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3.12KB ,
资源ID:1528908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52890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建设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建设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技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为以后的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Abstract:Chinaisfacingseverefloodsandwatershortages,andtheunreasonableconstructionofthecityhascausedexacerbatedenvironmentalimbalances,sotoestablishacompleteandeffectivewatersafetymanagementsystemiscrucial.Toeasetheproblemof

2、waterresourcesintheprocessofrapidurbanization,andpromotethesustainableutilizationofwaterresources,Chinaintegratesthelatestrainwaterutilizationandmanagementconcepts,andputsforwardthespongecitytheoryfromtheaspectofurbanplanning.Thispaperbrieflyintroducestheconnotationanddevelopmentofspongecity,researc

3、hthenationalpolicyandconstructionpracticeoflocalcity,carriesoutcasestudiesfromthemacro,mesoandmicrolevelscombinedwiththeconcretetechnologyofspongecityconstruction,summarizestheexperienceofthespongecityconstruction,andputsforwardsuggestionsforimprovement,whichprovidereferenceforthefuturecityconstruct

4、ion. 关键词 :雨洪利用与管理;海绵城市;城市建设 Keywords:rainwaterutilizationandmanagement;SpongeCity;urban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8-0011-03 0引言 近年来,每逢大雨,我国各大城市纷纷上演“看海”的情形。广州、南昌、武汉、杭州、北京,这些平日里光鲜亮丽的大城市都遭遇着“逢雨必涝”的问题1。人们首先声讨的是城市排水系统,认为是因为排水管管道老化、排水标准低、系统建设滞后才使得我们的城市一次次经受内涝,我们应该建造更完善的排水系统,尽快的把水排

5、出去2。然而2014年5月11日,深圳这座仅有30多年历史、修建了1.37多万公里下水道的全新城市,在50年一遇的暴雨下依然内涝严重。这意味着改善排水管道还不够,我国需要彻底革新城市排水体系。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下称指南),这意味着今后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不再以修管道为主,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3。2015年1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启动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试点城市的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要求达到指南要求,成为吸、蓄、净、释结合的“海绵体”,以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我国面临的水资源

6、问题及原因 我国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内涝、地下水枯竭、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受灾城市的数量、规模、严重程度呈上升的趋势4。 我国城市内涝情况严重。洪涝灾害基本覆盖全国31个省,受灾人口在每年1亿左右。在2010年住建部对国内351个城市的专项调研中,2008-2010年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有137个城市内涝灾害超过三次以上,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我国城市缺水情况严重。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114个城市严重缺水,其中北方城市有71个,南方城市有43个5。我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M。杨伟民曾说,“城市首先要考虑如何增强本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不

7、要指望都调水。要优先考虑节水,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如何更多利用自然力来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的海绵城市”6。 为什么我国的城市经常内涝而却还是缺水?因为水留不下来。在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地面建设以硬化为主、原本具有蓄水调洪作用的自然水系遭受破坏,大规模的人为改变地表径流,导致了原有地区自然生态调节能力降低。同时,部分城市也存在现有排水管网排水能力和覆盖密度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问题。而传统的城市雨洪处理主要是考虑排水,将地表的水通过排水系统尽快排出,并没有考虑到雨水的再利用,这就将大部分的雨水资源白白浪费了。 2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仇保兴指出,“我国城市排水防涝缺乏系统规划、标准体系

8、不完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河湖水系被随意侵占现象突出,是导致城市内涝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应对日趋严峻的城市内涝及干旱问题,首先要扭转观念,改变现有相对单一的排水设施规划思路,建设海绵城市势在必行。 2.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

9、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7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多工程标。 2.2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发技术特点 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低冲击开发技术,该技术以小型、分散式设施为主,设施主要是利用绿化用

10、地、人行道、屋面等进行设计,占地面积小,同时对暴雨起到分散控制的作用8。在实际运用中LID可以减少暴雨径流30%-99%,并延迟暴雨径流的峰值5-40分钟9。LID技术可以根据地块具体情况灵活设计,能较大程度的保持原有生态效果,在景观绿化效果好的基础上达到良好的入渗效果,起到补充涵养地下水的作用。而相对于5-6元/吨的海水淡化成本和1.5元/吨的中水成本,0.2元/吨的雨水利用成本是一个不小的经济优势。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但不会增加城市建设的开支,反而由于其多利用现有地形、设施,具有经济性好、维护便捷的优势。海绵城市的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减少了“灰色”设施的建设量,降低

11、了市政建设的投资,其本身成本也较低,还能减少水污染治理的费用,降低城市内涝带来的经济损失。根据美国环保署(EPA)的数据,修建LID设施仅需要修建地下管网费用的二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二。 3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3.1入渗系统 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

12、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3.2滞留系统 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雨水下渗和净化的作用。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池、植被缓冲带等。 3.3存储系统 通过对雨水的存储、集蓄利用,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达到雨水收集回用的目标。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湿塘、蓄水池、雨水罐等。 3.4过滤设施 通过对初期径流的存储净化,强化场地对雨水的自然净化力以达到点源面源污染控制的目

13、标。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集蓄利用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可实现多个控制目标,因此应根据设计目标灵活选用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4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北京怀柔文化生态城 北京怀柔文化生态城占地面积119公顷,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核心示范工程。工程根据北京文化生态城概念设计方案,融合雨水利用思想,将建设区划分为A-H共8个区,在雨水综合利用系统中A-B区以景观水体为核心,C-H区以雨水净化渗透补充地下水10。 A-B区的雨水综合利用以景观水体为核心,包括截污输送和循环净化

14、设施。截污输送设施有低势绿地、种植花坛、雨水花园、植被浅沟、渗透铺装,循环净化设施有人工湿地、土壤渗滤池。C-H区采取雨水综合渗透系统,主要是将雨水经过截污处理后回渗补充地下水,设施与A-B区相同,其中增加的屋顶绿化主要应用于E、F区商业退台和C区民族音乐宫和大剧院。 对该工程进行评估可知,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使得生态城每年节约绿化用水1.8万m3,节约水资源约25.5万m3,径流外排率由传统开发的74%降低至35%。 5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现存问题与改进意见 5.1现存问题 5.1.1设计规范、标准缺乏 设计院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计不熟悉,目前还没有关于低冲击开发和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设计规范和

15、系统评估体系。设计单位大多依靠经验,相应的规划设计缺乏依据,可能会造成低冲击开发的规模不符合设计要求或是维护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5.1.2政策、法规不完善 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冲击开发在我国还属于推广阶段,目前我国此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建设工程开展缓慢,已建成的大多为示范工程。同时现有的通知和文件又不具有强制性,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其发展。 5.1.3工程分散、管理难度大 海绵城市建设以源头治理、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因此一个实施低冲击开发的区域可能分布着数量巨大的工程设施,其相应的管理难度大,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将难以发挥其功能与作用11。 5.1.4与排水系统设计割裂 目前排水设计规范与标准较为传统,缺乏关于低冲击开发建设的考虑。建设的排水系统并没有考虑到低冲击开发中的雨水下渗、存蓄与利用,因此可能存在市政设施的过分建设与投资浪费。 5.2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建议 5.2.1重视水资源的规划 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积极考虑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将水资源的管理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