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梭伦改革的历史影响(提炼)(10分)江苏商鞅与孝文帝改革(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是秦国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3)据材料三,孝文帝改革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山东王安石变法(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出处出处考点考点设问设问2010高考安徽文综20题明治维新考查殖产兴业政策考查殖产兴业政策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维新变法早期维新派思想,争夺利权,
2、主张商战早期维新派思想,争夺利权,主张商战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7题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5题维新变法早期维新派思想早期维新派思想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17题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均田制土地兼并,均田制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6题明治维新措施措施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7题宗教改革政教关系政教关系2011年高考全国卷15题戊戌政变措施措施2010高考安徽文综19题俄国农奴制改革探探讨讨1861年年俄俄国国农农奴奴制制改改革革对对俄俄国国近近代代化进程的影
3、响化进程的影响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9题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30题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改革题目在选做题中难度相对较低。改革题目在选做题中难度相对较低。第第1 1问多考察问多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识的能力,第2 2问增加对问增加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第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第1 1问难度相对要低。问难度相对要低。考点多为将选修知识点和与必修有关联的知识考点多为将选修知识点和与必修有关联的知识点相结合。点相结合。材料较少
4、以纯粹文言形式出现。考题设问多从背景(原因、条件)、实质、影考题设问多从背景(原因、条件)、实质、影响、比较等角度进行。响、比较等角度进行。高考历史学科四大能力要求高考历史学科四大能力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 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解读高考历史学科四大能力要求高考历史学科四大能力要求(二)调动和运用知识(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
5、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高考历史学科四大能力要求高考历史学科四大能力要求(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确的阐释。高考历史学科四大能力要求高考历史学科四大能力要求(四)论证和探讨问题(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历史问题。2 2运用批判、
6、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历史观点 3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不同看法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
7、,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
8、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基本围绕秦孝公图强诏令的两个目的,在某些方面有相当大的创造性发挥,使秦国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统治模式基本定型,并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立体运转完全纳入军事轨道,接着又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一些胜利,将秦国的早期国家军事封建制状态推向成熟。杨师群商鞅变法的性质与作用问题材料二:章太炎1898年在商鞅中说,商鞅乃“救时之相”,“商鞅行法而秦日富”。严复也指出:“居今日而言救亡学,惟申、韩庶几可用”。梁启超认为:“正是因为孔孟老庄诸主义(人治主义、礼治主义、放任主义),不足以救时弊,于是法治主义应运而兴焉。此种法治主义具有积极的动机,故法治
9、主义对于其他诸主义,最为后起,而最适于国家的治术”。时显群略论近代“新法家思想”的特点(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强诏令”的两个目的,商鞅为实现“两个目的”做了哪些创作型发挥。(2)根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思想家肯定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古代“法治”与近代“法治”有何区别。(1 1)目的:加强君权,巩固统治;增强军力,开)目的:增强军力,开拓疆域,成就霸业。拓疆域,成就霸业。创造性发挥:推广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燔创造性发挥:燔诗书而明法令;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诗书而明法令;(2 2)原因:近代中国长期落后,希望借鉴法家治)原因:近代中国长期落后,希望借鉴法家治国理念来救亡图存,实现富国强兵;两者在国家国理念来救亡图存,实现富国强兵;两者在国家观念、法治观念等方面有相通之处,希望从中寻观念、法治观念等方面有相通之处,希望从中寻找建立近代法治国家的历史依据。找建立近代法治国家的历史依据。区别:中国古代法治观念中的法是君主的法,区别:中国古代法治观念中的法是君主的法,法律来源和适用范围不具有近代法治的民主性和法律来源和适用范围不具有近代法治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中国古代法治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一个稳平等性;中国古代法治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一个稳定与和谐的封建统治秩序,而不是保护公民的权定与和谐的封建统治秩序,而不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利和自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