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经类专业;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04-05 近年来,在办学理念及规模发展等方面,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为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但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高专的教育质量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财经类高职教育的质量同样引起社会关注。一、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在福建省55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院校有43所,占78.18%。学校及所办财经类专业情况,见下页表1。(一)专业结构现状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指导
2、性专业目录的划分,财经类专业包括财政金融、财务会计、经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五大类,共计36个专业,福建省开设了其中的29个,未开设的专业是财政、税务、医疗保险实务、证券与期货、审计实务、统计实务、工商行政管理等7个专业,另外开设了2个目录外专业:采购供应管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在开设的31个专业中,全省共计有254个专业点,其中,财政金融类33个,财务会计类63个,经济贸易类32个,市场营销类60个,工商管理类66个。详见下页表2。从五大财经类专业点数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点最多,比例占到25.98%,经济贸易类专业点数最少,仅占12.60%。工商管理类中的物流管理专业点数最多,全省共有
3、33个专业点,占财经类专业点数的12.99%。其次是电子商务专业,全省共有30个专业点,占财经类专业点数的11.81%。(二)专业分布现状 从表1可知,福建省9个地市开设了财经类专业,全省55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只有12所院校未开设财经类专业,其中大部分是医学类、师范类、艺术体育类院校。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以及财经类专业的地区分布情况见下页表3。二、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状分析 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达到了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及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但目前很多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上缺乏
4、较为统一的观念。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职业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职业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选课范围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管理过严,限制太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虽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说,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较单一。教学内容没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从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辨析、选择、更新和重组,导
5、致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二)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少 高等职业教育应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家共同组成专业委员会,进行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按此要求进行操作的学校不多。(三)与企业合作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少 为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改选教育教学体系。而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同本科的教学体系差异较小,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四)缺乏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 目前,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考核大多
6、数采取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缺乏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缺乏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缺乏考核学生掌握技能及学习态度的方法体系,大多以一张试卷对学生进行评定。(五)学生实习质量不高 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规格应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很多学校积极实施“订单培养”、“工学结合”、“2+1”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但“订单培养”模式却很难普遍推行,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在目前人才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就很难真正实施。“2+1”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实施困难,效果不明显。三、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社会、学生及家长是不同的
7、利益群体,各自从自己的立场对专业做出相应的选择,不同群体之间经常出现专业需求不一致的现象,这成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学校在设置专业时都会选择那些市场需求大、办学成本低的专业。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呈现出上下波动的发展态势,即对专业的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学生、家长由于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在专业选择上往往持从众心理,跟风现象严重,对各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缺乏理性的思考。正是这些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看好的专业没有生源,而学生、家长看好的专业供大于求、就业率低。目前,政府的宏观调控只局限在对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控制,而对专业结构缺乏
8、明确的指导,高职院校对具体专业的发展规模和招生数量缺乏清醒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学校都倾向于设置生源多且成本低的专业,导致这些专业在不同职业院校中重复设置,供大于求;而那些社会需求多但生源少、成本高的专业却很少有学校问津,从而出现结构性专业生源不均。调查显示,从福建省五大财经类专业点数上看,工商管理类有66个专业点,占财经类专业点数的比例最大,达到25.98%。专业结构失衡,影响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另外,政府对高职院校新开设的专业缺乏跟踪评估,导致很多专业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二)专业设置滞后,缺乏预测性 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部门能够对人才需求现状和未来作出
9、预测,而高职院校组织的调研缺乏全面性、准确性。高职院校仅仅是适应而不是引领社会的发展。由于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今天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明天社会的发展,所以在专业设置时要适当超前,但超前到什么程度,理论上缺乏论证,高职院校对此也很模糊,只能“凭着感觉走”。加上专业自身发展的惯性作用,影响了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三)专业名称混乱、不规范,与社会需求不对接 有些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生就业方向等基本一致,而专业名称却不同,比如“会计”与“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与“财务信息管理”等。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不得已在很多专业名称中添加了“电算化”或“信息”字样。这样一来,高职院校设置的很多专业大体
10、上相似,培养出来的学生去竞争相同的岗位,人为增加了就业压力。究其原因是政府指导的专业目录脱离了社会需求,很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对专业进行命名,结果与专业目录不相符,而根据专业目录命名的专业,社会又不承认,导致学校不知所措,因而造成专业名称混乱和不规范,从而给专业管理、学校招生及学生就业带来诸多不便。(四)专业设置注重“高”而未注意“职” 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几乎是原有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翻版,改头换面而已,其内容或课程设置没有多少变动,甚至有的专业是原有专业的重复,将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直接拿过来作为高职教育专业。因此,高职专业设置急需规范化、科学化,应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专家共同考虑拿出针
11、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方案,作为指导性的专业设置规定,以避免专业设置的随意、主观和个人行为。(五)专业设置布局存在盲目性 一些高职院校重专业外延发展、轻专业内涵建设的倾向较为严重,专业设置贪多求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专业特色不明显。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缺乏对专业设置的科学严格论证,忽视专业布局规划,只是更多地注意现行市场需求、短期热门专业的需要和自身条件的优势。学校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如在开设财经类专业的43所院校中,有33所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四、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一)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点与难点 1.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点 从福
12、建省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财经类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财经类专业在各地区的分布,提高专业结构与省域经济产业布局的适应性,实现协调发展。从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不应求“多”,而应求“好”,充分与市场接轨,最终使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做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2.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难点 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难点集中体现在两点:一是各专业如何真正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如何真正与市场接轨;二是专业调整之后,如何解决专业基础好、师资力量雄厚、声誉较高的传统专业的教学资源过剩和新调整专业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
13、足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不好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也就失去现实意义,最终也不会取得成功。(二)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1.资源整合,共同发展 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格局已形成:沿海地区的厦(厦门)、漳(漳州)、泉(泉州)同城一体化;福(福州)、莆(莆田)、宁(宁德)同城一体化;内陆地区的南平、三明、龙岩一体化。而福、厦、泉三市高职院校共有42所,占全省76.36%;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为31所,占全省办有财经类专业高职院校总数的72.09%;财经类专业点数为192,占全省财经类专业点数的75.59%。可见,全省财经类专业布点很不平衡,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利用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
14、向经济发展薄弱地区辐射,谋求共同发展。其中主要是教师资源、实习基地资源等实现共享,如漳州、泉州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厦门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实习基地实习,而厦门相关专业的教师可以到漳州、泉州的高职院校讲课。2.政府政策引导,学生就业引导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管理,加强宏观调控。一是对全省财经类专业布局要统筹;二是对每所学校所办财经类专业要统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坚持市场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优化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为了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应设置面向大区域的宽口径专业,如在金融类专业设置上可以设置金融大类,然后再分银行、保险、证券、理财等
15、专业方向。3.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 为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各高职院校要依据现有条件和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趋势对专业进行重新布局,及时开发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淘汰过时专业,加强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财经类专业设置应向培养理财规划师、物流师、注册会计师、营销师、精算师、管理咨询师等六个职业倾斜。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建设的整体水平 注重培养兼职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吸引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快实施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