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 水准数据处理913.1 质量保证措施1313.2 质量检查1414 资料提交清单14高速公路工程测量技术设计书1 概述1.1 项目概况拟建的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本项目)位于县境内,测量工作由我公司工程测量部具体承担。本项目起点位于,与深汕高速公路西段相交,自凌坑往东南方向在大窝顶东北侧下穿规划的沿海铁路后,在牛牯墩附近跨越在建的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往西南跨越范和港湾、县道X210,以鹧鸪洞隧道通过鹧鸪尖,在青湖水库东侧跨越县道X210和地方路Y007,最后在碧甲村附近连接碧甲港规划区规划路。K线方案路线全长32.156km,有特大桥2510m/1座,长隧道2506m/1座(双洞),互通立
2、交6处。C线方案约11km,有互通立交1处,项目区地貌有低山丘陵、冲积海积平原、河流冲积平原和沿海滩头等地貌类型。路线K0K12和K29终点路段为丘陵区,K12K14和K17K29路段为低山区,K14K17路段为范和港湾。沿线山地植被茂密,山间谷地多为果树、水稻等经济作物。测区由于植被茂密,通行、通视条件较差,计划作业时间为2008年7月5日至2008年9月20日,作业期间,天气炎热,这些因素增加了测量工作的难度。测区大致呈南北走向,地理经度范围1144011450,地理纬度范围22352250。1.2 施工组织及设备参与人员: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员7人、技术工人若
3、干。投入设备:NGS-9600 GPS 接收机6台;TOPCON DL-101C数字水准仪1台;NTS352全站仪5台;便携式电脑5台,HP800PS绘图仪1台。作业中使用的测绘仪器均经过了检定,并有相应的仪器检定证书。2 测绘工作内容1) 建立路线全线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2) 路线带状1:2000三维数字化地形图测绘;3) 初测放线。3 进度计划 工 程 进 度 控 制 表 完成时间项目工作内容7月1日至7月31日8月1日至8月31日9月1日至9月30日收集资料、踏勘、技术设计GPS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水准测量地形图测绘初测放桩及调查4 测区资料情况1) 1/10000、1/50000地形图
4、(附有路线方案);2) 测区附近C、D级以上高等级国家GPS控制点成果;3) 测区附近三等及以上等级国家水准点成果。5 技术依据1)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以下简称规范);2) 公路勘测细则(JTG/T C10-2007);3)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4)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GB14804-93);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95);6)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7)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1);8) 本项目测量技术设计书。
5、6基础控制测量精度要求1) 四等GPS平面控制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0cm,四等GPS平面控制网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35000。2) 三等水准测量路线长度应小于60km,其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的限差不得大于12mm(l为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单位:km),每公里高差中数的单位全中误差不得大于6mm。7坐标系统1) 采用“惠东凌坑至碧甲高速公路独立坐标系”路线在测区内为大致东西走向,推荐线全长约为32km,路线范围内的控制点高程在65m左右。为了保证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统采用 “公路独立坐标系”,基于1980西安坐标系参考椭
6、球(椭球长半径a=6378145m,扁率=1/298.257),中央子午线为11445抵偿面大地高为65m。2) 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3)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8选点、埋石与编号8.1 选点1) 平面控制点及高程控制点均布设在路线两侧300m的范围内;2) 平面控制网的平均点间距均控制在500m左右;3) 水准点设在路线两侧50300m范围之内,作业中利用了已有的平面控制点标石;4) 图根点宜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并应设定标志,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标志可采用木桩或混凝土标石并编号。8.2 埋石测区内的等级控制点均为水泥混凝土预制桩,规格符合公路勘测规范
7、要求,其外廓尺寸为120mm200mm600mm,桩体中埋设一根长300mm的12钢筋,并在桩顶露出5mm且刻划“十”字丝,如图1所示。埋设控制点水泥混凝土预制桩时,基坑内用水泥砂浆、石块回填夯实,在桩上部用水泥砂浆“戴帽”固结。点位埋设后及时标注编号,同时做好点之记记录。图1 标石断面图8.3 编号1) 平面控制点编号冠名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编号为“LB#”;2) 编号均刻划在标石盖帽上,并以红色油漆填写清楚。9测量方法及要求9.1 GPS控制测量本次平面控制测量采用了6台NGS9600单频GPS接收机(10mm+2ppm)进行施测,接收来自卫星的L1信号进行载波观测值观测。GPS测量采用了
8、静态定位模式,四等GPS平面控制网以边连接或网连接方式构成.。9.1.1 GPS观测规范操作1) 观测人员严格遵守观测计划和调度命令,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同步观测作业。2) 到达点位以后,按要求架设好接收机天线,做到精确对中、严格整平,并做好仪器、天线、电源的正确连接。天线高量取两次取平均值,取位到1mm。3)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经常查看了测站信息及其变化情况,做到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报给其他作业人员。4) 观测人员操作细心,在静置和观测期间,防止了接收设备震动、移动和其它物品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5) 观测时段结束后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当测量项目齐全,并符合要求后才迁站。9.1.2 GPS
9、观测时采用的技术指标 GPS测量采用技术指标 表1项 目技术要求四等GPS卫星高度角15有效卫星观测总数4卫星有效观测时间60分钟数据采样间隔15秒图形强度因子(GDOP)69.2 高程控制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本次高程控制测量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用了水准测量和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相结合的方式施测。野外测量数据当天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对原始数据实行双人备份。平差采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研制的科傻地面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计算。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表2等级每公里高差中数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平原微丘区山岭重丘区三等36123.
10、51520四等5106.025测量计算往返较差时,L为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km);计算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时,L为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Li为检测测段长度(km)。9.2.1 三、四等水准测量与精度要求1) 本次水准测量采用了2台TOPCON DL101C型电子水准仪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2) 所使用的水准仪及标尺,出测前均进行了检校;3) 水准测量按照后-前-前-后的顺序观测,后前高差与前后高差之差不得大于1.5mm;4) 外业观测数据和记事项目,在现场直接记录于水准仪内存中;5) 观测结果超限进行重测;6) 测站观测超限立即重测,否则从水准点或间隙点起重测;7) 测段往返测高
11、差较差超限必须重测,重测后应选用往返合格的成果。如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差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8) 数据传输采取双人同时备份,不得修改数据代码与原始观测资料。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表3项 目视线长度100m前后视距差3m5m前后视距累积差6m10m中丝读数0.3m0.2m9.2.2 三角高程测量与精度要求1) 测区大部分属于山岭重丘区,采用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代替四等水准;2)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导线或导线网等形式;3) 施测高程导线前,沿路线选定测站,视线长度一般不大于700m(河流与大沟除外),视线高度和离开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5m。4)
12、光电测距高程导线采用每点设站对向观测。斜距观测两测回(每测回照准一次,读数四次),各次读数互差和测回中数之间的互差为10mm和15mm。仪器高和棱镜高应在测前和测后各量一次,两次读数互差不超过2mm。5) 光电测距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见下表: 光电测距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表 4仪器测距边测回数垂直角测回数指标差较差()垂直角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DJ22745注:D为光电测距边长度,以km为单位。高差计算时,对观测斜距施以加常数和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最终成果取至小数点后三位。10 数据处理及精度评定10.1 GPS数据处理1) 存储在接收机内的观测数据应每天及时传输至
13、计算机中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和其它数据预处理。2) 四等GPS平面控制网基线解算和平面控制网平差使用南方测绘公司的GPSpro 4.0版的GPS数据处理软件包。3) 对接收质量较差时段的数据,其观测值数据剔除率应小于10。4) 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应满足规范要求。10.2 GPS控制网平差计算1) 四等GPS网的平差计算,采用南方测绘公司的GPSpro 4.0版的GPS数据处理软件包。按基线向量网的三维无约束平差,三维基线向量网向二维基线向量网的坐标转换和与地面网的约束平差步骤进行。2) 三维基线向量网的无约束平差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3) 二维约束平差在凌碧抵偿坐标系上进行。10.3 水准数据处理 水准观测数据经检查无误后用于平差计算。平差软件采用武汉大学COSAWIN软件即“地面测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