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9.99KB ,
资源ID:146866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6866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专家共识及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专家共识及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文档格式.docx

1、(2)胸大肌、胸小肌。(3)腋淋巴结及锁骨下淋巴结。在随后的近一个世纪,该术式作为乳腺癌标准根治手术得到普及。但是,手术后导致严重的胸壁畸形以及患侧上肢的淋巴水肿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进入 20世纪以来,R0切除与提高生活质量并重的理念日益受到临床关注,更加合理地设计手术范围并减小损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应运而生。1948年,Patey等2介绍了 Patey术式,要求应切除全部乳腺,并通过保留胸大肌以改善胸壁畸形。同时,切除胸小肌可以完成胸肌间淋巴结清扫且方便显露锁骨下区域淋巴结。但是,切除胸小肌可能导致支配胸大肌的运动神经损伤并造成术后胸大肌萎缩是该术式的不足。1963年,Auchinclos

2、s3提出切除全部乳腺,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并联合腋淋巴结清扫3。该术式采用游离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间隙的方法完成胸肌间淋巴结清扫,有效地避免了运动神经损伤和胸大肌萎缩,更好地保证了胸壁外形。但是,对于肥胖病人锁骨下区域显露不充分是其不足。两种术式均要求完成患病器官解剖学的完整切除。手术切除范围包括乳头乳晕复合体在内的全部乳腺,并根据病期不同实施不同水平的淋巴结分期4-6。临床实践证实,Patey术式更易导致胸大肌萎缩而影响生活质量7。而 Auchincloss术式受到更多认同。1Auchincloss 术式适应证术式适应证 (1)不适宜保留乳房的早期乳腺癌。(2)证实腋淋巴结转移。(3)临床评价

3、可以行 R0切除。2Auchincloss 术式禁忌证术式禁忌证 (1)不能耐受手术。(2)不能行 R0切除。3 腋窝解剖腋窝解剖 3.1 血管与神经 腋动脉源自锁骨下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 3段,第 1段从第 1肋外缘处至胸小肌上缘,第 2段被胸小肌覆盖,第 3段从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下缘。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腋动脉在第 1段或第 2段发出胸肩峰动脉,并分为胸肌支和肩峰支等分支,前者沿胸大、小肌之间下行,分布于胸大、小肌及乳腺,胸外侧神经与之伴行8-10。腋动脉发出胸肩峰动脉后,依次发出胸外侧动脉及肩胛下动脉。并有 23支无名动脉向乳腺提供血供。无名血管及胸外侧动脉为乳腺和胸壁提供血供

4、,术中可结扎切断以便于淋巴结清扫。肩胛下动脉自腋动脉第 3段发出后即发出回旋走行的旋肩胛动脉,主干向背阔肌延续称为胸背动脉,胸背神经与之伴行。肩胛下动脉还发出小分支为上臂提供血供,应避免损伤。胸长神经贴近胸壁走行支配前锯肌运动,应加以保护。肋间臂神经为感觉神经,于胸壁前、外侧移行处附近由胸小肌下缘后内侧第 2肋间隙穿出,横过腋窝,穿行于腋静脉下方的脂肪组织内,与臂内侧皮神经分支结合后穿出深筋膜,分布于上臂后内侧面的皮肤,该神经在腋窝区域常有淋巴结与之伴行,在清除淋巴结过程易造成神经损伤,并引起术后腋窝、上臂内侧及胸壁出现感觉异常,应注意仔细解剖加以保护。3.2 腋淋巴结 传统解剖学将收纳相应区

5、域淋巴回流的腋淋巴结分为外侧群、肩胛下群、胸肌群、中央群和尖群。其中,沿肩胛下血管排列的淋巴结为肩胛下群。沿胸肩峰动脉胸肌支血管分布的淋巴结为胸肌间淋巴结(Rotter淋巴结)。1955年,Berg11依据胸小肌上缘和下缘将腋淋巴结分为 3个水平(Level),其中,胸小肌下缘以外为第水平,胸小肌下缘和上缘之间为第水平,胸小肌上缘以内为第水平(锁骨下区域)。1986年开始,日本乳癌研究会乳癌诊治规范(第 8版)在坚持Berg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解剖学图示准确标记了腋动脉及各属支与胸小肌“投影”位置以及不同水平淋巴结的关系12。其中,胸肩峰动脉起始部相当于胸小肌上缘“投影”位置,二者内侧区域均为第

6、水平(锁骨下区域)。胸外侧动脉起始部对应胸小肌下缘投影位置,其外侧区域同属第水平淋巴结,而胸肩峰动脉与胸外侧动脉起始部之间的区域等同于胸小肌上缘与下缘之间范围,同属第水平淋巴结(图 1)。为临床医生准确依据动脉标识,完成肿瘤学淋巴结清扫手术提供了更加严谨的依据。3种腋淋巴结区域划分在乳腺癌临床实践中并不矛盾。以脉管系统解剖为依据通过分析收纳淋巴液来源,是解剖学理论对腋淋巴结群的宏观定义。但是,对于乳腺癌外科实施淋巴结清扫手术的实用性不足。Berg标准对不同“水平”的描述符合传统解剖学腋动脉的定义范围。以胸小肌的“投影”为标志,界定不同“水平”淋巴结区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直观的认识。但是,与动脉为

7、依据实施淋巴结清扫的肿瘤外科理念不相符 合。而日本乳癌研究会通过进一步详细描述腋动脉及属支的位置以及与胸小肌的关系,使 Berg标准中不同“水平”淋巴结的范围既可以沿用传统的胸小肌“投影”位置定义,也具备了以动脉为标志,划分肿瘤区域淋巴结的肿瘤外科学理论依据。4 腋淋巴结分期腋淋巴结分期 具 Auchincloss手术适应证病人推荐行第水平淋巴结清扫,至少应切除10枚淋巴结才能完成准确的病理学 N 分期。在第、水平淋巴结出现明显的肉眼转移时进行第水平腋淋巴结清扫13。5 并发症及防治并发症及防治 5.1 出血 5.1.1 术中出血 常见原因为病人凝血功能异常、术中血管损伤等。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

8、证,术前有凝血障碍的病人应积极纠正。术中充分显露解剖结构,保护重要血管,仔细止血。5.1.2 术后出血 常见原因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外,多与术中处理相关,包括术中止血不彻底、结扎线或凝血痂脱落。因此,手术中应止血彻底,尤其应重视经胸大肌的细小穿支血管止血。发生术后出血的病人,一般可选择局部压迫。不能缓解的病人应及时清创止血。5.2 切口感染 手术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高龄、糖尿病、营养状况不良以及新辅助化疗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长期留置引流管也是导致感染的原因之一。一旦发生感染,应按照外科感染的基本原则处理。对于新辅助化疗后等具有发生感染高危因素的病人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5.3 皮瓣坏死 皮

9、瓣血运障碍是皮瓣坏死的根本原因。皮瓣游离过程损伤真皮下血管网、切口设计不合理导致皮瓣缝合张力大、术后包扎局部压力过大都是导致皮瓣血运障碍的常见原因。同时,皮下积液以及合并感染会加重皮瓣坏死过程。合理设计皮肤切口,降低皮瓣缝合张力;直视下锐性分离皮瓣并注意保护真皮下血管网;仔细止血,淋巴清扫时注意结扎淋巴管,以减少血肿和淋巴漏;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且保证通畅;术后适度加压包扎促进皮瓣与胸壁贴合等方法都是减少皮瓣坏死的重要防治措施。已经发生皮瓣坏死者可根据坏死的范围酌情选择重新游离皮瓣减张缝合或植皮。5.4 皮下积液 肥胖、高龄、低蛋白血症、新辅助治疗后、大范围淋巴结清扫、使用大功率电刀游离皮瓣引起

10、脂肪液化、止血不彻底造成血肿以及引流管不通畅是发生皮下积液的常见原因。其中,彻底止血和保持良好的负压引流是减少皮下积液的关键。5.5 皮肤感觉异常 手术后上臂内侧和腋窝皮肤感觉异常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手术造成的肋间臂神经损伤。在清扫淋巴结过程中应精细操作,主动显露神经并加以保护。5.6 上肢水肿 上肢水肿可发生于手术后即刻,也可在术后数月或数年之后发生。术后即刻上肢水肿与术后过度包扎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有关。晚期上肢淋巴水肿的主要原因是上肢淋巴回流障碍。其中腋淋巴结清扫、放疗是主要诱因。预防措施包括规范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避免不必要的腋淋巴结清扫手术;提高精确定位的放疗技术;科学指导上

11、肢功能锻炼、减少患侧上肢过度负重和患侧上肢静脉穿刺等诱发因素。严重的上肢淋巴水肿须通过综合治疗处理。第二部分 手术操作指南 1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 同一般手术,确定无手术禁忌证。签署知情同意书。2 体位选择体位选择 病人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 90。3 麻醉麻醉 推荐行全身麻醉。4 操作过程操作过程 4.1 切口 横行切口有利于隐蔽手术瘢痕。切口应包括乳头乳晕复合体及肿瘤表面皮肤,并切除穿刺针道。切缘距肿瘤边缘应2 cm以保证皮肤切缘安全。切口设计推荐采用“平行四边形法”或“S”型(图 2),以降低皮肤张力利于缝合,皮肤切口内侧一般不宜超过胸骨中线。外侧切口应尽量避免进入腋窝,以减少瘢痕挛缩影响上

12、肢活动。4.2 皮瓣游离 皮瓣游离范围以完全切除乳腺腺体为原则。一般上界在锁骨下方12 cm,下界至肋弓水平,内侧界在胸骨中线,外侧界至背阔肌前缘。皮瓣游离应在乳房组织浅筋膜浅层进行,在分离过程中保留真皮下血管网是皮瓣存活的基本标准。选择高频电刀分离皮瓣具有减少出血,术野清晰的优点。在顺利完成皮瓣分离的前提下,推荐选择较低的输出功率以避免热损伤。4.3 腺体切除 皮瓣游离完成后,将全部腺体、胸大肌筋膜及部分腹直肌前鞘一同切除。术中应避免损伤胸大肌纤维。近胸骨旁的第 2、3肋间有胸廓内动脉穿支动脉,应注意结扎或电凝止血,从胸大肌穿出的多支细小穿支血管是造成术后出血的原因之一,应充分止血。4.4

13、腋淋巴结分期 将乳腺向外翻起并拉紧,同时,向内牵拉胸大肌形成对应张力,沿胸大肌外缘与乳腺组织分界处切开,在胸大肌上中 1/3附近可见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从胸小肌后方绕胸小肌外缘进入胸大肌,该血管周围的脂肪淋巴组织即为胸肌间淋巴结(Rotter淋巴结),锐性分离胸大、小肌间的间隙以完成该区域淋巴结清扫。同时应注意保护支配胸大肌的神经,避免损伤。在胸大肌与背阔肌间切开深筋膜可良好显露腋静脉。向内侧牵开胸大肌和胸小肌,锐性分离腋静脉表面的脂肪结缔组织可清晰显露胸肩峰动脉起始部,并完成第水平淋巴结清扫。第水平的内侧界线为胸小肌上缘(即胸肩峰动脉起始部),上界为腋静脉,肩胛下动脉起始部为第水平的外侧界线标记

14、。胸外侧动脉起始部相当于胸小肌下缘,该动脉与肩胛下动脉构成第水平的内侧和外侧界线,并与胸肩峰动脉构成第水平的外侧和内侧界线。根部结扎切断胸外侧动脉是第水平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步骤。肩胛下动脉主干周围的肩胛下组淋巴结属于第水平切除范围。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完整清扫上述区域的淋巴脂肪组织,最终连同乳腺腺体一同切除。在清扫腋淋巴结期间应注意保护与胸背动脉伴行的胸背神经以及贴近胸壁走行的胸长神经,这两支神经均支配相应肌肉的运动,前者损伤会导致背阔肌萎缩,后者损伤会导致前锯肌萎缩而影响生活质量。肋间臂神经属于感觉神经,分布在上臂内侧和后部的皮肤,该神经穿过肋间肌和前锯肌向外侧行走在腋静脉下方,损伤后会出现相应区域的感觉异常,也应注意保护。4.5 止血和引流 切除乳腺组织并完成腋窝淋巴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