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2)建立:1954年宪法确认,先后建立蒙(1947)新桂宁藏五个自治区;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祖
2、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践踏(冲击、批斗、抄家、刘少奇冤案)。“全面夺权”的展开,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社会秩序遭严重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2)深刻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建设1、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1
3、)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制建设的方针;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2)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982年,确立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1998年,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4、民主监督。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提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是完成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一国两制”的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践: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九二共识(一个中国)(1992年)汪辜
5、会谈(1993年)胡连会见-60年后再握手(2005年)考点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 国民经济的恢复;人民政权的巩固;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二是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国际形势严峻,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苏联工业
6、化的影响。(5)工业化的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一五计划经济指标顺利完成的原因:一五计划的制定符合实际;全国人民巨大的建设热情;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苏联的援助;(6)“一五计划”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内容: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
7、主义工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一五计划顺利进行,工业化建设成果显著;中共吸取苏联教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道路。内容: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确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
8、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但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出现。 大跃进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调:绝对平均主义生产关
9、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还破坏了环境。(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5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4)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文革十年导致国民经济损失严重,但周恩来的调整和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使1973年、1975年经济形势较好。从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吸取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必
10、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二、经济体制改革(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必要性: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导思想: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经济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
11、心;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1)实行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主要内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进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试点;然后,在全国普遍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调整
12、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4)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原因: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由于所有制成分单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企业和职工吃“大锅饭”的局面,从而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试点;1984年全面展开;1992年十四大后,加快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13、(4)改革内容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目的:加快放开搞活企业的步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5)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建立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邓小平的南方谈
14、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2)建立过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1992),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1世纪初,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