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倾听和触摸沙漠,我把我全部的感官都打开到了 ,因此我听到了不可能再听到的天籁,看见了不可能再见到的纯净的颜色。A提议 情节 极限 B提倡 情结 极致C提议 情节 极致 D提倡 情结 极限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据悉,“泉城美食节”将于本月底举行,消息一经披露,“美食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赶到济南,意欲大快朵颐。B“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C哈尔滨大桥垮塌、山东威海居民楼爆炸、济青高速淄博段特大车祸一个个悲剧如影随形。人们不禁要问:安全监督部门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D改革开放之初,大家
2、都一穷二白,连一辆自行车都是奢侈品,但现在不同了,家用轿车满街跑,由此我们感受到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面对央视记者“你幸福吗?”的随机采访,有人直言不讳“我幸福!”,有人则调侃道“我姓曾!”,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与追捧。B深圳南山区前海学校在每班特设两个心理情报员,搜集同学的心理,定期向老师汇报,以便老师及时掌控学生心理动态。C在文学发展的路途上,人们会越来越感觉到,不同文体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融汇与交织的趋势越来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D统计中心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储蓄在2012年前三季度中,用于住房与教育的比例高达65.7,远高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二、(9
3、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
4、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
5、。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6、。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6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7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
8、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9、。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爱齐而憎秦。“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伐桀宋利。“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
10、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
11、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注释:致帝:送来帝号。伏式结轶( ):形容乘车往来不断。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患之所从来微 微:没有B且让争帝名,无伤也 伤:妨碍C倍
12、约宾秦,无争重 倍:通“背”,违背D齐南割楚之淮北 割:攻占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人齐,见于章华东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王之问臣也卒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C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D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1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 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 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 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
13、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3分)译文: (2)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4分)(3)吾患齐之难知。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豁然阁程俱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注:孤迥,借代月亮。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