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包括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9、可燃物质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着火(自燃)。10、由于水分布广泛,取用方便,在化学性质上呈中性、无毒,且冷却效果非常好;因此,水是最常用、最主要的灭火剂。11、电路一般是由电源、负载、导线和开关4个基本部分组成。12、完整的一套防雷装置都是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13、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实际上都是防雷装置中接闪器呈现的不同类型。14、在限定空间内,可燃物的表面局部(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态称为轰然,标志着
2、火灾进入猛烈燃烧阶段。15、防火分区是指在建筑物内部采用防火墙、耐火楼板(及其他防火分割设施)分隔而成,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16、防烟分区是指在建筑物地面(屋顶或顶棚、吊顶下)采用具有挡烟功能的构配件进行分隔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蓄烟能力的空间。17、排烟系统是指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保障建筑物内的有烟区域保持一定能见度的系统。18、防烟系统是指采用机械(加压)排烟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烟气能进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的系统。19、消防安全检查是单位内部结合自身情况,适时了解本单位内部消防安全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整改存在问
3、题和隐患的一项消防安全管理活动。20、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每日进行防火巡查,并确定巡查的人员(内容、部位)和频次。21、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应至少每月(每季度)进行一次防火检查,其他单位应至少每季度(每月)进行一次防火检查。22、在发生火灾疏散物资时,应先疏散受水、火、烟威胁最大的物资。23、当灭火人员能够接近着火物时,应迅速利用身边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尽量将火势控制在初期、低温、少烟阶段。24、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火灾时,都有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灭火工作的义务。25、防火巡查人员应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危险;对无法当场处置的,应立即报告;如发现初期火灾
4、应及时扑救并立即报警。26、常见的引火源包括:明火焰、电火花、高温物体、撞击与摩擦、光线照射与聚焦、绝热压缩(机械能转变为热能)、化学反应放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等七类。27、气焊、气割作业时,产生的熔渣温度可达2500(2000)。28、一般来说,电焊熔渣粒径越大,飞散距离越近,环境温度越高,则熔渣越不容易冷却,也就越容易引燃附近的可燃物。29、无焰燃烧的烟头是常见的高温物体,烟头中心部位温度在700,其表面温度约为200300,可以引燃纸张、可燃纤维、可燃粉尘等。30、电火花和电弧不仅能引起可燃物燃烧,还能使金属熔化、飞溅。31、办公室用电设备(如空调、电脑、打印机等)应避免长时间待机,严
5、禁私自增加大功率用电设备,下班离去后要及时关闭电源。32、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安全疏散设施包括:疏散楼梯和楼梯间、疏散走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应急广播及辅助救生设施等。对超高层建筑还需设置避难层和直升机停机坪等。33、在存放易燃物品的场所,照明灯具下方不应堆放易燃物品;在散发可燃气体和可燃蒸汽的场所,应选用防爆照明灯具。34、防火门:指在一定时间内,连同框架能够满足耐火稳定性、完整性和隔热要求的门,按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常开防火门、常闭防火门。35、设置在疏散走道上的防火卷帘,应在卷帘两侧设置启闭装置,并具有手动、自动和机械控制功能。36、消防控制室是利用固定消防设施扑救火灾的信息
6、指挥中心,是建筑内消防设施控制中心枢纽。37、一旦出现火情,消防控制室将成为信息汇集、显示、处理的中心,及时、准确地反馈火情的发展过程,正确、迅速地控制各种相关设备,达到疏导和保护人员、控制和扑灭火灾的目的。38、消防控制室每班不应少于2人。当出现报警信号后,1人负责到现场确认火情,1人在消防控制室监控设备,及时处理或启闭相关消防设备。39、火灾应急广播系统具有向指定区域播报火灾应急信息,用于人员疏散和灭火指挥的功能。40、水基型灭火器包括清水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和CO2灭火器(不包括CO2灭火器)。41、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期火灾。42、在室外使用灭火器时,应选
7、择在下风(上风)方向,对准火焰最上部(根部)进行喷射。43、干粉灭火器一经开启使用后,必须进行再充装。44、消防水枪根据射流形式,主要分为直流水枪和喷雾水枪(还包括直流喷雾水枪和多用水枪)。45、气体灭火系统一般具有自动控制、手动控制、机械应急操作三种启动方式。46、气体灭火系统防护区应设有能在60s(30s)内使该区域人员疏散完毕的走道与出口。47、防火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并在关闭后应能从任何一侧手动开启。48、仅用于防火分隔的防火卷帘,火灾报警后,应直接下降至地面,并向火灾报警控制器反馈信号。49、消防设施、器材周围不得堆放任何杂物和其他设备。50、因工作需要,现场消防设施需要移
8、动、拆除时,应釆取临时防火措施,并得到主管部门批准;工作结束后,必须及时恢复。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以( C )为核心,以消防法规、消防规章和消防技术标准为补充,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刑法 B.行政处罚法C.消防法 D.安全生产法2、我国现行的消防法于( C )开始实施。A.1998年9月1日 B.2005年9月1日C.2009年5月1日 D.2002年5月1日3、下面( D )行为既是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同时又是治安违法行为。A.建筑设计单位不按照消防设计标准强制性要求进行消防设计的 B.消防设计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抽查不合格,不停止施工的C.违反有关技术标准和管
9、理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的 D.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行为的4、消防技术标准根据制定的部门不同,划分为( B )。A.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B.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C.规范和标准 D.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5、消防法规定,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 B )。A.考核上岗 B.持证上岗 C.培训上岗 D.定期上岗6、消防法规定,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要依法向( C )申请安全许可。A.公安机关 B.人民防空办公室C.公安机关 D.城管大队7、消防法规定,消防组织的形式包括公安消防队、( A )和志愿消防队。A.专职消防队 B.企
10、业消防队 C.社区消防队 D.集体消防队8、消防法规定,国家鼓励、引导公众聚集场所和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企业投保( D )。A.人身保险 B.财产保险C.养老保险 D.火灾公众责任保险9、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不履行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的义务,情节严重,尚不构成犯罪的,处( B )。A.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B.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C.五日以下拘留 D.十五日以上拘留10、我国刑法规定,对构成消防责任事故罪的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 C )。A.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B.七年以上有期徒刑C.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D.三十万以下罚款
11、1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以上一亿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属于( A )。A.重大火灾 B.特别重大火灾C.一般火灾 D.较大火灾12、( B )火灾是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A. A类 B. B类 C. C类 D. D类13、我国消防工作贯彻( A )的方针。A.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B.以防为主,防消结合C.以防为主,以消为辅 D.救人为主,物质为次14、燃烧是可燃物与( A )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15、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12、可燃物、助燃物和( C )。A.火焰 B.温度 C.引火源 D.热源16、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 B )和相互作用是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A.一定强度的引火源 B.一定的点火能量C.引燃温度 D.引燃能量17、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氧。空气中氧的含量大约是( B )。A.18% B.21% C.28% D.31%18、下列燃烧产物中,( B )是不完全燃烧产物。A.H2O B.CO C.CO2 D.SO219、利用控制新的燃烧条件形成的原理,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修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D )。A.控制可燃物 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 D.阻止火势蔓延20、用水
13、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的温度降低到( A )以下。A.燃点 B.闪点 C.沸点 D.自燃点21、易燃液体的主要危险特性是( D )。A.流动性 B.蒸发性C.热膨胀性 D.高度的易燃易爆性22、下列属于易于自燃的物质是( C )。A.氰化钾 B.金属钠 C.黄磷 D.纸张23、根据水的性质,水的灭火作用有多种。由于水的汽化将在燃烧区产生大量水蒸气占据燃烧区,降低燃烧区氧的浓度所具有的灭火作用是( B )。A.冷却作用 B.窒息作用C.稀释作用 D.分离作用24、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这种现象称为电流的( A )。A.热效应 B.磁效应 C.机械效应 D.电效应25、相线与相线,相线与零线(或地线)在某一点由于绝缘损坏等原因造成相碰或相接,引起电气回路中电流突然增大的现象,称为( A )。A.短路 B.接触不良 C.过载 D.漏电26、导线与导线、导线与电气设备的连接处由于接触面处理不好,接头松动,造成连接处电阻过大,形成局部过热的现象,称为( B )。27、以下( B )方面属于造成过载的原因。A.电气设备使用时间过长,绝缘老化,耐压与机构强度下降 B.设计有缺陷,使额定容量小于实际负载容量;设备或导线随意装接,增加负荷,造成超载运行C.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