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很快乐,觉得有所收获,一节课下来,记得的东西好似着实不少。然而,上到第三节课,问题来了,到底这样上下去,能不能在期中考试前把第五单元上完呢?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今天,教导主任找到了我,就有关于教学进度的问题和我谈了几点,他认为,文言文教学这方面我抓得太紧了,学生对语文课及我本人产生了恐惧心理,说不少学生怕被问到,事先就把整篇文章的翻译抄到了课文上,弄得整个卷面都乱糟糟的,分不清哪是哪。他建议我说,关于翻译这块可以略略放松些,教会学生一些翻译要点即可。可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把文意疏通了,课堂上只需串讲,让学生懂得大意即可。回到班上,我对教学方式的问题进行了一个调查,大多数学生愿意按照现在的方
2、式上课。经过一番讨论,我和学生达成协议,让学生加强预习,疏通文意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只可占用一节课。四课时的时间,陈涉世家教完了。下课后还有几个学生跟到办公室和我讨论陈涉的局限性,我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却觉得无法深入进去。问题是由课后题的一段选文引发的: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
3、去,由是无亲陈王者。学生简单疏通文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由是无亲陈王者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纷纷答复是由于陈胜杀了他的故人,他的“苟富贵,勿相忘成了谎话。看着学生讨论的差不多了,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陈王没有听臣子的劝说,对故人如故会怎么样。学生沉默了一会然后开始纷纷说,有人说“朝廷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规矩,有人说“那离开的就是有功的人,没有任何功绩只是陈王地旧友,就受到如此优待,有功之人自会不满。有人说“那无亲陈王地就是贤能有能力的人。最后得出结论:即使不杀故人,陈胜的政权也不会长久的。他的农民的身份和富贵的思想和缺少治理国家的能力等等都决定了他的局限性。说到这,课堂接近尾声,可是我还有
4、种囫囵吞枣的感觉,几个学生也在下课后跑了过来,问朱元璋和毛泽东为什么会成功。我一时语塞,我感觉这是我根本没有涉及到得内容,也是思想里没有储藏的。学生走后,我从网上搜了史记陈涉世家的原文,才知道原来文章还有很多文字,读原文、找译文,思考这前因后果,寻找别人的鉴赏文章,我大体有了自己的判断。在教材没有选录的局部中记叙了起义军内部的不和及自相残杀,陈涉称王后的贪图享受、信用奸邪、脱离群众的诸多事件,说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蹑足行伍之间,俯仰仟佰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5、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假设也。陈涉之位,非尊於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於句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俦於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原文中的这一段在我看来就折射出陈胜之所以能成功在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天下苦秦久矣,可是一旦成立政权他的治理才能、军事才能、用人策略等都表现出了局限性。写到这还是觉得一知半解,有哪位博友能提供一些资料深表谢意。陈涉世家是一文篇幅长,知识点多的文言文。这一课的讲授从文学常识到重点实、虚词,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再到文章的思想内涵,可以说是一篇知
6、识结构相对复杂的文言文,在教这一课前我根据我现在所任教的初三AD两班的具体情况,我尝试用了两种教学方法:其一,是对初三D班的教学,初三D班是相比照拟沉闷的班,这个班的学生读书、答问都不愿意开口,喜欢静坐,喜欢默读,但学生的根底还好,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仿佛还没有从假期的玩乐中走出来,对于课文内容更是一无所知,所以我想在这个班讲陈涉世家之前,先以“说书的形式,跟课文有关系的.,以陈胜起义为线索,中间穿插的社会背景秦始皇中央集权统治、当时形势秦二世篡位阴谋、项燕项羽项氏家族、作者司马迁的悲惨遭遇李陵事件的牵连,史记名字的由来,史记的分类,相关历史、古代文学史的有关知识穿插,讲历史故事,渐渐的整个班
7、的学生还都很有兴趣的在听,还有一局部同学不停的问这问那,也有知道的同学,争着起来讲,有这些做了铺垫,对于文章的内容,读两遍学生根本就弄明白了文章的大义,看着原文大体意思能够说出来。然后在最后一节课分析了一下文章的结构,每一环节,学生能够体会出来陈胜的性格,最后自己能够总结概括出,陈胜是怎样的一个人,所有的问题有的摆在黑板上,也有的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学生比较喜欢自己去找答案。这一课在D班上完之后,自己的一点小收获就是,拓展与古文与之相关的种种知识,知识的联系和穿插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同样也存在问题,这需要把握一个尺度,假设课外的知识讲多了,会不会影响课堂对根底知识的掌握,故事听完就完
8、,根底知识记得不牢固,反而适得其反的结果,另外,在穿插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知道的学生少之又少,看过史记的整个班就两个人,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一方面知识的匮乏,有没有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对这种感兴趣的历史人文知识,自己动手找资料上网,主动去查阅,这样一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既可以学到知识,也能拓宽视野,激发兴趣,自主地学习,老师做一个补充和引导的角色。我想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沉闷的班级,渐渐的活泼起来。其二、是教学初三A班,这个班相比照拟活泼,平时同学们读书、答问比较大声,还有一局部同学还喜欢表现自己,所以在这个班教学陈涉世家之前,有的同学举动去找老师说,这篇课文给他们的感觉比较“恐怖,是啊,相对于
9、学生在初一、初二学过的文言文来说,文章实在是太长了。本身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有一种畏惧心理,这样的一篇文言文又何从入手呢?于是,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先给文章中的生字词注音,然后读顺课文。接下来的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的时候,学生多多少少能谈出点自己的理解,这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初步根底。在过程中结合学生体验,引起了学生相当的兴趣,很多学生都急于更深地了解与文章所述事件的有关历史。当此之时,我想,如果历史教材的编排能与语文相配合,那学习的效果将会好得多,两门课程的学习将是相互促进的。其实再难的文言文,只要认真读了,肯定多少会有一点理解;而学生现在非常欠缺的就是自主学习精神,有一些同学学习方面还相对
10、被动。而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否需要自上学以来各门课程老师的共同力?总之,这两节课紧紧围绕着深圳市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进行教学,由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感觉AD两班课堂气氛还比较活泼,并且有效地兼顾了各个层面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检验。质疑、探究、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成功的体验中进取,学生重在参与,教师重在传授方法,重在启发。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文言文均选自历史著作。文中涉及到不少中国古地名。在教陈涉世家时,由于没有认真查阅有关资料,我差点犯了一个大错误。陈胜率领义军攻下大泽乡,以后的战争势如破竹。文中有这样几句:
11、“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及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郅、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及入据陈。我带着同学们逐句疏通文意,“于是命令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占蕲以东的地区。攻打郅、苦、谯都攻下了于是进兵驻扎在陈。说到这里,突然一名学生举手提问了:“老师,怎么这次起义仿佛是葛婴的主角,起义军到了陈,怎么还没说到陈涉作战的事?这篇课文明明是写陈涉的呀?教了多遍陈涉世家,冷不丁头一回遇到这个疑问,并且我也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定有问题。我不敢怠慢,立即停下来,掩饰内心的惊慌,说:“问得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段文字,找找答案好吗?趁大家看书讨论时,我赶紧看“蕲、郅、苦、陈等地名是今天的何处,发现“蕲
12、是现在安徽宿州南部,而“苦、“柘和“陈都在河南,它们根本不是“蕲以东,而是“蕲的西南部。于是我又立即查阅教学参考书,四分钟后,终于明白了,原来,“攻郅一句省略了主语“陈涉,按当时实情是葛婴与陈涉兵分两路,陈涉率主力一直攻打到“陈。于是,我立即表扬了提问者的细心,再略加分析,让学生明白了。并以“刚刚老师是特意看看有没有人会发现这个问题为由,给自已一个台阶下了。有了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我再也不敢随便处理与古地名有关的文句了。从此,我也常备了一套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中国地理地图册,当作语文教学参考书。历时4个课时,完成了陈涉世家的教学,从课堂来看,大局部学生还是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也有个别学生理解困难。因为本班学生文言根底薄弱,语感也较差,学起古诗文很费力。学习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者居多,在默写或做练习时错字较多。我始终认为,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根本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