C)仅发育有中统本溪组和上统太原组,与下伏奥陶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I、中统本溪组(C2b)井田内共有6个钻孔穿过该组地层,钻孔穿见厚度3.1735.99米,平均15.29米。岩性中上部为浅灰色含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铝土矿透镜体,下部为浅灰色粘土岩及铝土岩。II、上统太原组(C3t,一煤组)上界止于最上层灰岩顶面,下界以一1煤层底面或与之层位相当的炭质泥岩、黑色泥岩底面,与本溪组整合
13、接触。钻孔揭露厚度25.96145.72米,平均69.77米。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碳酸岩及碎屑岩沉积。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三段:下部灰岩段:厚度9.4354.29米,一般30米左右。主要由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及其所夹的泥岩、煤层组成,上部偶夹砂岩。本段含煤15层,其中一1煤在井田横8线以东可采。灰岩一般24层,下层厚度大且较稳定(一般1015米),并含较多的燧石团块。中部碎屑岩段:厚度17.9240.34米,平均26.34米。上部泥岩夹煤线,中部为中粗粒砂岩,具正粒序,局部为砂质泥岩夹煤线,下部为含砾粗粒砂岩。本段泥岩中夹13层煤线均不可采,局部渐变为炭质泥岩。上部灰岩段:厚度17.3139.57米
14、,平均20米左右。其岩性主要由含燧石团块的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岩及煤层煤线组成。灰岩一般13层,最上层为L8灰岩,厚一般34米,较稳定,第三层灰岩厚度变化较大,不稳定,局部有尖灭现象。灰岩间多为泥岩及炭质泥岩。区内含煤12层,均不可采。c、二叠系(P)为一套过渡相碎屑岩系,井田揭露厚度大于900米。I、下统山西组(P1s,二煤组)整合于石炭系地层之上,上界止于砂锅窑砂岩(标4)的底面,厚71.23105.33米,平均91.21米。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24层。其中二1煤层全区发育,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按岩性特征,本组以大占砂岩底面为界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厚度12.6245.40米,平均34.38米,上半部岩性主要为富含植物化石的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即二1煤层)等,下半部以细砂岩为主,局部相变为中砂岩或粉砂岩,底部为泥岩,炭质泥岩及薄煤层(二0煤层,均不可采)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