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番恣纵,一番勒控,一番停蓄,一个字即是一个有机体,浑浩流转,生意纷披。 九十年代初,这种风格跟星星美展一样,迭遭非议。卫道者以传统书法自居,提出流行书风不能成立的依据,撮其大要,是说它对传统的背离脱落。以为跟古人的初衷古人的经验大不一样,甚至全然对立。 其实这是一种绝对的误解。 清代文学家汪容甫以为:“读书十年,可以不通。”不通二字,俗人多不能解,实则非读书积年有得,又肯虚心者,不能出此言。晚清的文论名师林纾,更肯定地说:“文章只要有妙趣,不必责其何出。”其人都是深得艺术辩证法神髓的高手。这种“不通”的境界,在书法而言,就是涩味。由那出神入化的涩,带出机趣的讲究,带出美术性造型的意味。 这其
2、中,有思想,有内涵,最为突出者,乃是它的美术性。因为美术性,造成线条的永不寂寞,似闻变征之声,士为之泣;又闻羽声,人为之怒。它有调动人心的力量,令其自然生感。 晚清时节,书法之道已烂熟,欣赏趣味超前宽泛,刘熙载艺概即问世于斯时。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他说: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他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工者,工之极也,他又说。他的通达奇警博大的辩证法,也全然可以用来解释近时代的流行书风。 流行书风的创造性是和它的美术性一而二二而一的。如老杜诗歌中的随心所欲的倒装句式,神龙变化的语序,流行书风是将碑学帖学融会贯通而加以重构。它对传统的理解与所谓功底派不同,功底的末流
3、往往流于复制描摹,多失神采。也有接近古人的,但观者反不谓奇。为什么呢?力不足而强为之,气力也就在那过程中衰竭穷尽了。 也有对传统自得其神,加以综合,辩证地杂糅了多味元素,走得很远,却并没邯郸学步,也没有“望故乡邈邈,归思难收”,而是随时可以来去自如,毫无局促之态。这就是流行书风。在它那里,传统相应变为一种隐藏得很深的“伏脉”。而且书家也更重视另一种传统:如秦汉木简晋人尺牍砖瓦文字墓志碑刻跟民国初年的文学情形相似,六朝小赋佛经文字晚明小品敦煌变文小说传奇等等,大规模重新发掘,被重新赋予美学地位,艺术生命的价值,随之更为厚重,经久不灭。1以下对“流行书风”特点的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突破了
4、传统书法在字距行距上的旧有模式,而每一字的书法结构则按文字本身特点或揖或让,或放或收,似在不经意间涉笔成趣。B它只讲究每一个字的内部笔划的倾斜,使该字在整体上呈现散逸疏放悠远的气氛。C它的间架结构安排,似乎随意而为之,显得线条生涩,如乱石铺就的街道。但从大体上看,却朴拙中含有明快,优游处显出顿挫,浑然成一体。D即使是一个字,它都追求“浑浩流转,生意纷披”的境界,或恣纵,或勒控,或停蓄,形成一个有机体。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卫道者对流行书风进行了种种的责备,他们否定流行书风的主要依据是认为流行书风背离了中国书法的传统,甚至与古人的初衷和经验背道而驰。B作者引用清代文学家汪容甫
5、“读书十年,可以不通”一语,旨在说明流行书法讲究出神入化的涩,讲究机趣,讲究造型,并不追求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沟通。C现代书法流派中的所谓功底派他们的作品也有接近古人的,但因为他们的作品一味强调摹仿而失去了书法应有的气力和神韵,所以不为观者称赞。D流行书风也珍视传统,但它不是邯郸学步式的摹仿,而是在学习传统书法“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书法艺术的价值经久不灭。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星星美展和流行书风一样也是出现于九十年代初的艺术流派,它也因突破传统的束缚讲究创新而受到卫道者的非议。B作者在论证书法创新的必要性时引用了晚清的文论名师林纾的话,是因为他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6、。C刘熙载艺概问世于晚清书法之道已烂熟,欣赏趣味超前宽泛的时节,是一部专论书法的优秀论著。D书家要重视如六朝小赋、佛经文学、晚明小品、敦煌变文、小说传奇等传统文学,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学中有许多好的书法艺术作品,通过学习可以使流行书风更具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登西台恸哭记(宋)谢翱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
7、,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具祭器。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
8、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值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观。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选自晞发集【注】南宋
9、末散文家诗人。1276年文天祥起兵,他率兵投效,署谘议参军。后被俘遇难,却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本文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开府南服: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榜:船桨 渰浥浡郁:云气蒸腾的样子。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著季汉月表。“季汉”实指“季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悲歌慷慨 慷慨:情绪激昂 B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 适:恰好 C与榜人具祭器 具:准备,置办 D气薄林木 薄:稀薄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作者对文天祥缅怀之情的一组是(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
10、公 悲歌慷慨 憩祠旁僧舍 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竹石俱碎 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对文天祥的悼念和对元专制统治的怵惕,决定了本文隐讳曲折的艺术表现形式。B为这次西台恸哭,谢翱与友人作了精心的筹划和安排,文中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深刻细致,表现出对文天祥情感的深沉炽烈。C本文通篇不言祭者为谁,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亦不明示,仅以“甲乙丙”称代。这样写的根本原因是内心过于沉痛,不忍直接提及。D“薄暮,雪作风凛”和“明日,益风雪”的两次风雪描述,渲染了
11、氛围,景中传情,表现了作者凄冷的心境。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榜人始惊余哭,云:”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6分) (2)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观。(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忆秦娥 咏桐 李清照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8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5分)9结合诗句谈谈作品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2、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阿房宫赋 唐 杜牧) (2)民生各有所乐兮, 。 ,岂余心之可惩?(离骚 战国屈原) (3) ,影布石上。 ,俶尔远逝。(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来源:学科网ZXXK (5) ,千嶂里,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随风吹笛林清玄微微的雨。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仔细听,那像是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声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竹林里是不是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