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不为惠于法之内。”(取材于管子明法解)(二)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
2、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B.案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C.中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D.法者,非天堕 堕:堕落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C.行私惠
3、而赦有罪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D.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B.不为惠于法之内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C.县法者,法不法也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3分)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12.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何作用。(4分)13.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
4、“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管子小问)8.(3分)【答案】D 9.(3分)【答案】B 10.(3分)【答案】A11.(6分)【答案示例及评分要求】如果放弃公法而实行私惠,那就等于使奸邪获利而助长暴乱了。君主立法,首先自己要作执法守法的榜样,这样法令就能施行于天下。12.(4分)可以使人主地位尊显;防止奸邪之臣行私结党、蒙蔽君主。(2分)可以约束民众不放纵;制约官员不妄为;限制君主不独断专横,从而实现无为而治。(或是可以制约人们使之
5、匡正自己的行为,道胜理达,从而实现无为而治)(2分)13.(4分)【答案要点及评分要求】管子明法解一文中,管子强调法令赏罚的重要性(1分);小问一文中,管子认为治理百姓,须厚施德惠,不能以刑法恐吓。(1分)从两段文字看,管子在强调法治重要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德治的作用。德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其规范要有标准性,而标准性莫过于法,法的公正是施行德政的必要保障。(2分)(能点出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文章有不同作用亦可)【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若想管理好你的臣民,你一定要了解人民的疾苦,并且本着仁德之心为他们的痛苦感到忧虑,千万不能以刑法恐吓,以暴力来统治。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
6、了。”2.东城区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19分)(1)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
7、不在此。(取材于史记)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识此心。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
8、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取材于贞观政要)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导之以政导:引导B.上下相遁遁:欺瞒C.溺其职矣溺:沉迷D.饬兵备寇虽是要事饬:整顿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民免而无耻斫雕而为朴B.法令者治之具言道德者C.破觚而为圜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而群下怨叛也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B.法令滋章,盗
9、贼多有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信哉是言也!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12.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5分)(二)阅读下面的论语四则,完成第13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13.以上四则内容都谈到了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请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君子形象为例,谈谈对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的理解。8.(3
10、分)C 9.(3分)D10.(3分)D11.(4分)这话对啊!(2分)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12.(5分)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1分)老子认为,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三人皆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13.(6分)答案示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一位重然诺、讲忠义的君子。他面对曹操给予的各种优厚待遇毫不动心,不惧艰险,执意回到了结义兄长刘备的身边。反观张鲁的谋士杨松
11、,面对曹操的征讨,心中“利”字当先,贪财卖主,实为小人。(语句理解准确,2分;结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说合理,4分)文言文参考译文:(1)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百姓,用刑法整治百姓,百姓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就)既懂得有羞耻之心并且恪守正道。”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失去道德,因此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愈多。”太史公说:这话对啊!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曾经很严密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就)开始发生,最为严
12、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欺瞒,到(了国家)无法振兴(的地步)。在这时,官吏治事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怎么能胜任他们的职责并且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就失职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像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出现。”这不是假话。汉朝初年,把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把繁杂的法律条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治事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安居乐业。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在严酷的刑法。(2)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认为(在国家)乱离之后,社会风气很难(在短时
13、间内)变好。近来看到官员百姓逐渐懂得了廉耻,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因此治国之道,必须用仁义抚慰百姓,把威严和诚信展示给百姓看,顺应民心,废除那些严刑酷法,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你们应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如今(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唐太宗说:“整顿军队防御敌寇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只希望你们留心治国的策略,一定要竭尽忠贞,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我的铠甲兵器。隋炀帝哪里因为铠甲兵器不足而到灭亡(的地步),正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群臣百姓怨恨背叛(他)啊。(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就自然归顺君王。人们都知道害怕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就不会产生灾害。仁义之道,应当在心中牢记,让它长久不断,如有片刻懈怠,距离仁义之道就已经远了。”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个道理,天下百姓很幸运啊!3.海淀区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