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43.50KB ,
资源ID:149256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9256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

1、本文在对博士论文的文本阅读基础上,挖掘出马克思在其中展露的人学思辨,进而展示出青年马克思的宏伟抱负。一、一、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存在本质差别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存在本质差别人学思想的自然基础的论证人学思想的自然基础的论证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确立了人在哲学中的中心地位,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批判束缚人性的宗教。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反对整个希腊民族把天体神化的观点,用普罗米修斯精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

2、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第 2 页 共 7 页 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由此可见,此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自我意识的人,人是自我意识的代表和化身,从而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因为自然安排得不好,所以神才存在。因为非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神才存在。因为思想不存在,所以神才存在。”从马克思驳斥关于神的存在的证明可以

3、看出,他反对旧的理性主义的神学,开始关注宗教观念和现实世界的联系,反对宗教对个人的压制,要求人的自由与解放。通过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探讨,马克思带着以自我意识为基点的主体性色彩展开了他的人学思辨。马克思分析并批判了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种种歪曲和贬低,纠正了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的传统偏见,阐明了他们在自然哲学方面的差别,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独特的积极的意义。二者自然哲学的本质差别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人的感性知觉的可靠性以及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对立上。德谟克利特站在怀疑论的立场上,把人的感性知觉当作人的主观假象,他“认为是真实的

4、那种知识是没有内容的;而那种能向他提供内容的认识又没有真实性。”相反,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论的态度,相信人的感性知觉,认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驳倒感性知觉”,“概念也不能驳倒感性知觉,因为概念依赖于感性知觉”。他们二者对人的感性知觉的不同观点,揭示了他们关于“人”的不同哲学观。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否定人的感性知觉的真实可靠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活现实中的完整的人的否定,是一种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真实的知识”的逻辑路径。而这种基于现实生活之外去追问的思路,必然会导致他将这种形而上学的存在当作一种必然性。所以,尽管德谟克利特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去探索这种必然性,必然性始终像神秘的“自在之物”一样

5、操纵着人生和历史。最终,德谟克利特只能以决定论看待历史,以悲观痛苦的心态对待人生。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对人生和历史的这种哲学观本质上是抹杀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点以“自我意识”为根本特征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p12 同上书 p101 同上书 p201202 同上书 p20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第 3 页 共 7 页 人的主体能动性。相反,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则充分信任人的感性知觉。由于人的感性知觉往往带有极强的个体色彩,所以伊壁鸠鲁对感性知觉可靠性的确认就是对个人主体地位的一定程度的肯定,由此也导致他对偶然性、任意性的强调。他说:“被某些人当作万物的主宰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

6、,宁肯说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则取决于我们的任意性。”而人的感性知觉是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伊壁鸠鲁对感性知觉可靠性的确认,也就是主张从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像德谟克利特那样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去发现哲学。这样,伊壁鸠鲁既从生活中获得了哲学,又从哲学中获得了生活的自由,从而人生在他看来是享受和幸福,历史是开拓和创造。总而言之,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感性知觉的可靠性上,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上,体现了二者在“人”的哲学观上的对立: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是决定论,它掩盖了完整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和自由本性;伊壁鸠鲁哲学则是对人的主体能动性、自由本性的呼吁和对神性的否定。伊壁鸠鲁原子

7、论的独特意义在于他用“原子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的论点纠正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打破了命运的束缚,从而从自然的角度来阐明人的自由意志、个性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指出,“原子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不是伊壁鸠鲁物理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偶然的规定,而是被赋予了普遍意义的原子运动规律,它贯穿于伊壁鸠鲁的整个哲学。马克思虽然承认伊壁鸠鲁的抽象个别性的自我意识取消了真正的科学,但对待德谟克利特的态度却不如伊壁鸠鲁,这就是因为德谟克利特缺乏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忽视了人的感性知觉的重要性,将一切只看作必然;而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相反,肯定人的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认为人的自由与解放就在于奋起反抗宗教势力,像普罗米修

8、斯一样。二、二、人的人的自由自由的实现的实现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发展自我意识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突出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历史重要性,并借此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哲学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人的生活之外的玄想;哲学的功能在于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并使人在自我意识中获得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哲学的特征在于从怀疑和批判中学会思考,树立自我意识。当然,马克思在高扬伊壁鸠鲁的同时也看到了伊壁鸠鲁哲学的局限性,他并不赞成伊壁鸠鲁把自由理解为脱离现实世界的自我意识的心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p2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第 4 页 共 7 页 宁静的看法。马克思认

9、为,不能抽象地理解自由,不能通过把人同周围环境分开并把二者绝对对立的办法来实现自由。只有当人不被看作是抽象的个别性,而是从人同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考察人的时候,自由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人和客观现实、哲学和世界的辩证关系,指出:“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此时的马克思受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并通过与现实的对照,不断批判各派思想得失,自觉探索、反思自我,创造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是庞大的黑格尔哲学体系解体的产物之一。这种哲学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出发,

10、以反宗教的面目跻身哲学舞台,提出人的自我意识哲学,即人不是绝对观念自我运动和实现的工具,相反,绝对观念可以而且只有在被人自觉意识到的时候,它的实现才能完成。这种哲学的人学意义在于,它突出了人在绝对观念的历史运动中的主体性作用,不再将人当作作为必然性的绝对观念实现自身发展的一种工具。它的现实意义在于批判了基督教德国对人性的禁锢,对人的自由的压制。这与马克思所赞扬的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在本质上的高扬人的自由和精神解放是一致的,因而得到马克思的认可,“自我意识”理论也成为马克思关注的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哲学依据。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的实现显然只是他关注人的初步理论尝试,这里的“人的自由”是本体论意

11、义上的自由,即存在的自由,是人摆脱客体从而使得自身存在起来。“抽象的个体性只有从那个与它相对立的定在中抽象出来,才能实现它的概念它的形式规定、纯粹的自为存在、不依赖于直接定在的独立性、一切相对性的扬弃。须知为了真正克服这种定在、抽象的个别性就应该把它观念化,而这只有普遍性才有可能做到。因此,正像原子由于脱离直线,偏离直线,从而从自己的相对存在中,即从直线中解放出来那样,整个伊壁鸠鲁哲学在抽象的个别性概念,即独立性和对同他物的一切关系的否定,应该在它的存在中予以表述的地方,到处都脱离了限制性的定在。”人的自由的实现如同抽象的点扬弃线的定在一样,人的存在要摆脱自然的定在,进而自己从自身中解放出来。

12、“而事实上,直接存在的个别性,只有当它同他物发生关系,而这个他物就是它本身时,才按照它的概念得到实现,即使这个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p75 同上书 p3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第 5 页 共 7 页 物是以直接存在的形式同它相对立的。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他与之发生关系的他物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相反,这个他物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但是,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现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的定在,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抽象个别性的实现过程,是自我意识在内在矛盾推动下外化的过程,原子的偏斜体现了人的自由的实现

13、。最后,人的自由的实现,是在哲学与世界的双向运动中进行的。马克思认为:“这些个别的自我意识始终具有一个双刃的要求:其中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面针对着哲学本身。因为在事物中表现为一个本身被颠倒了的关系的东西,在这些自我意识中表现为二重的、自相矛盾的要求和行为。这些自我意识把世界从非哲学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就是把它们自己从作为一定的体系束缚他们的哲学中解放出来。”这个解放过程伴随着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的双向运动。马克思分析道:“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点,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缺陷之中,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缺陷之中时,它才消除掉这些缺陷。”实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