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371.23KB ,
资源ID:1495078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9507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1、浙江种植桑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广东种植甘蔗十分普遍,“连冈接阜,一望丛若芦苇”;福建“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其意在说明当时部分地区A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粮食产量受到影响 D农业受到资本主义市场影响5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家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A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

2、人才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7“悟空:师父,我见一盲人打着灯笼走路,这有何用?师父:为师听你说的情况,估计有N种可能,如果他是怕他人看不清路,这是家;如果他是怕别人撞到他,这是墨家;如果他认为黑夜出门按规定就得打灯笼,这是家;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何必问,这是家。”这则有关诸子百家的幽默故事中,依次对应的是A儒道法 B道法儒 C儒法道 D法道儒8孔子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这表明A孔子反对人们逐利 B孔子认同有道前提下的获利C孔子反对商业的作用 D孔子是商人利益的代表9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

3、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D学习礼乐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10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一观点体现了A仁政思想 B民本思想 C性本善思想 D致良知思想11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 B意在提倡“尊公轻私”思想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12下列关于宋代理学家的表述,

4、不正确的是A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B丰富并更新了传统儒学思想C强调社会责任心,异于佛老境界 D排斥了孔孟正宗学说的影响13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下面不能说明材料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客观上有利于求科学之真B重义轻利阻碍商品经济的转型发展C理学取代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官方哲学左右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14儒学自汉代以来便被尊为庙堂之学,居于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道教和佛教予于补充。一般而言,欲建功

5、立业,发愤进取,应以为信条;若遭遇挫折,重视修身养性,当理解学说之可贵;而屡遭打击,万念俱灰,则用安慰创伤累累的心灵。A、儒学 道学 佛学 B、道学 佛学 儒学C、佛学 儒学 道学 D、儒学 佛学 道学15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16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

6、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17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材料反映出A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改造成为正统思想C佛教获得统治者大力支持 D佛教发展过程日益本土化18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他说,“人须在事情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

7、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表达的观点是A良知的实践以观念的推导为前提 B把道德观念和行为修养融为一体C内心自省是获得良知的重要途径 D通过动静结合以促进良知发展19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在当时是排在首位礼是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二、简答题20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儒、墨、道的创始人和法家集大成者。(2)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

8、一家学说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什么?(3)儒家学说什么时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提取材料中任一观点并就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三、材料分析题22阅读材料并井回答问题。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

9、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使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杨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三

10、伏尔泰“孔夫子不徽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沙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毛泽东“秦始皇比孔于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论语“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

11、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3)“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根据材料三,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要求:史论结合,逻辑顺畅。)23 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材料一 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各自区域文明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社会阶层有着直接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士”阶层。如论衡效力所言:“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春秋末年(公元前509年)

12、古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罗马进入贵族共和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逐步形成了贵族与平民两大社会阶层。“平民”一词源于pleo,plenus,原意为“众”,通常带有“低贱”之意。该词常用来形容“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事物。(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对各自地区在文明形成中各具特色的贡献。 材料二(2)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文明交流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3)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但又是大势所趋。结合“戊戌变法”、 “1861改革” 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

13、宪法”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俄国、德国在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是如何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先秦诸多关于人性的认识讨论中,老子有云:“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孔子的人性观可以非常精炼地表达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是后来的儒家如孟子、荀子等人根本没有阐述过孔子的人性观,而是各自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观念。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荀子说:“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摘编自黄布仁关于先秦“人性论”的讨论及思考材料二 李贽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然则为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谈”。并进一步论证说,这种“私心”连圣人都不可缺少,“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大圣人亦人耳,既不能高飞远举,弃人间世,则不能不衣不食,绝粒衣草而自逃荒野也。故圣人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