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7.20KB ,
资源ID:152118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52118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庄浪社会风俗之变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庄浪社会风俗之变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之一 服饰在社会风俗范畴,就没有一样东西能像是服饰一样,在彻彻底底的变革。中国的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它是一个地区物质生活、历史时期、价值观念、个性特征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反映。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庄浪是全省18个干旱县和国扶贫困县,自古就有“苦甲天下”之说,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吃饭尚且成为问题,穿衣服就更简单了。简单归简单,但是也在慢慢地发展变化着。庄浪人受传统文化涵养,醇厚憨直,但较为闭塞的交通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信息,人们安贫克己,接受新生事务较慢。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直是老粗布为主,基本上属于自给。那时候,农村纺织工具主

2、要有用棉花纺细棉线的手摇纺车和用麻纺粗线的脚踏纺车,自制的拧车、线杆等捻线工具,擀毡的弓等用具,一直到70年代后期才停用。老粗布、白洋布占据了庄浪民间服饰好长时间,一直发展到后来的单面咔叽、双面咔叽等布料。那时候,有一套蓝色的单名咔叽,一直就穿着洗到发白,身上补丁摞上补丁,但也是最好的衣服了,村里谁有这么一套衣服,还是很风光的。后来出现了华达呢、条绒等,质量最好的算是华达呢了,布质紧密、厚实、耐损。衣服式样上也很简单,建国以前的大襟式长衫、对胸式短衫裤是“传统”服饰。随着社会发展,在50年代,中老年男人的长布衫,中老年妇女的套裤,逐渐被淘汰。在60年代,老年男人戴用的瓜皮帽,用羊毛擀制的毡帽、

3、毡袄、毡靴,自缝粗布袜等慢慢也被淘汰。60年代流行三个口袋的学生服,用蓝色的华达呢或单面咔叽做的学生服,是最普遍的服饰。老年妇女裹头用的包头,女人穿的大襟衣服,羊毛织成裹脚腿的毛裢子、手工挽的布纽子等,在70年代也慢慢地淘汰。开始慢慢流行开大众服和中山服,区别是大众服四个口袋全部是暗的,中山服的四个口袋是明的。能穿起中山服的大多是每个月有三四十几块钱工资的干部,老百姓却是穿的人很少。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不陌生的中山装,在庄浪的流行时间与1923年开始全国流行的时间相比,我们落后了整整50多年。当时社会上的顺口溜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缺衣少穿的年代让我们的父辈养成了极为节俭和勤劳的

4、生活习惯。穿的衣服就那么几种,都是普通的布,自家做的布衣布鞋,而且只有新年的时候才可能有一件新衣服。为了节省布料,哥哥姐姐的衣服穿小了就给弟弟妹妹,秋天的衣服把袖子、裤腿迁上就成了春天的衣服80年代,庄浪开始流行西服,服饰逐渐多元化。无法考究庄浪县最先穿西装的是那一个人,步入而立之年的人,都是小时候穿中山服,带鸭舌帽,后来穿西服、夹克衫牛仔服长大的。毋容置疑,作为一个小县城,它的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从服饰的变化上可以看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如今,每个家庭不分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好多套衣服,春夏秋冬齐备,而且不断更新款式。服装的品种越来越多,档次越

5、来越高,一进服装市场,男女老少各种成品服装,品种繁多,款式各异,任由选购。色彩鲜艳的各式服装成为人们爱美的首选服,男女老幼一年四季的便装、套装、休闲服、礼服等应有尽有,生活奔小康,思想观念更开放,服饰急速变化,强调个性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衣着的变化已是与都市接轨,日新月异了。全县的服装营销也越来越多,万家和、万家乐、天天、武汉服装、亿客隆等大小服装超市、门市部不下百家。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绚丽多彩成为新时期服饰主题。

6、之二 饮食人们说“民以食为天”,可以说是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也是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到社会历史的变迁。一个地方的饮食总是受到当地气候、物产等诸多影响。庄浪小麦、洋芋、玉米是三种主要农作物,境内产杂粮也较多,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庄浪的饮食结构以面食为主食。民国时,北部及关山一带以莜麦、扁豆、糜、谷、荞麦为主,南部以高粱、糜、谷为主,统称“杂粮”。小麦面称为“白面”,用作过节、待客,平日罕食。建国后,玉米、高粱逐渐成为主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

7、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变化,粮食连年增产,小麦成为主粮,杂粮反变希贵。家常面食有:长面(烹法有臊子面、干拌面、杂酱面、酸汤面等)、饺子(又称“水角”、“煮角”)、片片(揪或擀)、圪塔(莜、豆面擀制的称“雀舌头”,切成小方片的称“丁丁”)、氽氽、麻食子、饸饹、旦旦、拌汤、馓饭、搅团、焌面、炒面、拌面等。蒸、烙、炸面食统称馍馍。蒸制有馒头、油花子、油卷子等。烙制的有电烤饼、死面饼、软面子、油千子、锅盔、摊馍馍等。油煎有油饼、麻糖(麻花)、油饦(荞麦酿甜煎成)、油角(有韭菜角、糖角)、馓子、油糕、烤馍、油条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庄浪人的欢迎,1982年,

8、“中华老字号”德生祥恢复糕点生意,进入2000年,宏利、饴香园等蛋糕房相继开业。主营有面包、桃酥、点心、蛋糕、饼干等。特色饮食及小吃有:火锅,火锅在庄浪县城和各乡下非常火爆,四川、重庆、内蒙等各地有名的火锅店在这里都加盟了连锁店。形式已从象征团团圆圆的大锅底、鸳鸯锅底,发展到单锅煲汤。目前是亲朋聚餐的首选。暖锅,用砂质陶器铜锅子。原为招待亲朋或自食,亦称“锅子”。锅内装各种熟蔬菜及肉块、肉片、肉丸子、豆腐等,氽入肉汤,沸腾举箸。近年,有些酒店、餐馆引入为菜种,平凉、兰州亦经营,菜牌称“庄浪暖锅”。麻辣烫,是传自四川的食品,深受人们喜爱。一个开水锅,一个汤料锅, 粉有宽、细、手擀几种,还有米线,

9、各种青菜等,煮好后浇上料汤,放上调料就可食用。羊肉串,用特制的烧烤工具,铁签子穿好羊羔肉,边烤边放孜然、胡椒粉、辣子面等调料,口味独特。烧烤,用竹签子串号肉、火腿肠、豆腐等,先用油炸,熟后放炭火上烤,抹上辣椒等调料即可。其次,还有擀面皮、酿皮、甜醅、凉粉、凉粉壶、凉面、羊肉泡砂锅等等。庄浪的饮食习俗变迁无时不刻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米饭、炒菜在80年代进入了平常百姓家。人们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平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讲究色香味,讲究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高脂肪胆固醇的食物。以前

10、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蕨菜、刺春头、五爪、苜蓿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各大宾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近两年,炸鸡腿、汉堡包等西式快餐也被人们接受,尤受小孩青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喝酒。在乾隆静宁州志(原水洛、朱店等18个乡镇时属静宁)就记载,“民性刚直,好施尚义。亦好音乐、歌谣、饮酒。”庄浪人盛行以酒待客,无酒不成席。水洛、朱店、万泉一带酒风尤盛。一般主人先执壶把盏,称为“看酒”。然后请客人轮流坐庄划拳,称为“打官”,“官”齐席散,一般都要求过“双官”。庄浪人划拳兴呼“高升”(寓意“六六大顺”“禄位高升”之意)起头,以示尊敬和祝福。有大、小拳之分,大拳猜数字,小拳大压小,亦称“幺鸡”。凡大拳都

11、举令,有硬拳、套链子、上六盘等。近年来,兴起翻扑克,有梦幻、踩刹车、沙尘暴等,以全席人互动喝酒,人人参与,气氛活跃。随着人们对喝酒伤身认识逐步提高,现在酒风也趋于好转。茶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现在在县城内的各式茶铺,基本上是各个消费档次的都有,不管是铁观音、碧螺春、龙井、普洱、毛尖、红茶等档次较高的知名茶叶,还是春蕊、春螺、花茶、烤青等档次较低的茶叶,都有固定的消费群体。但今天的孩子们和喝惯了铁观音、碧螺春的人们,绝少能理解庄浪人喝灌灌茶的情景。虽然有些人现在还有在炉子上熬茶喝的习惯,但是现在的罐罐茶却没有那时候的地道了。真正地道的罐罐茶,“茶道”是简陋的,也是讲究的。首先,人要勤快。早上

12、四五点钟起床,在火盆里生火。家里光阴过的如何,明眼人从你喝一顿茶就能看来。柴是捡来的树枝、树皮。到80年代,有煤沫子抹成的煤块,后来才有的大炭。等到大火生起,男人们也都洗漱完毕了。端上炕桌,摆上茶盅,火盆在席上一放,就开喝了。茶罐是正宗砂罐最上,没有砂罐,铁罐也行,瓷缸,甚至易拉罐也行。茶叶全是从供销社买来的廉价春尖或砖茶。熬茶用的砂灌容量很小,茶叶放多少很在意,多了怕浪费,少了担心不过瘾。倒的水也要恰到好处。火中的茶灌一烧便开,看到茶水快溢出时,赶忙找根筷子或折一根炕席边的竹篾先捣几下,故名“捣灌灌”。稍不留神,茶水就会外溢。最后,茶罐里的茶水所剩无几,端起往茶盅倒时,已经“上线”了,一罐罐

13、只有一口,慢慢品来,苦涩难咽。喝灌灌茶的人,对就茶用的食品是不能少的。通常是炒面或杂面馍馍,不得已时会以煮洋芋、酸菜将就一下。对苦涩难喝的灌灌茶,孩子们的避而不尝的。不过,我母亲说,我舅太爷那时候熬灌灌茶时,茶罐旁边还会煨一个长砂罐,里面丢上一点米,不一会了,“特制”的砂罐米汤就会香气四溢,特惹人口水,那个时期才是 年代。乡下人朴实,来亲戚朋友了。一会功夫,火盆、茶叶、凉水就摆在了你的眼前,这也算待客的最高礼遇。物质的贫乏,因为有了灌灌茶倒也没让大家觉得日子有多么难过。发展到后来,家家都用上铁罐子了,茶碗子里面加的什么枸杞、桂圆、大枣、冰糖什么的,垫茶的也是油饼、大馍馍、点心之类的,火盆换成了

14、铸铁炉子,换成了钢板炉子。夏天用上了电炉子,喝茶方便多了,但那种感觉也随之消失。也许,农村“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经济生活,被日益发展的经济浪潮所掩盖,人们多了一份燥热的情绪,少了一份“捣灌灌”的清凉与悠闲吧。之三 居住建国初期,庄浪农村多为土坯房,关山林缘区还有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卫生条件很差。民居以土木结构瓦房为主,清时,房屋装饰尊卑明显。进入民国以后,视经济能力,各取所欲,富家高屋大厦,穷家低檐小屋。在70年代,还有“连锅炕”、“忙上炕”,有的人、蓄同房。建国后,建房仍多用土木结构,逐渐发展到砖木、砖混结构转化,城乡出现了小楼房。县城讲究四合院,农村三合

15、院,大门多开于中轴。建于中轴上房的称上房,亦称主房,为长辈居住之地。两侧称厦房,房屋低于上房,为晚辈居住。旧时有地位人家大门内有仪门,俗称“二门”。二门外的房屋为接待宾客之所,称为“客房”。大门,贫寒之家就墙安门,俗称“塌头门”。一般夹山式门,俗称“门楼”。四合院有过道门,内有影壁,俗称“照壁”。个别有碑坊式门,俗称“四马悬蹄”。 随着钢铁、水泥、机制砖瓦等建筑材料大量应用。使近代庄浪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到80年代,开始修砖混平板式门。墙体以前为清水墙,逐渐发展到贴墙面瓷砖。随着墙贴瓷砖的式样越来越多,现在大门越修越气派。再配上铮亮的清漆木大门,黄铜或铁造门钉和狮头大锁,既气派、大方,又美观、漂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