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利经济学不仅关心“是什么”等一类问题,也同样关心“应该如何”等此类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福利经济学和传统的道德科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从本质上说,将福利经济学仅仅视为强调技术分析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把它理解为纯粹的研究人们幸福或快乐的经济原因的科学是不足取的。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福利经济学分为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两派,前以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标志。虽然新福利经济学和旧福利经济学在效用理论上存在重大差异,但是二者在内容上还是
2、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的。无论新旧福利经济学都关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福利的界定;第二,效用的定义。与一般的经济学分支不同的是,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或或公共选择的道德判断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伦理学探索,因此它隐含着明显的价值判断,比如,好的或坏的以及最优的或最差的社会福利计划等。一、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一)福利经济学的内涵福利是一种利益或好处,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或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心理层面的下面反应。福利不仅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同时,福利具有某种相对性,在资源有限或分配规则既定的前提下,一个人的福利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很可能是一种挫败或剥夺。、个人福利在福利经济学领
3、域内,个人福利是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它是正负效用的总和。个人福利既可以是收入和财富的客观度量,也可以是效用的主观评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效用水平不仅和个人拥用的收入和财富总量有紧密联系,它也和个人的心理状况联系在一起,它最终是个体对满足感客观和主观的评价的综合的结果。一个人的福利水平,除了首先要受收入财富因素的影响,它还受到影响收入和财富水平的政治经济制度环境的制约。所以,个人福利最大化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目标驱动所付出的努力,即对追求个人私利的种种努力,也取决于个人决策及其之外的制度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个人福利最大化是以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社会福利虽然人们可以将社会
4、福利界定为一个社会中所有个体福利的总和。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里文化和价值观念等都存在差异,要清晰地定义社会福利并不容易,因为特定的文化制度背景下,不再简单是一个总量的问题,而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社会福利的形式最优化等问题背后都含有深刻的规范认识。如果我们试图将效用同福利联系起来,那么社会福利则可以被定义为所有人共同的效用满足之和,它是指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下资源配置和个人效用实现的结果。社会福利的测量:经济学家采用个人的福利评价和效用的人际评价来描述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目标的改进不仅同少数处境最差的人的福利改进有关,也同所有人的福利改进联系在一起。(二)效用的内涵和测量经济学领域中,效用是消费
5、者行为讨论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效用是一种人对自我感觉的主观认识和评价。经济学家将效用量化,赋予一定的值,使人们可以测量心理满足的感觉。所以效用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从物品中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满足程度越高,效用也就越大。效用和幸福是一对紧密联系的概念,萨缪尔森就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由于效用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觉,不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如何测量和评价不同人的效用水平并将它们进行类比,是福利经济学中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主题。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在这一点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基于此,经济学家对效用的测量也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一是基数效用论,另一个是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
6、是客观的、可以进行计量并加总的概念,效用的大小可以按照一事实上的赋值来进行比较。如一个人喝一瓶啤酒的心理满足程度是个效用单位,看一场球赛转播得到的心理满足程度是个效用单位,如果此人在看球赛中共喝瓶啤酒,则获得的心理满足就可以用个效用单位来表示。所以基数效用理论的两个基本论点就是:一是效用可以测量并赋值,二是人际之间的效用水平可以进行比较。就分析方法而言,基数效用论采用了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本身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标准,人们也无法用客观的数值来测量并表示。但是,就心理满足程度而言,可以根据满足程度的高低和偏好顺序来进行排序。因此,提出应该用序数效用论来替代基数
7、效用论。如前面的例子喝啤酒和看足球比赛获得的心理满足很可能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所以很难来测量这两种心理感觉并进行加总。但是人们可以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效用,比较的前提是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如有人认为看足球赛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大于喝啤酒,就可以说看足球赛的效用第一,喝啤酒第二,排序结果也就出来了。序数效用论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无差异曲线法。是经济学中一个常用的工具。序数效用论通过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能直观地反映出处于不同福利水平的消费组合,但是无法比较不同人间的效用或心理满足,存在很大缺陷。二、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本质上关注的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或使得资源配置最优化,它对个人利益与社
8、会选择的关系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一)个人利益与自利行为经济学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其利益的最后决定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为满足自我利益而采取的行动是一个理性的决定。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个体的目标实现,则社会利益也就自然达到最大化。然而,一个社会里人的利己行为会受到约束,而基于社会团结的利他行为总是在道德上加以肯定推崇。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个人追求自我利益,为自身的利益着想并不恶,但是,个人必须考虑到他与社会之间的连带关系。(二)社会选择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无法同政策(政治)过程保持分离,而在处理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时选择适当的对策也是福利经济学考虑的问题
9、。在经济中采取的决策或选择,民主制度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市场,但就政治过程而言采取的决策或选择则是投票。因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市场和投票是两种最常见的社会选择形式。社会选择是人类在社会制度中做出的有关利益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很多时候是政治过程的结果。好的社会选择不仅要建立民主制度的基础,同时也需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实现效率和平等的均衡关系。社会选择的机制将影响集体或群体的福利,对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从不同的个体偏好出发,最后实现社会的最优,是新福利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就社会选择两种机制的制度来说,有很多问题将在不同方面对福利结果产生影响。如投票机制
10、中存在的个人的投票行为、可供选择的方案的弹性制度、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投票影响力、投票时间与具体安排等都有可能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三、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福利经济学的最终目标之一是为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然而,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制度本身的限制,人们必须在给定的条件下实现促成社会选择的最优化和效率的最大化。(一)福利最大化在福利经济学里,福利最大化就是效用实现的最大值,也就是收益成本比率的最大值。对功利主义经济学而言,福利最大化意味着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也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选择。在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思想里,福利最大化是指国民收或物质财富的最大值。而在新福利经济学的体系里
11、,福利最大化则意味着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个人福利的最优值取决于私人物品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而社会福利的最优值则取决于公共物品消费者剩余值的最大化。前者主要受个人的效用评价影响,而后者更多受政治过程影响。对个人而言,福利最大化意味着个人获得最大的幸福感或满足感;而对一个社会来说,福利最大化意味着福利资源分配效率或效益的最佳状态或最理想状态,人们在这种分配中不仅没有出现利益受损的情况,反而利益或处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福利最大化目标在本质年涉及福利的内涵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式,通常遇到的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效率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没有损害社会的公平。对许多政府决策者来说克服市场体制的
12、缺陷从而获得福利最大化是当前公共经济政策追求的核心目标。(二)帕累托最优帕累托在世纪撰写的政治经济学讲义中,在基数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效用最大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提出了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介绍帕累托最优首先要介绍帕累托改进的概念,所谓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情形: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社会福利就被增进了。在这一情形下,发生了帕累托改进。根据这一标准,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水平就处于最优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的实现不仅同资源配置紧密
13、联系在一起,也同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冲突相关,实际生活中,通常发生的是一些境况的改善同时伴随另一些人境况的恶化,此时社会福利的变化并不总是符合预期的标准。基于帕累托最优,传统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两大基本定理,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市场经济导致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配置。在这里定理完全可以完全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市场失灵是不存在的,而政府的干预是十分有限的。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如果从恰当的资源分配开始,那么市场可以取得每一个帕累托最优。这一定理的假设同上。第二节旧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14、也是一门主要研究财富和幸福的应用社会科学。在经济学领域内,尽管学者们对福利经济学有不同的界定,但是人们一般认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创立了福利经济学这门学科。庇古将财富或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经济福利是最重要的。同时,他还将计量的方法用于对经济福利的测量,并坚持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效用理论。庇古认为效用可以计量并可以加总,主张基数效用论。因此,基于同后来的福利经济学发展方向和内容上的差异,后人将庇古所创立的福利经济学归类为旧福利经济学。一、福利经济学的起源作为一门学科,福利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早期,但是作为一种系统学说,福利经济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早期经济学史发展的影响。庇古所创立的福利经济学
15、体系而言,它一方面受19世纪影响深远的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同早期已建立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密切联系在一起。 (一)道德哲学起源早期的经济学总称为政治经济学,它在英国大学教育体系多属于道德哲学范畴。毫无疑问,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学一开始就和道德哲学保持了密切的关联。同当代流行的、强调数量分析的经济学风格迥异,早期的经济学更多的是从规范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经济学问题。边沁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学说不仅成为19世纪英国社会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是福利经济学一个重要基础。功利主义认为人是利己的动物,个体的行为选择趋利避害的动机,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一个社会最大的效用或幸福就是实现最大多数的最大利益。在传统福利经济中,功利主义成为了它的核心哲学判断基础。(二)旧经济学学说的影响尽管人们都认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创立了福利经济学,但是,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