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根本原因:死亡率下降死亡率下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小结“高高高高低低”模式模式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社会发展阶段原因分布 热带森林等极落后地区出生率极高(3)死亡率极高(3)自然增长率极低(0)人均寿命短,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导读思考:中世纪欧洲的导读思考: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黑死病”造成人口锐减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造成人口锐减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黑死病黑死病”造成中世纪欧洲人口锐减造成中世纪欧洲人口锐减的事例说明,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的事例说明,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人口的增长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口的增长深受自然环境
2、的影响,人类对,人类对疫病的抵抗力非常弱。疫病的抵抗力非常弱。P4“高高高高低低”模式模式模式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社会发展阶段原因分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生率极高(3)死亡率高(2)自然增长率较低(1)人均寿命有所延长,人口增长缓慢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135141151029133151109311118.351.根据资料,唐代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是多少?根据资料,唐代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是多少?唐代是我们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从现存的唐代是我们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从现存的唐代墓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墓志中,我们可以了解
3、到95个唐代妇女的初个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情况。婚年龄情况。2.唐代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比我国当代妇女法定初唐代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比我国当代妇女法定初婚年龄大一些还是小一些婚年龄大一些还是小一些?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励”。据此可以看出,唐代妇女初婚年龄。据此可以看出,唐代妇女初婚年龄(18.35岁岁)比现行法定初婚年龄小。比现行法定初婚年龄小。初婚年龄早会初婚年龄早会延长妇女的生育周期延长妇女的生育周期,提高人,提高人口出生率,从而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时,初口出生率,从而提高人
4、口自然增长率,同时,初婚年龄早,会婚年龄早,会缩短人口代际间的更替周期缩短人口代际间的更替周期,加快,加快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数量的增长。3.初婚年龄与人口出生率有什么关系?初婚年龄与人口出生率有什么关系?4.我国提倡晚婚晚育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数量有什么作用对控制人口数量有什么作用?晚婚晚育会晚婚晚育会延长人口代际间的更替周期延长人口代际间的更替周期,有,有利于对人口数量的控制,所以我国人口政策提倡利于对人口数量的控制,所以我国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以利于对人口数量的控制。晚婚晚育,以利于对人口数量的控制。2、“高高低低高高”模式模式(过渡型)特点社会发展阶段原因分布亚、非、拉等洲的
5、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过渡型出生率高(2),死亡率低(2),自然增长率高(1)。人均寿命继续延长,人口快速增长。工业文明时期(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现在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3、“低低低低低低”模式模式(现代型)特点社会发展阶段原因分布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芬兰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后工业文明(新技术革命)时期,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低(2),死亡率低(2),自然增长率低(1)。人均寿命进一步延长,
6、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三、中国的人口增长三、中国的人口增长时间时间(年)(年)出生率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9703.340.762.5819991.520.640.8820021.290.640.6520081.210.6930.517“高高低低高高”型型“三低三低”型型三、中国的人口增长三、中国的人口增长时间时间(年)(年)出生率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9703.340.762.5819991.520.640.88
7、20021.290.640.6520081.210.6930.517转变原因:转变原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制度因素计划生育因素计划生育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 制度因素:生育率下降制度因素:生育率下降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优生、优育政策少生、优生、优育政策少生、优生、优育政策少生、优生、优育政策19824.9%19905.1%20006.7%20057.7%202520%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1982年年108.51990年年111.3 2000年年116.92004
8、年年121.2男女出生性别比男女出生性别比中国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中国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1.0045亿65岁及以上及以上0.63%自然增自然增长率率800多万多万每年增加每年增加130756亿总人口人口20052005年全国年全国1%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双重性双重性:、人口基数大、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净增人口多、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n知识拓展:人口金字塔人口增长不同阶段,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差异?人口金字塔: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座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座标:表示人口年龄的分组。年轻型年轻型老年型
9、老年型稳定型稳定型高增长高增长低增长低增长三低三低年轻型年轻型老年型老年型成年型成年型少年儿童人口比少年儿童人口比重(重(0-140-14)%40%以上以上(不含不含)30-40%30%以下以下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6565以上)以上)%4%以下以下4-7%7%以上以上哪个国家老年人比重最大?哪个国家老年人比重最大?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人口年龄金字塔图1、分别表示什么模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它们面临的人口问题分别是什么?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3、分别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探探 究究问题与对策问题与对策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资源需求大;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生活水平提升慢。劳动力不足;国
10、防兵员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现代模式过渡模式鼓励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模式模式问题问题原因原因影响影响措施措施(65岁的人超过岁的人超过7;60岁的人超过岁的人超过10为老龄化为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二战后民族独立,二战后民族独立,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医疗条件改善。资源需资源需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们文化素质高,人们文化素质高,已转变生育观念已转变生育观念,不愿多生,不愿多生。资源需求大,资源需求大,就业困难,治安混乱,就业困难,治安混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们
11、生活水平低。人们生活水平低。劳动力不足,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力不足,国防兵力不足,加重社会负担。加重社会负担。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实行计划生育;过渡型现代型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高高高高高高高高低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
12、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发展。“高高高高低低低低高高高高”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利利利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是人口增长快,劳动是人口增长快,劳动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费也会随之
13、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