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之前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解读、研究,主要是从“我”内心的苦闷、压抑;女性生存境况;现代社会的不公正、现代人思维的异化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笔者通过文本细读,通过女性特有的心理体验,感知了文中“我”主要想表达的并非是自身的苦痛,也没有对这个所谓不公正的世界、异化了的人类报以横眉怒目;对于“我”内心所受的痛苦,“我”没有剑拔弩张的怨恨,也没有针锋相对的仇视,而是冷静的剖析、理智的思考,换位思考,善于从他人角度来思考问题,显示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宽容与悲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理解的还是误会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正如张爱玲所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一、矛盾的聚集,平静笔调下的喧闹世界 像我
2、这样的一个女子从“我”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出发,围绕着“我”显示了一系列的矛盾。平静的语调下是矛盾聚集、喧嚣吵嚷的世界。首先是“我”爱情上的矛盾。“我”深爱着夏,但又在快乐的外表下隐藏着忧伤的内心,害怕与夏的爱情不能久远,担心夏因了解“我”的职业后因害怕离我而去。其次是“我”内心观念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矛盾。“我”要做个坦诚的人,“我”认为“对一个我们至亲的人隐瞒过往的事,是不忠诚的”,而且鄙视那些“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愧失了的贞洁和虚长了的年岁”的人。但是自己面对误会,却没有即时地做出解释,也可以说是间接的隐瞒了自己,或者说是有意的制造了言语上的误解。另外,“我”不赞成向命运低头,对于“我”兄弟女朋友
3、的行为,我是不理解的,对她长长的一生就对命运低头感到不解。“我”认为殉情自杀,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是一种极端懦弱的行为”,“是我不屑一顾的”,认为认命是愚蠢的行为。然而,自己却无意识地向命运低头了,甚至向不祥的“预兆”屈服了。“我陷入了目前不可自拔的处境,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作了残酷的摆布”。“我”极度不快乐,因为“已知命运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更多的,“我”是对一些所谓的不祥的“预兆”屈服了。当夏说“但你的脸却是那么朴素”时,“我从种种的预兆中已经知道结局的场面。”而当夏手抱一束巨大的花朵来见“我”时,一开始“我”的反应是今天有人生日吗?可是随后又被那不祥的预兆感所笼罩,感觉是要“诀别”了。内
4、心深处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却不自觉地亲近宿命了。再次是“我”在事业抉择上的矛盾。“我”曾经想过转换一种职业,“追寻一些甜蜜温暖的工作”,但“在这个世界上,总得有人做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是寂寞而孤独的,既没有对手,也没有观众,更没有掌声”。除了“我”的矛盾,还有世人关于生死的矛盾。世人对于死都有一种天然的畏惧,对于生则有一种天然的向往。在我们生命伊始,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面对的人,我们称她们为白衣天使,但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为我们做最后修饰的人面前,我们却视她们为白衣幽灵。本来充满力量的年轻人,会“在一群不会说话,没有能力呼吸的死者面前”,“勇气与胆量完全消失”,会“失声大叫,掉头拔脚而逃”
5、,会“失魂落魄的奔跑”。二、矛盾的化解,喧闹复归于平静 “我”冷静的笔调下,展示的是嘈杂矛盾的外在世界。对于这样的喧嚣的世界,“我”没有剑拔弩张的焦躁,也没有针锋相对的怒目,有的只是细细的忧伤与深沉的叹息,最终“我”以一种极大的宽容与悲悯的情怀化解了这一系列的矛盾。对于“我”和夏的爱情,到最后,我已无畏,曾经的“魂飞魄散”,现在已是极其平静了,到最后夏是否会魂飞魄散,“我”都报以理解的态度。“我”也曾想过,这样做对夏不公平,他对我的职业害怕又有什么过错呢,“为什么一个人对死者的恐惧竟要和爱情上的胆怯有关,那可能是两件完不相干的事情”。而自己也没有理由要求每一个人都因为爱而不惧怕死者。或许如怡芬
6、姑母所说“也许仍有真正具备勇气而不畏惧的人”,对此,“我”已看淡,期待爱情但不会苛求,失去爱情但不会怨恨。“我”变得从容,理解、宽容。对于事业,“我”这样没有知识的女子,是无法到弱肉强食、是非恩怨驳杂的人世间去竞争,而太多的记忆也使我无法从事为新娘化妆的职业,所以“我”还是默默无闻地把“我”的毕生所学献给那些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们,为他们做最后的妆饰。因为这样的工作,整个城市的人,“不管是穷的还是富的,大官还是乞丐”都是需要的。而“在这世界上,总得有人做这样的工作”,虽然这样的工作是孤独寂寞的,是阴冷的,阴沉的,暮气沉沉的,即使做得最好,也无人知晓,无人问津。但“我们”是他们的最后安慰,使他们
7、在离世的最后一刻显得心平气和,无比温柔。“我”甘愿做这事业,“我”只希望凭我的技艺,创造一个“最安详的死者”。在这里,不必争名逐利、勾心斗角。对于生死,“我”死且不惧,生又何畏。对于那些死者,我不畏惧也不害怕,即使是愁眉苦脸,极其狰狞的面谱,“我”都会为他们作最适当的修正,“使他们变得无限温柔”。他们并不可怕,他们是最好的朋友,又是“最优秀的听众”。“我”对死毫不畏惧,也就参透了生的道理,“几十年不过匆匆一瞥”,“谁也不必为谁而魂飞魄散”,“我”对这世界充满了理解与宽容。 三、矛盾化解的方法 “我”平静的笔调下展示了纷呈的现实社会,展示了种种的矛盾,而之所以能化解这种矛盾,“我”主要是换位思考
8、,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前研究者做出了现代社会异化的思考,却忘了思考一个事实你的周围也有这么一个“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你会怎样做?而“我”就做出了这样的思考:“也许我这样做对夏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一个人对死者的恐惧竟要和爱情上的胆怯有关”,这样的思考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喜好,“我没有理由要求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因为爱而不害怕”;并且我懂得“对于生命中不可知的神秘面我们天生就有原始的胆怯”。更重要的事,我有着一颗包容、悲悯、宽容的心。我总是愿意朋友们更好,“由于自己的奇异职业而使我周遭的朋友感到不安”,“这样我将更不能原谅我自己”。这就是“我”,愿意他人更美好。四、结语 我
9、们可以从“我”冷静的叙述中,深刻体会到女性魅力的光辉,“我”是世界上的弱者,“我”没有什么知识、从事一种人人望而生畏、闻而丧胆的职业为逝者化妆,以致“我”不被人理解,不被人喜欢,并且,因为职业的缘故,手脸都比正常人苍白许多,身上也有防腐剂的药水味,工作的环境“冰冷而阴森、暮气沉沉”,整个人也染了那样的暮霭,到咖啡室也是坐在一角幽暗的角落里。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弱者,却有极宽广的胸怀,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对世人存有善意的理解。朋友们一个个因为害怕离她远去,对此,“我”不怪他们,因为“我”懂得“对于生命中不可知的神秘面我们天生就有原始的胆怯”,所以宽容世人的惧怕。因为懂得没有理由要求每个人都像她那样不畏惧死者,而又懂得一个人对死者的恐惧和爱情上的关联似乎不大,也就会理解与宽容夏的最后态度。所以存在的就可以被理解,被宽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世间的事都是可以宽容的、理解的。这也说明了“我”懂得了世间的悲欢、生死。由此,可充分说明“我”这样的女子是善良、宽容、体贴的一个女子,从事的职业是为逝去的人化妆。参考文献:1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三)之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371-380页. 2卢建红.被压抑的女性声音: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解读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4)68-6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