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牛角而相抵, 汉造此戏其象也。 ”东海黄公戏西京杂记的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优人”嘲弄“犯官”的“参军戏” 。到了唐代,这种参军戏形式已经 比较固定,并且有了“参军” 、“苍鹘”两个角色; 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中可以看出到唐代已有了“魃”和 “参军 等固定的角色。到了唐代, “俳”、“优”和歌舞演员的分工比较明确。2宋杂剧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也有认为北宋 的“杂剧” 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我们认为杂剧先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的北方,并且杂剧是 以典型的戏曲形式出现的, 故可以
2、认为: 宋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 是后来戏曲艺术的 “雏型”。也可以作北宋时期,杂剧既是各种伎艺(如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 的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各种伎艺中进行演出, 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 到南宋时, 杂剧在各种伎艺中已处于主要的地位。 都成纪胜 载:“散乐、传学教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在这一时期,它在北方又被称作“金院本” 。宋杂剧的演出包括三部分:第一,先演“艳段” ,做的是“寻常熟事” ;第二,演“正杂剧” ,这部可能是歌、舞、戏三者结合的戏曲形式搬演。 第三,演滑稽戏性质的“散段” (或叫“杂扮” )。3南戏我国戏曲艺
3、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 南戏源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 1119 1125 年)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 、“戏文”。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 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 、“念白”、“插科”、“打浑”等成份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其剧目, 不论是民间传说 或时事秩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例如宋末曾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就是一 出歌颂坚贞的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的南戏。南戏的音乐构成与后来兴起的元杂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其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 风格 流利婉转
4、,这与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杂剧(北曲)大异其趣。南戏的剧本也比杂剧灵活, 其剧本可长可短, 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 不受一折 一宫调的限制,并可以随时转换宫调,可转换各种曲牌。其套曲的形式是以缠令为最常用, 各曲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方式。南戏的演唱方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凡登场的各个 角色均能演唱,这和元杂剧的区别就更为突出了。4元杂剧元杂剧是我国较早的戏曲形式, 因盛行于元代, 故称之为 “元杂剧”,也称之为 “元曲”。 元杂剧最初是金院本中的一种演出形式, 后来又从金院本中分离出来, 形成了独立的戏曲艺 术。因此,院本、杂剧二词常通用。元杂剧一般
5、是由“曲” 、“白”、“科”三者结合而成的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形式。元杂剧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剧,所用音乐称之为“北曲” 。剧词、 音乐结构十分严谨。一本戏通常分为四折,外加“楔子” 。这种戏剧结构形式, 是按照音乐的四组套曲形式构成。 其演出形式是, 全剧只由主角一人歌唱, 其他角色只有独白, 是由说唱故事转化为扮演故事 的戏剧形式。剧中主唱的男主角称为“正末” ,女主角称为“正旦” ,其剧本又分为“末本” 、 “旦本”、两种。从戏曲的形式和其内容的联系来看, 元杂剧较之宋杂剧、 金院本也有所发展。宋、 金杂剧的 三个部分,在内容上并无必然的、 内在的联系, 而元杂剧全剧则是贯穿地扮演一个完整
6、故事, 其内容自然丰富和复杂。元代杂剧艺术繁荣的几方面原因:1从客观上来看, 蒙古贵族取得了中国的统治权后, 长期陶醉于军事上的胜利, 他们 迷信于武力的征伐,对汉族人民也是注意其在武力上的防范,所以在政治上、文化艺术上、 道德思想上,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相比,则是相当放松的;2元朝的建立, 长期禁锢人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扼制。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 在思想 上、道德上则是一次很大的解放。3知识分子在元代是最受岐视的一个阶层, 有才得不到发挥, 于是他们便把本来应该 施于军国大业的才能用来雕琢戏剧,自然是游刃有余;4元朝统治确立之后, 少数的蒙古贵族长期处于广大汉人的包围之中, 他们逐渐开始 腐化、
7、享乐,过着纸醉金迷生活,歌舞、表演成为他们喜欢追求的东西,加上语言和习俗的 隔阂,他们对表演内容的容忍性恐怕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宽松;5元代的武力和版图一直扩展到地中海沿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沟通了东西方文 化,特别是印度佛教故事以及精湛的表演艺术都给中国以很大影响。 此外,武力征伐的本身, 也使统治者们扩大了眼界,早期成熟的希腊戏剧他们也有所领略。元杂剧著名的作家“关” 、“王”、“马”、“白”优秀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望江亭、救风尘 ;王实甫的西厢记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墙头马上等。关汉卿(约 1229 1307),号已斋,大都(北京)人,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艺术家,被当代誉为中国的莎
8、士比亚。关于关汉卿的生平见于记载的极少,只有钟嗣成的录鬼薄 为关汉卿所写的挽词一首: “驱梨园领袖, 总编修师首,捏杂班班头” ,可见其在艺术方面的 成就和影响。他擅长编剧、导演,甚至还能“躬践排场,面付粉墨”亲自登场表演。他曾在 散曲不伏老中自称“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 ,也就是说它不仅能 演奏各种管弦乐器, 同时也会表演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舞蹈, 是一个精通戏曲创作和艺 术表演的大师。经典作品窦娥冤窦娥冤是一部典型的作品。此剧创作于元世祖“至元” 28 年( 1291)以后。它通过善良妇女窦娥被污陷至死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 流氓横行,人民生活困苦,生命毫 无
9、保障的社会现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每折一个套曲。每个套曲曲牌联缀形式相当灵活。如果剧作 者在音乐上没有很深造诣是很难创作这样悲壮感人、催人泪下的作品来。第十五讲第五节戏曲音乐(下)传奇与“四大声腔” 、“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 教学方法:5传奇与“四大声腔”在元杂剧盛行时期, 南戏仍然在民间流传和发展。到元末明初,元杂剧渐趋衰微, 而南 戏则日趋兴盛。 到明初, 在南戏基础上, 同时吸收了元杂剧的丰富成果, 发展成为明代的 “传 奇”和后来的“清传奇” 。“明传奇”一般篇幅长大,一本戏往往分为数十“出” (或“折”)。音乐属于曲牌体,每 一出(折)戏各由一套
10、曲牌组成,并以南曲联套为主,间用北曲联套或南北联套,使其情调 色彩更具鲜明对比,以适应戏剧情节和矛盾的发展起伏。传奇创作要求文学与音乐一致性, 对戏剧情节的组织、 乐曲的联套布局、 以至词句四声的谐 调、韵脚的顺畅等,都极讲求,并重视曲词的歌唱性。因此,明代“传奇”和“元杂剧”比 较起来, 又有了重大发展。 具体表现在宫调上不像元杂剧规定的那样严格, 同时也不象元杂 剧那样每一折只是由一个人演唱到底,而是同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有说有唱。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构成了明代“传奇”的腔调。明代的“四大声腔”尤为突出 浙江一带的“海盐腔” 、“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海盐腔”概
11、念“余姚腔”概念“弋阳腔”概念“昆山腔”概念“昆山腔”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 1550-1616 )江西临川人,我国明代的戏曲作家。曾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 部主事等职, 后因上书被贬。 其文重性灵, 反对复古摹拟, 特别“妙于音律”(见姚士磷 见 只篇)。所作传奇有紫箫记 、紫钗记 还魂记 (即牡丹亭 )、南柯记 、 邯郸记等。另外还有研究明代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鲜明的形象,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虚伪。 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 曲词优美, 并突破了南北曲的 旧格律,对后来戏曲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到了清代后期
12、,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 在艺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在“京剧” 、“川剧”、“湘剧”、“赣剧”、“婺剧”、“晋 剧”等剧种中,仍保留了很多的“昆腔”剧目和较多的昆曲曲牌。 “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 展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其所起的“承先启后”作用是重大的。6“梆子腔”、“皮黄腔”与“京剧”的形成明、清时代是我国各种戏曲腔调发展非常重要的时代, 由于多种戏曲腔调的发展和流传, 各种腔调之间相互影响和衍变, 加上许多地方的民间曲调逐渐被运用于戏曲之中, 于是又有 许多新的戏曲腔调不断兴起,其影响日益增长。到清乾隆年间( 18 世纪后半期) ,官办的戏
13、曲演出的就有了所谓“雅部” (昆腔)和“花部” (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二黄腔)之分。把“昆腔”放到“雅部” ,虽有尊尚之意,但在“花部”中这些新兴的腔调已经具有了不容 忽视的影响。在“花部”诸多新兴腔调之中,要属“梆子腔”和“皮黄腔”影响最大。“梆子腔”概念“皮黄腔”概念“梆子腔”和“皮黄腔”均属“板腔体” ,曲调虽然简单,但却颇为灵活,可以作多层 次的节奏和色彩变化,富有戏剧特点,便于学习和欣赏, 它的出现和流行, 使我国戏曲音乐 出现了历史意义的重大转变。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 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
14、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又不断吸收 “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它地方小戏、 民间乐曲、 曲调和其表演方法, 形成了以“皮 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 。京剧的发展近代京剧的发展公元 1851 年爆发了 “太平天国运动” ,经过十几年的斗争, 由于满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 侵略者共同镇压和其内部矛盾而宣告失败, 使得政治、 经济中心的北京得到了暂时安定和繁 荣。因为连年战乱, 南方各省的戏曲活动受到影响而无法开展, 各地的戏曲艺人陆续汇集到 北京。这就使得“京剧” 在这一时期有机会和可能广泛地学习和吸收各地方剧种的精华而得 到进一步发展。清代画家沈容圃所画的“同光十三绝”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在这批京剧艺术家们的努力下, 京剧的唱腔和伴奏音乐也不断得到丰富, 各行角色出现 出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形成了各自的流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刘鸿生、汪桂芬、孙菊仙、梅巧玲、余三胜、陈德霖、 龚云甫、俞润仙、刘洪声、朱文英、杨小楼、尚和玉等。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在北京成立了“喜连成班” (后又改成“富连成班” )。这 个班连续办了三十多年, 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