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积累 奉献积累幸福 挫折积累成功 昨天积累明天从小标题中可看出文章从三方面叙写了“积累”:从奉献中积累幸福;从挫折中积累成功;从昨天积累明天。概括内容的小标题纲举目张,让读者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产生思路清晰之感。如获取人生人生是一道数学题/人生是一段悠扬的旋律/人生是一条不断前行的小路;为家乡检查身体望/闻/问/切/识断结果。用比喻拟人修辞语作标题,形象生动,增添了文章的情趣。我认为,“感情上的亲疏”会直接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不然,同是H2O的“水”,何以在不同人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特色,寄寓着不同的情怀呢?水李后主不尽的哀愁一代君王,本已习惯了金口玉牙、发号施令,过惯了作威作福、纸醉金
2、迷,享尽了春花秋月、歌舞升平,然而,一旦沦为仰人鼻息、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其心情会怎样呢?李煜忆“不堪回首”的“故国”,虑朝不保夕的现实,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滋味”是什么?当然是“愁”是身世之“愁”,亡国之“愁”,怀旧伤今之“愁”。“愁”如此铺天盖地、绵绵无绝,多情善感的李后生能不移情于物、托物遣怀,赋滔滔不绝的江水以感性的认知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啊,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就是他不尽的哀愁。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即使遭受投降派的种种打击,可念念不忘南宋王朝和沦陷区人民的爱国诗人辛弃疾,仍然向往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斗生活。他置身江西造口壁,面对无数青山、
3、不尽江水,虽满腹惆怅,却难禁一腔忠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啊,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终究遮不住江水的向东流去,无疑,此处的“东流”之“水”,是作者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寄托。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1925年,深受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带着强烈爱国热情的闻一多先生从美国归来。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经济凋敝的惨景,使他心中的梦幻破灭了。面对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的一个臭水沟,诗人对沟水的一个新的认知脱口而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只能“不如丑恶来开垦”。因为作者心有所积、情有所属,在爱憎交织的心绪中,赋“水”的意象以“死”的特征。这丑恶的
4、、腐朽的、绝望的“死水”,就是当时黑暗的中国现实啊。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南方已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也正在酝酿之中。1924年,朱自清先生的感情是积极进取、充满旺盛斗志的。他登山情满于山,游水意溢于水。于是平平常常的一潭水,竟成生机勃勃、风姿绰约、令人心仪的美神:“那醉人的绿呀!”使人心旌摇荡;那“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令人想张臂拥抱,令人想用手去抚摩,令人想用口去吻。试想,如果朱自清先生没有热爱祖国山河的炽情,怎能对一潭绿水有此认知和感受呢?眼前同样的水,笔下何以有不同的描述和寄寓?无疑,感情影响认知的结果。无须赘言。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富有文学色彩的标题。以对偶辞格做大标题,形式上整齐醒目、
5、易读上口;内容上鲜明对比、高度概括。四个小标题,都是比喻,组合为排比,诗一样的语言,画一般的布局,不仅条分缕析地显示了文章的层次结构,而且准确、凝练地概括着每一部分的内容。二、富有文学色彩的选材。感情之于认知的关系,生活中本不乏写作素材,可作者倾向于书本,只在文学意蕴浓郁的名家名篇中选取。所选材料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都能紧紧抓住“感情影响着事物的认知”这一写作重点。小作者阅读之丰、积累之厚可见一斑。学以致用、文笔流畅,自然会博得阅卷老师的赏识。1,完善三模材料题“残缺之苹果”2,以“绿色生命”为题3,为何奥数尖子遭宾大拒绝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2010年,宾大在中国为其国际特训班招生,一位奥数尖子让他们很感兴趣,于是有了以下对话:宾大:你读书读得那么好,是为了什么?奥数尖子:为了挣钱。那挣钱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周游世界。除了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还可以买房子。买了房子还想干吗?和父母一起住对话后,宾大十分干脆地拒绝了这位尖子生。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社会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