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例: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
2、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3. 王勃咏风肃肃凉风起,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
3、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7.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益宫怨) 8.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四、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
4、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清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1.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3.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至奉先
5、县咏怀五百字)5.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7.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丘逢甲离台诗)五、衬托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
6、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又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中写到:万千棵树上闪着红亮的灯光,晶莹耀眼;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照,灿若晨星;贵家公子驾着宝马雕车,一路香风四溢;娓娓引人的“凤箫”声,明晰夺目的“玉壶”灯,彻夜不熄的鱼形和龙形灯,街道热闹非凡;戴着“蛾儿”“雪柳”“黄金镂”首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游女们,像阵香风,带着
7、盈盈的笑语,缕缕幽香,飘然而去了诗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于上面烘托充分有力,故对“那人”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了。这首词就是运用了衬托手法,前后刻画了两个对照鲜明的画面,但这两个画面主次地位却很分明,前面的画面实际上只是为后面“那人”的出现提供背景,作品的主题则完全是寄托在“那人”身上的。六、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
8、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垓下歌)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诗) 3.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4.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
9、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蔡邕饮马长城窟行)七、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4
10、.洞房昨夜庭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5.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酬朱庆余)八、通感(移觉)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林逋的梅花诗:“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香”是嗅觉,“压”是触觉,是嗅觉通于触觉,用的也是通感手法。再像“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
11、),“香”是嗅觉,“暗”是视觉,是嗅觉通于视觉,突出香的清淡。杨万里怀古堂前小梅渐开:“绝艳元非着粉团,真香亦不在须端。”“真”是意觉,是嗅觉通于意觉。如韩愈芍药歌“翠叶红蕊天力与”,“温馨熟美鲜香起”,翠红是视觉,“温”是触觉,这是视觉通于触觉。韩愈的南山诗写南山的石头的各种形象,“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雉叫)”,“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或如火熺焰”。这就把写石头的视觉同听觉(惊雊)、触觉(火熺)、意觉(相恶)相通,不光写出各种石头的形状,也写出诗人对各种石头的感情了。1.谭元春舟闻:杨柳不遮明月愁,尽将江色与轻舟。远钟渡水如将湿,来到耳边天已秋。2.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
12、牛织女星。3. 白居易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九、设问 借问话的语气来表达意念,可加强文句语势。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3.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十、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
13、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王安石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十一、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例析2: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