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2、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3、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都有辛味。4、 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5、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
2、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6、 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7、 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等。 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的含义较广,通泄:如大黄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 清泄:如栀子、黄连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等证。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
3、厚朴,用于寒湿证;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龙骨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三、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4、,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金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3.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4.药物的效用8、影响因素 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
5、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归经一、归经的含义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二、理论基础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三、归经的确定依据1.药物特性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2.药物疗效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
6、故归心经,等等。有毒与无毒一、毒的含义 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也就是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强弱成正比。二、毒的特性 所谓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损害人体,常用治疗量范围较小,安全性低。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药物的
7、总称。即“毒”与“药”通义。 “毒”即是指“药”。药物的偏性。广义的“毒”是指药物偏性的总称。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2.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
8、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第三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既是组方遣药的依据和防治疾病的基础,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含义、认定、表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有助于学习、研究临床中药学。请自学!第四节配伍一、配伍的含义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同用。二、配伍的目的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3.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如半夏配
9、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三、内容(一)七情配伍1.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2.内容(1)单行 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
10、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因莱菔子能削弱人 参的补气作用。(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七情配伍总结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七情中,相畏、相杀
11、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二)中成药配伍1.功似配伍2.功异配伍第五节方剂与组成 (一)八法:即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二)君臣佐使1.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内容(1)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
12、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 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驱邪。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第一节中药材的品质与栽培 一、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1、在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2、具体表现是1)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2)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柴胡、大黄、秦艽、川贝母
13、、石决明二、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1、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再加上盲目扩大种植范围,造成种质不佳,种质特性退化的情况严重。2、栽培过程中滥施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中药材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偏高,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影响中药材 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一、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二、道地药材的特点1、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所产的药材2、生产较为集中3、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4、质优效佳5、为中医临床所公认6、道地货真价实,质优可靠常见的道地药材如下:四川、重庆:川贝母、川芎、附子、黄连、川乌、黄柏、川麦冬、川丹参广东、广西和海南: 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