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62.96KB ,
资源ID:150737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50737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过程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过程文档格式.docx

1、 创意说明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前可布置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以便课上交流。“网络资源促进中学生阅读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在本校已进行了半年,因此学生大多能从网上快捷地获取资料。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运用“复线并行”的结构组织教学,“说”、“读”、“演”、“解”,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

2、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课前准备: 学生: 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划出难解词句,并制成的问题卡片。 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广泛搜集资料,以便引导学生

3、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电脑课件展示:儿歌MTV三月三(苏红演唱)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有声有形,唤起美好回忆) 2、学生用美的语言描绘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 4、电脑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对照资料卡片,自由朗读,初步了解鲁迅。 (二)整体感知。 1、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2、复述故事,注意记叙的要素。 3、课件显示问题组:写了哪两件事?为什么“我”不让小兄弟放风筝?事隔二十多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针对学生的复述内容提问,进一步感知全文。) (三)合作

4、探讨 1、以合作学习小组(每组4-5人)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进行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引导、点拔、补充。 2、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尚未解决的难题在老师的启发下集体解析,深入理解。 3、课件展示部分参考答案。 (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四)深入理解 1、自主品析、研讨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2、合作表演 (通过表演、了解人物,理解内容,为感悟主题做准备) 3、感悟主旨 本文意蕴丰富,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 想象虚拟

5、空间,穿越历史,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五)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练笔(文后练习四) 二、精彩片断 师:自由朗读第3、4段,说说小兄弟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说明他酷爱风筝。“惊呼”、“跳跃”说明他天真活泼。这里还可以看出他热切向往放风筝。“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害怕兄长,软弱,胆小。他做蝴蝶风筝说明他心灵手巧。“多病,瘦得不堪”说明小弟体弱多病。“体弱多病”该怎么办?该多照顾。该多锻练,比如说去放风筝。我爸爸是医生,他说多参加户外活动,能提高抵抗力,对健康有益。大家说得好极了,谁能总结一下小弟的形象特点?天真、活泼、聪

6、明、瘦弱。可爱,又可怜。为什么说可怜?他身体不好。我觉得最可怜的是他痴迷风筝,却只能“呆看着”,而且“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却被残暴地毁掉了。说得真精彩,文章越是把小弟写得可怜,就越反衬了“我”感情重负的力量。那“我”在这部分里是一个怎样的人?古板,连看风筝都认为“可鄙”。粗暴、野蛮、残酷。非常专制,凶神恶煞。我不同意用这些词,因为作者只希望小弟读书,不玩风筝,他是为小弟好。“我”是风筝的毁坏者,更是精神的虐杀者。因为“我”毁掉的不只是一个风筝,更残酷地扼杀了儿童好玩的天性。虽然他的立场是好的,结果却很糟糕,我说的这些大家同意吗?我也觉得他是好心干了坏事。看来“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真正的“

7、凶手”是谁呢?那大家讨论一下吧。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或许一经思维碰撞,难题倾刻瓦解。大概是封建思想吧。对,“我”当时也是一个少年,平时受封建思想的熏陶,耳濡目染以至潜移默化,思想受到毒害而不自知,才做出这样的事。因此,“我”也是一名受害者,而封建礼教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悲剧。 (学生表演看风筝,毁风筝,当面悔过这三个情节,以合作形式多角度解析主题,课件展示结果。大家还有话想对文中的“我”说吗?古人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不是你的错,都是社会惹的祸。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因此,他不会怪你的

8、,你就不要一直悲哀下去了。幸好我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然我就不会成为我班的“风筝之王”了。我要把你的事告诉我爸,希望他双休日别老是把我关在家里。 三、教学反思 这堂课虽过去半年多了,但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备课阶段,我查阅了不少网络资料,参考了多个教案,而记忆最深的课堂表演却纯属突发奇思。在品析第三自然段时,看到一个瘦小的后进生又分神了,正凝神望着窗外盘旋的鸽子。那神情,与文中“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多么地相似。我便即兴导演了一出看风筝,毁风筝和当面悔过的课本剧,由该生充当“小弟”。学生立刻群情高涨,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投到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虽缺乏对话,凭神态和动作表演,难度较

9、大,但学生们还是出色的表演了全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加深了思考和理解,并有所体验和感悟。我想,单凭教师讲解,语言再多也收不到这种效果。那天,下课很久了,还有些学生围着老师,久久不肯离去。 设置问题卡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而问题意识的养成,首先必须树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得以解放。本堂课中,学生卡片上的问题丰富,但小组讨论时,有部分学生缘于胆怯或虚荣,不肯将问题示于众人。加上课文部分语言的时代差异和晦涩深奥,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难度太大。因此,在合作探究时,表面气氛活泼,也有少

10、量精彩分析,但实际收效未能尽如人意。 四、专家点评: 这是一堂初一年级的课,基本达到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活泼,学生表现也很精彩,可以说,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其一,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上课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其二、突出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全无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训导式教学,营造了民主、平等、自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对话富有活力和创意。这符合现代阅读理念的要求,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又得到精神的熏陶,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老师忽略了的。当然,本堂课并非绝无瑕疵。这一学段的阅读尤其要重视阅读习惯地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本课中虽有听录音默读,自由朗读等,但形式和分量仍显不足。因此,课堂中有不少学生因阅读不够而缺乏对文本的熟悉。透过课堂的表面繁荣,可滤出不少的“滥竽充数”者。这一点,教者当注意反思。-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