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51.41KB ,
资源ID:14772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772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1.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1.docx

1、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1群落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成了森林。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 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C. 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D.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C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

2、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正确。2对土地或其他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种群和群落产生一定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人类活动只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B. 对于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 煤矿塌陷区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 一块玉米田中的玉米高矮不齐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展,A项错误;对于趋光性的昆虫,可以利用其趋光性,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项正确;煤矿塌陷区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项错误;一块玉米田中的玉米构成的是种群,种

3、群中不同个体的高矮不齐,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3下表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两种群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最准确的是A. 甲种群因缺乏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而灭绝B. 乙种群发生了初生演替C. 乙种群在第八年达到K值D. 甲、乙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甲种群数量最终减少为0,原因可能是缺乏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而灭绝,故A正确;乙种群的种群数量为0,但不是没有其他物种,不能说明群落发生初生演替,故B错误;乙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因此

4、并不能说明在第八年达到K值,故C错误;根据表格分析,甲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数量增加,说明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 “蝉吸吮树的汁液,羊咀嚼树的枝叶”这句话体现的种间关系有( )A只有捕食关系 B寄生、捕食和竞争关系C只有寄生关系 D捕食、竞争和共生关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蝗虫与羊、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鸬鹚与鱼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

5、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与细菌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大豆与根瘤菌解:“蝉吸吮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羊咀嚼树的枝叶”,属于捕食关系;两者都以树木为营养来源,属于竞争关系故选:B考点:种间关系5如图所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生物圈中,分层现象仅发生在植物群落中B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存在分层现象,所以要合理密植D农业生产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品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

6、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解:A、生物圈中,分层现象不仅发生在植物群落中,也发生在动物中,A错误;B、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也是不均匀的,B错误;C、一片田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没有垂直分层现象,C错误;D、根据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在农业上可以搭配种植品种,提高产量,D正确故选:D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最终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B两种生物竞争必然导致一个种群灭绝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必然达到最大值D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则两

7、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答案】D【解析】捕食关系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A错误;如果两物种竞争能力差不多,则两者数量会对称增减,总体数量处于动态波动,B错误;种群密度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C错误;如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的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种内斗争,D正确。7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可能发生A优势种群在不同时期发生更替B物种数目上升后逐步趋于稳定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自然良好的情况下,群落演替最终会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过程中优势种群在不同时期发生更替(例如处于优势地位的草本植物会被灌木

8、代替,后灌木由会被高大的乔木代替),物种数目逐渐增多直至相对稳定,营养结构复杂化,抵抗力稳定性增强;答案选D。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应用。8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A. 种子植物 B. 苔藓 C. 杂草 D. 地衣【答案】D【解析】在落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其次是苔藓植物,其可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为种子植物的生存创造条件,A不符合题意;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B不符合题意;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

9、来越好,杂草开始大量繁殖,C不符合题意;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分解者作用下形成矿质元素,为苔藓的生长创造条件,D符合题意。故选:D。9研究发现,浮萍不但能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净化水质,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液类叶绿素昀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被遮光状态,从而减少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不正确的是A. 浮萍能分解有机污染,所以浮萍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B. 浮萍可以通过影响藻类的生理功能来抑制其生长C. 浮萍与藻类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非互利共生关系D.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答案】D【解析】浮萍

10、能分解有机污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浮萍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A项正确;浮萍分泌的有关物质能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说明浮萍可以通过影响藻类的生理功能来抑制其生长,B项正确;浮萍与藻类之间争夺阳光等环境资源,属于竞争关系而非互利共生关系,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D项 错误。10某村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比树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强B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二者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随着群落的演替,草坪一定会形成树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草坪营养更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弱,A错误;草坪中的动

11、物也有分层,B错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随着群落的演替草坪不一定形成树林,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11羊草是草原上最常见的牧草之一。为了调查草原上某区域内羊草的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A. 样方法 B. 标志重捕法 C. 目测估算法 D. 记名计算法【答案】A【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B错误。目测估算法和记名计算法是统计丰富度的方法,C、D错误。12如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12、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 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C. “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 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答案】B【解析】引入七星瓢虫后,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会使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A正确;蚜虫活动能力较弱,采用样方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b点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七星瓢虫与蚜虫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正确。1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崭新的高度,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养鱼塘中鱼的数量持续在K值可获

13、得持续的高效益B. 防治害虫可以利用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进行C. 外来物种入侵某个生态系统,往往能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其稳定性D. 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和各选项描述的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害动物的控制技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等相关知识。【详解】养鱼塘中鱼的数量,应在大于K/2时开始捕捞,使捕捞后的剩余量持续在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可获得持续的高效益,A错误;防治害虫,可以利用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可将害虫的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

14、某个生态系统,往往会使该生态系统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降低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从而降低其稳定性,C错误;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D选项的判断,究其原因是混淆了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区别。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即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不会因废弃物的资源化而改变。能量利用效率通常是流入人类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15、,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可提高能量利用效率。14下图为某群落中棉蚜及其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7月5日后瓢虫数量下降表明该群落中动物的丰富度降低B、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群群密度C、棉蚜与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反映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D、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人工防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7月5日后瓢虫数量下降,但是物种的数目没有变化,表明该群落中动物的丰富度未变;A错误。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虫卵等;B正确。据曲线知,棉蚜与瓢虫种群数量相互影响,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据曲线知,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及时人工防治能减少蚜虫对棉花的危害;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群落丰富度、种间关系、调查种群密度方法和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5在一个阴湿低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低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