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彼此有利。寄生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个体数时间AB共生共生补充:补充:1、同一物种之间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应叫种内斗争,因为捕食必须、同一物种之间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应叫种内斗争,因为捕食必须是两物种之间的关系。是两物种之间的关系。2、共生与寄生都是种间关系,且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共生是双方互利共生,、共生与寄生都是种间关系,且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共生是双方互利共生,寄生是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是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五、五、群落的演替类型群落的演
2、替类型1 1、初生演替、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
3、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裸岩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森林阶段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多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小灌木乔木乔木一年生杂草一年生杂草 1、垂直结构、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水平结构四、四、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1)样方法)样方法: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活动比较慢的动物、活动比较慢的动物样方边缘上的个体的处理:计上不计下,记左不计右样方边缘上的个体的处理:计上不计下,记左不计右(2)标志重捕法
4、)标志重捕法:动物动物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六、六、种群特征种群特征 1 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2.调查方法: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注意:a、随机取样;、随机取样;b、样方大小适中(应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地方,、样方大小适中(应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地方,最小面积为最小面积为100cm100cm;c、样方数量不易太少;、样方数量不易太少;d、对种群密度值的、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时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估计时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
5、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注意注意:a、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b、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生理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生理活动,例例1、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中华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个样方(样方面积为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只。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单位:只(单位:只/hm2)?)?例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在调查一块
6、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有多少只?N(46889)57只只hm2N(4238)12133只只2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3 3、迁入迁入率率和迁出率和迁出率:4 4、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
7、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增长型:特点是增长型:特点是有大量幼体有大量幼体,老年个体较小,老年个体较小,出生的比死亡的多,出生的比死亡的多,种群的个体数越来越多。种群的个体数越来越多。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个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衰退型:特点是老年期个体数目较多而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少。新出生衰退型: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
8、密度越来越小。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死亡的个体数。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5、性别比例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v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 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v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 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v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 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量变化的主要因素v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年龄组成是
9、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七、种群数量特征七、种群数量特征(一)(一)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型曲线1 1、产生条件:、产生条件:理想状态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二)(二)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数量趋于数量趋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稳定的增长稳定的增长稳定的增长曲曲线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持相对稳定。K值:值:在环境条件不受
10、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称为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1、“S”型曲线中型曲线中K/2时的增长速度最大,为最佳捕捞、砍伐时间,若时的增长速度最大,为最佳捕捞、砍伐时间,若超过超过K/2,增长速率下降,但个体数仍然增多。,增长速率下降,但个体数仍然增多。2、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曲线,包括外来物种入侵,型曲线,包括外来物种入侵,八、八、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人类活动等人类活动等(1 1
1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2 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3 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科学依据。九、九、九、九、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1、生态系统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自养生物绿色植物、蓝藻、绿眼虫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主要成分消费者异养生物异养生物初级消费
12、者植食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肉食动物分解者异养生物异养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等必要成分必要成分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基础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一些腐生动物蚯蚓、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一些腐生动物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蜣螂等属于分解者。2、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和霉菌属于分解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细菌和霉菌属于分解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3、并不是
13、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并不是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消费者。2、食物链和营养级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生产者 初 级 消费者 次 级 消费者 三 级 消费者 四 级 消费者 第 一营养级 第 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营养级: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环节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环节食物链成分营养级B、一个食物网中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_一成不变的。C、食物网中动物之间的关系有_和_关系例:青蛙捕食蜘蛛,为捕食关系;青蛙和蜘 蛛都捕食食草昆虫
14、,因而又是竞争关系A、一个食物网中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每条食物链总是起于_,终止于_;中间有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生产者最高营养级不是竞争捕食D、当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则该食物链的其他生物数量_.都减少E、当处于食物链的“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食者数量_,最后_先增加后减少趋向稳定3、食物网特点食物网特点F、生物的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_,(即营养级越高,富集物的浓度越高),这是因为污染物中的物质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不易排出。加强十一、生态系统的类型十一、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自然生态系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盐分不同)(
15、盐分不同)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植被分布)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十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十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分分 解解 者者 生生 产产 者者(植植 物物)呼吸呼吸 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植食动物)呼吸呼吸 次级消费者次级消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