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2.60KB ,
资源ID:147695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7695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试题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试题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古代的经济政策1716、18、19、20综合21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C分析表格可知,商朝与夏朝相比、西周与商朝相比,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种类增多,功能也越来越细化,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耒”“析”等农具表明当时仍使用木制农具,B项错误;表格中

2、不涉及农业管理信息,D项错误。2.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B材料反映的是筒车,而农业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灌溉工具不能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故C项错误;筒车只是灌溉工具,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故D项错误。3.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 355 46232.

3、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 750 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 095 7963.56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耕地面积逐步减少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自公元1734年至公元1766年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不是耕地面积,故B项错误;材料中人均土地减少主要是因为人口增长,不是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材料中表现的是人地矛盾,不涉及抑商,故D项错误。4.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

4、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A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农业的发展,C项因果倒置;土地兼并是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农业发展,小农经济形成无法阻止土地兼并,D项排除。5.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

5、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C材料反映出两晋南朝时期农作物的种植,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税和社会状况,故A项错误;由农业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由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项正确;由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不能推断当时的经济重心与租佃关系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6.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时期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A.脆弱

6、性 B.停滞性 C.封闭性 D.先进性B材料未涉及农业发展的脆弱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从战国到1949年粮食产量增长缓慢,可知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具有停滞性,故B项正确;封闭性指的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小农经济的先进性,故D项错误。7.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B东西织室是西汉时在都城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故

7、选B项。8.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根据题干提及均田制下“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可知此规定促进家庭纺织业发展,有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商品经济注重商品的流通,材料中绢、帛、布等均不进入市场,A项排除。题干强调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与民营、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C、D两项。

8、9.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生产的特点是()A.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B.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C.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D.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D根据材料中“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等信息可以看出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反映出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D项正确。10.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

9、主要目的是()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各诸侯国君重视商业的发展,其原因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11.某同学搜集到唐朝晚期的二则史料,一则是关于唐文宗禁止京城夜市的诏令,另一则史料中有“锦江(成都)夜市连三鼓(三更)”的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市的管理落后于新形势 B.南方夜市比北方发达C.市已经突破时空的限制 D.夜市已经与早市相连A根据题干中唐朝晚期一方面明文禁止京城夜市,而另一方面成都夜市繁荣,说明市的管理落后于新形势,故A项正

10、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南北方的夜市的比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市冲破时空的限制是在宋代,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出现早市,故D项错误。12.明洪武八年,广东南雄商人载货入京货卖,“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致使货物很长时间不能卖出。“商人讼于官”,朱元璋“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这表明当时()A.长途贩运受到严格的管制B.官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C.朝廷约束勒索商人的行为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长途贩运受到严格的管制,与材料“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关吏留而税之”说明官府依旧对商业进行有效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命杖其吏

11、,追其俸以偿商人”可知,官吏对商人的盘剥受到皇帝的惩罚,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关吏留而税之”,结合所学,可知商人的地位依旧较低,故D项错误。13.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B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广告是否从北宋时期开始,故A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的商业活动,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C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灯

12、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14.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B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州村落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向 鼎盛。15.有学者对明清商帮作了如下评价:(他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他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

13、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D明清时期的商帮,以商业致富。资本主要产生于流通领域,是一种商业资本,受封建制度的束缚,这种商业资本没有转入生产领域,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缺少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近代随着西方工业资本的入侵,晋商和徽商都走向了衰落。16.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B.土地占有关系日

14、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B“逃田”是指田主逃跑而收不到赋税的土地,“诡寄”是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赋税的一种方法;“飞洒”特指明清地主勾结官府,将田地赋税化整为零,分洒到其他农户的田地上,以逃避赋税的一种手段;“移丘”“换段”指改动地段的区划来谋取私利。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17.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C.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C“无尖不成商”是对商人做生意的诚信的正面论述,而“无奸不成商”是对商人贬低,该变化反映了商人地位低下,故C项正确。18.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一现象说明()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B.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D.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B根据题意,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