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2.69KB ,
资源ID:1573811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57381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启蒙现代性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启蒙现代性Word文档格式.docx

1、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圣经,不过女主角是希罗底,她憎恨约翰,并怂恿女儿在舞后要求约翰的头颅作为回报。 这个版本一直延续到19世纪,海涅把希罗底的故事写进诗歌(Atta Troll,1841),已经加进了对约翰头颅的热烈的吻。福楼拜和马拉美也分别写过希罗底的故事(Herodias,1877)和诗歌(Herodiade,未完成),但这时的莎乐美还是一个幼稚的女孩子。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居斯塔夫莫罗为世人展现了一个热情、刚烈的莎乐美形象。莫罗富丽堂皇的莎乐美系列绘画在巴黎的沙龙(1876)和巴黎世界博览会(1878)上展出, 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感慨唏嘘。(图1)于斯曼在逆向中对莫罗的莎乐美形象有大

2、段的描绘:忧郁、性感、艳丽、珠光宝气,俨然是淫欲的象征。 此后,随着王尔德的法文诗剧莎乐美在巴黎出版(1893)和上演(1896),比尔兹利为英文版莎乐美所作的惊世骇俗的插图在伦敦出版(1894),以及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1949)的歌剧莎乐美在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演出(1905),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莎乐美成为极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并广为流传。那么,莎乐美在西方文学中意味着什么呢?它的流行有哪些历史文化原因?图1幻影。居斯塔夫 莫罗作。18741876。于斯曼笔下的主人公德 艾散特对此画有如下描绘:面带忧郁、庄严、甚至令人敬畏的表情,她跳起了*的舞蹈,旨在唤醒希律老王沉睡的感

3、觉。她的乳峰上下颤抖,晃动的项链轻擦着硬起的乳头;钻石在她湿润的皮肤上闪闪发光;她的手镯、腰带、指环也闪烁不已;在她宏伟的长裙之上,珍珠镶边、银色的花纹衬出金光闪耀,宝石串起的胸铠燃烧起来,射出一束束火焰,在乌暗的肉体、褐红色的皮肤上滚动,如同一只巨大昆虫的幼虫。它光彩夺目的翅壳布满暗红色的大理石花纹,点缀着菊黄色斑点,钢蓝色斑点和孔雀绿条纹。从文学史上看,莎乐美是从浪漫主义到唯美主义文学传统中一系列致命的女性(femmefatale)形象中的一个。这样的女性或神秘莫测,或激情满怀,通常是美丽无比但又冷酷无情。比如济慈无情美女中来去无踪的无名女性,梅里美的卡门(Carmen),戈蒂耶的克利奥佩

4、屈拉(Cleopatra),福楼拜的萨朗波(Salammbo),以及斯温伯恩和邓南遮(18631938)笔下的某些女性人物。 到19世纪末,这些形象,特别是莎乐美又带有浓厚的颓废、*的特点,注重感官享乐,追求瞬间快感,对最初的浪漫主义形象有较大的发展和超越。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文艺运动发源于法国。法国拿破仑战争以后贵族阶层没落,中产阶级的市民社会崛起。 中产阶级的社会思想背景是工业文明及启蒙主义,相信社会发展,生活进步,历史前进。但是唯美主义者和后来的现代主义者对于这种基于工具理性的生活观、历史观并不认同,对奉行实用主义的中产阶级不屑一顾,视之为市侩、庸众。他们认为工业文明的发展并没有为人类带来

5、幸福,理性之光也没有使人类摆脱野蛮与愚昧。相反,战争、杀戮、疯狂仍然主宰着世界。启蒙主义所允诺的美好未来非但没有实现,而历史还不断重复过去的邪恶。而唯美主义对理性不屑一顾,对启蒙理想百般嘲弄,对审美感性顶礼膜拜,对感官享乐疯狂追求。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思潮中的回响。惠斯勒、斯温伯恩把法国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思想带到英国,佩特和王尔德使之发扬光大,成为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先声。佩特对感性和艺术瞬间的礼赞影响深远,奠定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王尔德对唯美主义奔走实践:奇装异服,高谈阔论,语惊四座。而莎乐美则集中体现了唯美主义的思想观点和艺术特色。其中所隐含的注重当前和瞬间的时间观念,鄙视灵魂的非理性

6、主义,推崇肉体的感性至上思想,使莎乐美在华丽的外表之下具有极大的思想深度,成为英国文学中反启蒙、反现代性的艺术形象。但是这一反启蒙和非理性主义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却得到五四一代启蒙作家的厚爱。从郭沫若到田汉,从白薇到王统照,莎乐美的影响无所不在。当然,莎乐美也受到30年代海派颓废作家的青睐。叶灵凤、邵洵美、章克标、滕固对于西方的唯美主义的作品了如指掌,对西方的颓废主义心向往之。应该说,生活在大都市的海派颓废作家在思想上与莎乐美所表现的唯美主义更有相通之处。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进步作家,郭沫若和田汉,为何如此热衷于这一颓废派的经典呢?在他们身上,莎乐美所代表的反启蒙主义与五四启蒙精神是如何并行不悖,浑

7、然一体而最终开花结果的呢?这就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二、莎乐美在中国的翻译、演出及其仿作根据现有的材料统计,莎乐美在1949年之前一共有七个译本,一个剧情梗概。 其中最有名的是田汉的译本,直到1980年代还不断再版。 田汉于19161922年间在日本学习,当时日本唯美主义之风正盛,田汉因而深受影响。他经常在东京观看西方话剧,有案可查的剧目就包括王尔德的莎乐美和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他还拜访过厨川白村,日本热衷介绍西方唯美主义的批评家之一。田汉是英国唯美主义批评家阿瑟西蒙斯的热情读者,手边还备有一册他介绍法国文艺思潮的名著象征派文学运动(1899)以供随时引用。 他对唯美主义作家特别是王尔德更是

8、情有独钟,甚至在教他妻子易淑渝英文时,所选用的课本竟是王尔德的狱中记(De Profundis)。 从那时起,田汉已经计划如何把莎乐美搬上中国的舞台。莎乐美传入中国的另一个渠道是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成立,而这一年正是王尔德的莎乐美首次被介绍到日本。根据日本学者的考证,莎乐美首先由Mori Ohgai 于1907年翻译成日文, 1909年又出版了其 它译本。1912年莎乐美首次由一个外国剧团(Allan Wilkie and Company) 在东京上演,1913年由日本本地的剧团搬上舞台。莎乐美的演出在日本受到极大欢迎,据统计,仅在19121925年间,莎乐美就上演了127场,有14位

9、女演员在不同的导演指导下演出了此剧,掀起了一阵莎乐美热,甚至在年轻妇女中还流行起莎乐美的发型,而且在时装方面莎乐美也声名大噪。 看来,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莎乐美的流行都和都市商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受到唯美主义的影响自不待言。在中国话剧运动中举足轻重,而它从中获取养料的外国戏剧中就包括了王尔德的莎乐美。1929年,田汉的梦想成为现实。由他执导、南国社演出的莎乐美在南京和上海引起轰动。施寄寒在南国演剧参观记(1929)一文中记载了1929年7月6日在南京首演的盛况:是晚全场座位不过三百左右,来宾到者竟达四百以上场内空气甚为不佳敁沙乐美之布景颇称剧情。演员以扮演沙乐美者发音清

10、楚动听,姿态亦有微胜之处。其余各角,皆未见过火而已。 由于当时观众太多,以致于剧场秩序混乱,所以从第二场开始,票价由六角提高到一块大洋。 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数目,因而遭到了群众的批评。无论如何,莎乐美在中国的演出是极为成功的。它的影响以及莎乐美作为艺术形象在中国作家心目中的位置,在莎乐美的追随者和摹仿者中可以略见一斑。莎乐美在中国翻译出版和演出之后许多作家都把它用作自己创作的素材。夏骏在论王尔德对中国话剧发展的影响(1988)对此有详尽的介绍与出色的论述。 特别是剧中最后一个场景莎乐美亲吻约翰的头颅而死的情节对于中国作家有着极大的震撼力,成为许多人创作灵感的源泉。郭沫若在王昭君(1924)中设

11、计了一个类似的结局:汉元帝捧毛延寿首,连连吻其左右颊,以分享王昭君留下的香泽 王统照的死后之胜利(1922)也有莎乐美的痕迹。剧中画家何蜚士和女主人公都是艺术与爱的化身。画家临终最后遗言是胜利啊!厖艺术!厖生命的!厖你!于是女主人公不顾一切地吻其血唇 这些莎乐美之吻意在表现美与爱所能达到的超现实的境界。象这样受到王尔德和唯美主义的影响并表现的戏剧作品还有很多。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把情爱、审美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用死亡来强化情感的深度与审美的强度,造成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比如在白薇以东亚某都会为地点的诗剧琳丽(1926)中,就有无限的爱美与欢愉,/要死在爱人接吻的朱唇上 这样的词句;袁

12、昌英的孔雀东南飞(1929)中也有我愿和你吻死在白焰灸骨的太阳光里 的台词。有些作家不仅在作品里表现莎乐美的精神和莎乐美式的人物形象,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身体力行,刻意模仿莎乐美的性格。白薇在给杨骚的信中说,啊,爱弟!你不杀我我要杀你。我非杀你不可!我是Salome哩,我比Salome还要毒哩。敁死在你美不可思议的嘴上比什么都好,我将死迷在你含情蕴娇的美嘴上 这分明是王尔德所倡导的生活模仿艺术: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莎乐美式的美学之死,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莎乐美在艺术舞台上之所作所为。梁实秋在题壁尔德斯莱的图画(1925)组诗中有一首歌咏莎乐美的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唯有你的嘴唇吻过的人头/将永久的含笑,

13、亘古的不朽。 可见,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把生命浓缩在一个艺术的瞬间以求得永恒,是他们的共同理想。三、刹那主义与艺术的瞬间如前所述,佩特对生活与艺术的有过充满诗意的论述。让生活燃烧成炽烈的、宝石般的火焰的观点是对生活艺术化观念的最出色、最富于激情的表述。 他关于艺术给人以最高质量的瞬间观点在1920年代的中国也是广为人知的,特别是在这一批唯美主义者和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中间。佩特这种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当时被余平伯等中国作家称之为 从中国作家对莎乐美的运用与模仿来看,他们完全接受了佩特关于万物皆流,唯有艺术的瞬间永恒的观点。其它作家批评家如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也都讨论过并极为赞赏这种只关注当

14、前并追求感官上的极致的思想。 他们的散文也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阐发生活和艺术中的郭沫若则是中国最早介绍佩特的人之一。他发表过瓦特裴德的批评论(1923)一文,简单阐述了佩特的文艺思想,并节译了佩特的文艺复兴:艺术与诗歌研究(1873)中的前言。佩特文艺复兴的结论部分也是这个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从1922到1931年间,佩特的其它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包括文体论和关于音乐的论文和小说的片断;可见当时人们对他的浓厚兴趣。 而王尔德的莎乐美对瞬间美感极致的追求,对中国作家来说,正是佩特的形象表述。那么从今天的角度看,是一种什么样的文艺思想和生活态度呢?它与当时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有什么联系?首先,所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性不同的时间观念,即对当前的强调和对过去以及未来的否定。当前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与现在有关的一切,特别是审美,受到突出地强调。在这里,时间实际上已经停止,并且向空间形式转化。把当前与过去和未来切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