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才算是好书呢?大概是让你在某些地方可以发生一些变化的书吧。对于这本书,我一开始,真的是仅仅当成任务去看的。 可是当了解到它的写作背景的时候,当接触到到沈从文先生的人生经历的时候,当看到众多读者对这部作品的更加全面而详尽的解读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浅陋。 这是一个故事,这又不仅仅是一个故事。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对于古老中国的历史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对于它将近一百年的半殖民性质时期,虽然是背的滚瓜烂熟,但不接触当时的人,真的很难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这部作品,似乎将中国那段最为黑暗的时期,摆在我的面前。 可是沈从文先生的表现方法,似乎非常的与众不同。不是直接将血淋淋的历史呈现给我们
2、,不是将那段时期的历史实现进行“昨日重现”,也不是对于时事政治发表自己愤世嫉俗的观点这部作品里,没有写民族危亡,没有写血腥案例,而是通过一只兔子和一个小女孩的眼睛,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当时的中国。 语言温和,情节不紧不慢的展开,文字透露出平和味道,有如下午的阳光一样让人安宁,偏偏,字字诛心。 在进入正文前,作者介绍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与Lewis Carroll相同,本是纯粹的出发点,却写成了自己没有想到的效果。当然,这种结果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毕竟,没有哪部作品,可以脱离社会而出现,不是吗? 在阅读这部作品前,其实我从来没有“殖民文化”的概念。这部作品写在1928年,我印象中的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
3、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之上的文字救亡图存、情绪发泄、爱国情怀、反映社会但阿丽思不同,它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描述出了殖民者眼中的,当时的国民。 一个国家对其人民来说,更像是一种信仰。但是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先生却以殖民国家人民的眼光,以把玩般的态度,对中国进行全方位展示。在那段时期,国民崇洋媚外,奴隶自己的同胞,却对侵略的敌人俯首称臣;在那段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好奇中带着轻蔑,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似乎很是好奇,甚至很多人会对中国的劳苦大众产生同情之意,但同时,他们又在不停地从中国人身上索取与压榨;那时候,中国上层对外国人大开方便之门,却对自己国家的优秀人才冷嘲热讽不屑一顾 彼时的世界,就这么被呈现在
4、我们的面前。在没有经历过那段时期的我们面前,读者似乎就变成了文中的小女孩,对当时中国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但同时,却又让人不寒而栗,这也是我所说的,温馨平和的文字,却字字诛心的原因了。 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无意中增加了读者的代入感,这不得不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历史性的文字,仅仅以纪实的手法,似乎并不能让很多人感兴趣。但这部作品却用比较生动有趣的文字与情节,让我们这些生活在近百年之后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有耐心努力去克服半白话文带给我们的阅读上的困难,这又何尝不是这部作品的成功呢? 这部作品的第一卷与第二卷给我的感觉有些不同。阅读第一卷的时候,看到的是社会的复杂与污垢,但是第二卷中的一部分,却给了我另外一种真实的温馨,尤其是在沈从文先生对待苗族的态度上,这让我想到了他的另一部边城,这两部作品中很大一部分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那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似乎即使是不好的东西,在这里也会多一抹温情。 但这一点,却是我个人认为的,这部小说我不太喜欢的地方。不是小说的不足,而是个人感情的立足点。都说爱这种东西是没办法隐藏的,沈从文先生如此,我也是如此。作者对于苗族的情感,体现在字里行间,但他对汉族人民毫不隐藏的抵触之心,让我很难苟同。无奈的是,本着对文学的尊重,我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即使在遥远的今日,或是更遥远的未来,它依旧会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