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主义范式任何一门学科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而且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此作出了精辟的阐述: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的基本规范,是科学共同体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设、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另有学者指出,研究范式的基本要素包括经验事实、逻辑框架和价值取向。经验事实是我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切入点;研究者凭借逻辑框架,来描述和说明人类社会的复杂多变过程;而这种描述和说明,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亦即我们心中的好坏判定标准,抑或信仰。这样,经验事实、逻辑框架、价值取向便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三环体,似乎无始无终,无高无下,
2、无先无后。可见,从本质上来看,研究范式既是一种理论体系,又是一套研究方法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以说,它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正因为如此,在研究范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来存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种范式之争。长期以来,人文主义似乎已成为一种主流范式。这种状况与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为,研究范式是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它既决定了一门学科的存在价值,也关系到一门学科的发展空间。因此,科学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乃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人文主义”,译自英文“H
3、umanism”,又称“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人文主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运动,其实质意蕴在于借古人之名,反抗中世纪对人性的压抑。广义的人文主义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潮,这种思潮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视人为自主的、自尊的存在物,是万物在尺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人文主义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用韦伯的话说,就是要“投入理解”。“科学主义”,译自英文“Scientism”,亦译“唯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科学观,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哲学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学者那里亦有着不同的界说。国
4、内学者大多认为下述两个定义是经典的表述,一是1986年美国出版的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的定义:科学主义是“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主张,是一种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的信念。”二是托姆索雷的定义:“科学主义是一种关于科学的信念特别是自然科学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有价值,是因为它是最权威的、最严密的和最有益的。”可见,前者把科学主义归结为一种科学方法万能论的信念,后者则把科学主义概括为一种关于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信念。这两种信念是彼此关联的、互补的,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大体上能表征和覆盖科学主义的内
5、涵。国内,当前学界对科学主义的本质、合理性和局限性等问题比较认同的基本观点是: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知识,惟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它能够推广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并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科学主义不仅推进了自然科学自身的进步,而且造成了其他研究领域移植、借鉴自然科学方法,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它的“统一科学”的思想,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汇流发展的趋势。但它追求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把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并规范人文、社会科学,是违背科学精神的。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哲学观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人文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主义传统
6、的人文社会科学,并分别形成了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和科学主义研究范式。1.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与科学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相比,人文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理论结构的事实、定律和理论三个层次上有着针锋相对的基本观点:第一,强调人的主观性,否认经验的客观性。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认为人的信念、动机、需要和希望等等并不完全表达于客观的、外表的行为当中;单凭对外表行为的研究,以及单凭思想和情感借以表达出来的语言的分析,都不足以渗透主观动机和意向的领域。因此人的行为或一种符号形式的意义仅仅部分地由它同外界对象或未来结果的关系所构成,它的意义相当大部分在于它表达了某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没有同生活于一定社会共同体中的具体个
7、人的直接的亲密接触,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有关的社会过程和事实的。不了解个人行为或集团行为的意义的这种内在方面(internal dimension),是不可能获得检验理论、可以预示社会生活未来趋势的“证据”的。第二,强调对意义系统的理解,否认在社会、历史和文化领域能够表述任何全称假说,建立因果律或统计律。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它们对行为主体或参与者所具有的意义来辨认的,而这些意义是由一种给定文化好比一个意义库取来的。因此绝不能在人的行为之间作出正确的或有效的因果概括。通俗地讲,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不同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事件那样是可观察的,要辨认出某人有什么行为,必须根据他自己的文化中流行的规范、
8、预设和偏见等等,即所谓的这种文化的意义库。第三,坚持解释的理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最好模式。认为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理论要提供同合理的行为主体有关的规范标准,亦即根据理由来解释地理解(interpretative understanding)他的行为的规范标准,并不要提供当作客观事件的行为的演绎说明。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并非要推导出经验事实或观察资料(就较高层理论来说,也并非要推导出经验概括或统计定律)。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标准并不是它的所谓说明力:能够演绎地说明大量事实或资料。概括地说,人文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范式上肯定社会事实中人的主观性,强调对意义系统的理解和对人的行为的解释性理
9、解,从而形成了与科学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鲜明对比。2.科学主义研究范式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形成了具有科学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科学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理论结构的事实、定律和理论(一般不把事实看作理论结构内部的成分)三个层次上基本观点如下:第一,肯定经验(事实)的客观性。认为社会事实是可观察的或可测度的,所得到的资料、数据将构成经验社会科学定律和理论的证据。证据对于理论的支持程度是由归纳逻辑规则来判定的。第二,肯定普遍定律不可或缺性。认为普遍定律在历史和社会科学中,正如在自然科学中那样具有相同的职能,它们构成社会科学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说明已知
10、的事实或预测新的事实,全称假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明或预测,这个假说便可接受客观的检验,而得到确认或导致修改或被推翻。第三,认为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坚持演绎说明是科学说明的最好模式或唯一模式。概括地说,科学主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范式上坚持人文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肯定经验(事实)客观性,肯定普遍定律并且认为假说的建立和检验是其基本研究方式,肯定演绎说明是最好的科学说明模式。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的客观基础上述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和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尽管在理论结构的事实、定律和理论三个层次上有着针锋相对之处,但两种研究范式存在着融合趋势,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
11、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体,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就像人有双腿、双手或左右脑一样,人类的思维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科学的,即一元的、线性的、强调逻辑和偏重实证的;一种是人文的,即多元的、循环的、强调综合和偏重判断的。二者的关系也正如人的双腿、双手或左右脑一样,是平等的,和而不同的,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比如当前,在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都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整合或融合的趋势,体育学等原来偏重采用科学主义研究范式的学科引进人文主义,历史学等偏重采用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学科也开始引进科学主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实现以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融合为基本
12、取向的研究范式转型,不仅是立足于本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立足于该学科理论结构上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和科学特性,从而实现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融合的基础。1.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经验的客观性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正确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探索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规律都离不开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现实状况的把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受教育者是指社会统计意义上的受教育者,而不是个体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基于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事实是具有客观性的经验事实,是一种可观察的或可测
13、度的社会事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才可以称之为涂尔干所指称的社会科学,即研究受一定的社会规律支配的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在各种社会力量作用下产生的客观事实,从而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事实具有社会事实的意义。而对社会事实的认识是涂尔干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突出表现,他认为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加于每个个人”。可以说,涂尔干对社会事实的认识从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人文社会科学中以实证主义为核心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传统。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经验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品德结构中行为要素的客观性。把握思想政治品德
14、结构是探索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前提。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其中, 行为是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客观内容。一定的行为持续不断地进行,形成一定的习惯,就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是可以观察或可测度的,具有客观性。二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外部制约的客观性。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内在转化过程和外部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前述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的形成是内在转化的过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其中的物质环
15、境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等方面,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并且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统计调查进行观察或测度,因此是一种客观性的经验事实。三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前苏联学者AH列昂节夫认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基本参变量,即学生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广度、层次、和结构。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就是这三种参变量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质。外部世界关系的广度、层次和结构都是可以通过变量操作来进行观察或测度的,由此可见,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经验的客观性。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的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