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g能增强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提高全血黏度,使血液处于高凝和高黏状态,影响组织血液灌注,促使血栓形成。Fg能诱导内皮细胞(EC)PAI-1 mRNA及抗原呈剂量和时间依耐性增长,而t-PA mRNA表达和抗原含量则无明显变化,最终导致EC表面纤溶活性降低,有利于血栓形成。Fg水平升高与动脉硬化血栓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血浆Fg浓度会明显增高;血浆Fg浓度增高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极危险因素。冠心病(CHD)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失衡,主要表现凝血功能过强及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这必将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血浆Fg浓度升高与CHD发病密切相关,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亦可认为Fg升高是C
2、HD的独立危险因素。Fg水平的增高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程度和组织损伤程度有关,Fg水平仅在心脏有急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CHD中才明显增高,在组织损伤程度较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增高不明显。血浆Fg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降低Fg的含量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致残的有效措施之一。纤维蛋白原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u恶性肿瘤患者血浆Fg呈高浓度水平,且较一般疾病显著增高,病情严重者Fg水平更高。Fg属粘附蛋白家族,与恶性实体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其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可作为不同黏附分子的配体,即桥梁作用,增加白细胞、血小板及肿瘤细胞间的黏附结合,化疗后已降低的Fg水平再次升高常见于发生转移的患
3、者,且随患者病情恶化程度增高而升高。u化疗药物对肝脏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会影响Fg的合成及分泌,有些患者虽病情加重,但Fg并不升高,反而降低。uFg作为一个简便、敏感的指标,从血凝学变化方面检测肿瘤转移、恶化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病患者(不论是否合并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均存在高凝状态,Fg含量增高为其重要特征,纤维蛋白在肾小球的沉积是肾病患者最常见的病理变化,35%的病例会发生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患者因尿中大量丢失以白蛋白为主的小分子量蛋白质,故易出现低蛋白血症,继而刺激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质增多,血浆Fg和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被认为是肝脏
4、合成蛋白质增多的一种表现,这两种高分子量的凝血前质不能由尿丢失,它们在血浆中的高浓度、高活性是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的部分危险因素。糖尿病血浆黏度、Fg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改善体内血浆黏度和Fg含量对控制和治疗肾病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意义。纤维蛋白原的测定方法Fg定量测定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项试验,有美国国家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Fg常规测定方法Von Cluass法及我国目前较常用的亚硫酸钠盐析法、热浊度法、免疫浊度法和通过凝血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而推算Fg含量的PT-Der法等。Von Cluass法属于功能法测定,是建立在Fg经凝血酶作用后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基础上的,最能直接
5、反应Fg的凝血功能,这也是目前国外最常用的常规方法。亚硫酸钠盐析法和热浊度法属于物理化学方法,是根据蛋白质的理化特性而建立的,这种方法特异性差、血浆中的其它蛋白质易影响其测定,所得结果往往偏高。免疫浊度法属于免疫学方法,目前多采用抗Fg多克隆抗体与Fg反应,其所针对的抗原决定簇也存在于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异常Fg中,故特异性也较差。PT-Der法是当PT测定完成时,全部纤维蛋白原均变成纤维蛋白,其形成的浊度和纤维蛋白的含量成正比,因此,不需另加任何试剂即可由浊度直接推算出Fg的含量,该方法简便、快捷且精密度相当高,但Fg在异常范围时,PT-Der法所测结果往往偏高,建议使用V
6、on Cluass法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一、概念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fibrinolysis(简称纤溶)。纤溶活性异常增强,即纤溶亢进。纤溶亢进又分为原发性纤溶亢进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可致出血。血纤维蛋白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元或纤维蛋白,能将其多肽链的赖氨酸结合部位切断使之溶解的现象。由此产生的分解产物为FDP。纤溶过程也称血液凝固的第四相。纤溶的激活物(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溶解酶即纤溶酶)和抑制物以及纤溶的一系列酶促反应,总称为纤溶系统。血浆中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统称为纤溶抑制物。它们存在于血浆、组织及各种体液中。根据其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抑制
7、纤溶酶原激活,称为抗活化素;另一类是抑制纤溶酶的作用,称为抗纤溶酶。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止血药,如凝血酸、止血芳酸和6-氨基己酸等,就是抑制纤溶酶生成及其作用的药物。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抗纤溶酶的含量高于纤溶酶的含量,因而纤溶酶的作用不易发挥。但在血管受损发生血凝块或血栓后,由于纤维蛋白能吸附纤溶酶原和激活物而不吸附抑制物,因而纤溶酶大量形成和发挥作用,使血凝块或血栓发生溶解液化。二、纤溶系统组成及特性(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t-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t-PA激活纤溶酶原,此过程主要在纤维蛋白上进行。(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u-PA
8、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U-PA可以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而不需要纤维蛋白作为辅因子。(3)纤溶酶原(PLG):PLG由肝脏合成,当血液凝固时,PLG大量吸附在纤维蛋白网上,在t-PA或u-PA的作用下,被激活为纤溶酶,促使纤维蛋白溶解。纤溶酶原是一个单链的-球蛋白,分子量约为8000090000。它在肝、骨髓、嗜酸粒细胞和肾中合成,然后进入血液中。成年人含量为1020mg/100ml血浆。它在血流中的半衰期为22.5天。很容易被它的作用底物-纤维蛋白所吸附。(4)纤溶酶(PL):PL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作用如下: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解多种凝血因子、等;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水
9、解补体等。(5)纤溶抑制物:包括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和2抗纤溶酶(2-AP)。PAI能特异性与t-PA以1:1比例结合,从而使其失活,同时激活PLG.主要有PAI-1和PAI-2两种形式。2-AP由肝脏合成,作用机制:与PL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PL活性;F使2-AP以共价键与纤维蛋白结合,减弱了纤维蛋白对PL作用的敏感性。(6)纤维蛋白原(Fg):是参加止血、血栓形成的主要物质,纤维蛋白凝块又是血栓的主体。由于其分子量比较大,且易在血液中形成网状结构,所以又与血浆粘度有密切关系。正常值为2-4g/L。Fg增高时血液粘度增大,产生血栓的可能性也加大,在动脉壁受损和动脉粥样硬化
10、(AS)时,Fg可在其表在上沉积。Fg是血栓性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三、纤维蛋白溶解机制(1)纤溶酶原激活途径:PLG可通过三条途径被激活为PL,分别为内激活途径、外激活途径和外源激活途径。(2)纤维蛋白(原)降解机制:PL不仅降解纤维蛋白,而且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PL降解纤维蛋白原产生X片段、Y片段及D、E片段。降解纤维蛋白则产生x、Y、D-D、E片段。上述所有的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四、纤溶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1.纤溶酶原的激活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纤溶酶原无活性。只有在激活物的作用下,它才能转变成具有催化活性的纤溶酶。纤溶酶
11、原的激活物存在于血液、各种组织和组织液中,也可由微生物产生。主要有三类:(1)血管激活物血管激活物在小血管的内皮细胞中合成后,释放入血。如血管内出现血凝块,它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这种激活物,并被吸附于血纤凝块上面。肌肉运动,静脉阻塞,儿茶酚胺与组织胺等也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这种激活物增加。(2)组织激活物组织激活物存在于很多种组织细胞中,以子宫、甲状腺和淋巴结等组织中含量最高,肺和卵巢次之。正常时,组织激活物存在于细胞内,当组织受损时释放入血,促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如临床病人,如实施某些器官手术后,常易发生渗血现象。又如妇女的月经血也不凝固,都与这些组织内,含有丰富的组织激活物有关
12、。(3)尿激活物尿液中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称尿激酶。它是肾脏及泌尿道上皮细胞释放的。此外,在胆汁、唾液、乳汁、脑脊液、羊水、腹水、关节腔液中,均含有激活物原或激活物。这些激活物都具有防止纤维蛋白栓塞,保持管腔通畅的生理作用。某些细菌也含有激活纤溶酶原的物质。如链球菌中含有链激酶,葡萄球菌中含有葡激酶,故机体感染这些细菌后,均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2.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但其特异性较差。它可以水解肽链上各个赖氨酸-精氨酸相连接的部位,从而逐步将整个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分子,分割成很多可溶性的小肽(蛋白质碎片),这些小肽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此降解产物一般不再凝
13、固。血管内出现血栓时,纤溶作用主要局限于血栓发生处,而不扩展到周围血液。这可能是由于血浆中有大量抗纤溶物质(即抑制物)和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分子可吸附或结合大量纤溶酶激活物所致。原发性纤溶亢进:是由于纤溶酶原激活剂(t-PA、u-PA)增多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使它们的血浆水平和活性下降。临床表现常见于t-PA、u-PA增多的疾病。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纤维蛋白原在没有大量转化成纤维蛋白之前即被降解,D-二聚体为阴性或不升高。继发性纤溶亢进症,如血栓性疾病、DIC等,由于疾病前期凝血机制增强,纤维蛋白大量生成,继而引起纤溶亢进,因此D二聚体阳性或显著升高。血浆D-二聚体这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特异性产物,测定血浆D-二聚体可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已经生成,从而为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症提供重要依据。谢谢大家!2016年5月18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