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43.50KB ,
资源ID:145703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5703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拟态环境”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Word下载.doc)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拟态环境”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Word下载.doc

1、现在,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以及信息社会的到 来,人们得以在感受外部世界方面自我扩张。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来自全球四海的各种媒介信息,生存于大大超出自身可以亲身感受的现实环 境的另一种环境即“拟态环境”中。这种环境不是人们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事件或直接听到的观点本身,而是关于它们的复制符号或摹写。它是与现实环境并存的 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由于现代传媒及时迅速、无所不传、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使得人们通过传媒就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人们便心甘情愿地将传媒所营造的 信息环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自身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面对着“客观的信息”,人们早已失去了选择的能力:闭塞

2、视听意味着灭亡,而接受的结果 便进入了一个媒体加工过的“拟态环境”之中。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用虚拟的观点改造着生活,而我们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又形成了虚拟的观点。这就是信息时代 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在虚拟和现实的互动里,我们用现实映射的虚拟思想创造着整个世界,这也是在“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过程中人们 唯一所能做的。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1、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说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和专栏作家李普曼较早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这一特殊信息环境。他在舆论学中对“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又译“假环境”)作了经典的论述:“回过头来看,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

3、认识是何等的间接。我们看到,报道现实环境的新闻传递给我们时快时慢,但我们把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当作现实环境本身来对待。”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后 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动发生的真实环境中。因为,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所谓人作出适应环境的调整是以虚构为媒介来进行的。” 此处的“虚构”指的是在不同程度上人们自己对环境的描绘。 “由于真正的环境总体上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而无法直接去了解。我们没有条件去对付那么多难以捉摸、那么多种类、那么多的变换的综合体。然而我们必须在

4、 那种环境中行动,就必须先以一个简单得多的模式来重构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要洞察世界,人们必须装有一幅世界面貌之地图。”从李普曼对“拟态环境”所作的论述以及这个图示中可以看出,拟态环境是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对的一个概念,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联系点:拟态环境是从现实 环境中抽取出来的一部分,现实环境是全貌,拟态环境是局部。现实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母本。区别点:现实环境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环境,拟态环境是通过大众媒介有 选择性地“提示”现实环境中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的反应,而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 反应。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传播

5、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同时,李普曼 还指出“拟态环境”是插入人与真实环境之间的环境,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拟”这一媒介进行的。李普曼不但指出了现代社会信息环境替代客观环境的现实,而且指出这种替代的结果除了影响人的认知行为外,也会影响现实环境,使现实环境在无形中涂抹上信息化的色彩。可以看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理论在李普曼的观点中也得到了印证。2、藤竹晓关于“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论述较早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的传播学者是日本的藤竹晓。1968年,他在李普曼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他指出,现 实

6、生活中的很多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最初并不见得能被重视或普及,可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会发展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流 行现象。藤竹晓曾经写道:“人,是环境的主体,应当靠自己的力量确认自己的环境。但现状却是,人只能依赖于信息环境及其赋予的定义而生存。在这样的现 代环境的结构下,有时人就会被信息环境虚拟环境所欺骗。” 藤竹晓认为,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 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这就是

7、他所认为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 象。同时,他也明确指出:人们依赖信息环境但却无从辨认其真伪,因此信息环境在指导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可能误导甚至欺骗人类。在这种意义上说,人们的行 为是控制在大众传播的信息环境中的。媒体通过“议程设置的功能”、树立“意见领袖”、营造“意见环境”等等的手段来影响和制约舆论,从而影响和制约人们的 思维和行动。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到藤竹晓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理论的提出,大众媒介也经历了传播事实真相或假象,通过“议程设置的功能”、树立“意见领袖”等等 的手段来营造“拟态环境”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环境化境化”的目的。信息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更加快了大众媒介的这一过程。二、

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众媒介的传播模式是“沙漏式”的,即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 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仅如此,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 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受众就只能跟着大众媒介走。1、通过媒体关于“911事件”的报道看“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2003年3月10日至5月10日,华盛顿邮报共发表有关伊拉克战事报道253篇。在这些新闻报道中,积极的、消极的和中

9、立的报道比例为 107:63:83;非消极性报道占据了75%,共190篇,而批评性报道仅有1/4。从报道内容看,有关美方包括美军的生活和战斗细节、军事行动、政府 策略等报道占据了总数的46,共约116篇;而关于伊拉克方面的报道只有39篇,其中消极的就占据了17篇,其余12篇则属中立报道,而无一篇积极报 道。从新闻来源看,来自于美英方面的消息为164篇,占65;而来源于伊拉克方面的仅12篇,占5。从图片尤其是新闻照片看,该报电子版从3月20日 开战到4月9日攻占巴格达共发布照片414幅,其中表现伊拉克平民和士兵生活的110幅,约占1/4。就是在这些照片中,表现战争给他们造成影响和伤痛的 画面很少

10、,血腥场面更是稀有,相当一部分是表现伊拉克人离开家园时的平和的场景;而表现不同声音的反战主题的照片只有区区10幅。其他约占3/4的 304幅照片,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英联军(绝大部分时美军)生活、战斗的场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这414幅照片中,仅有3幅是由伊拉克电视台提供 的,只占总数的0.7%。2003年4月7日的美国时代周刊用约20页的篇幅刊载了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照片。据透露,在编选这些照片时,主编们刻意挑 选那些能够表现美军英雄主义的照片,而绝对不用那些伊拉克平民被无辜打死、暴尸街头的照片。大众传媒在某种意义上说成为了制造这场历史悲剧的首魁。似乎阿拉伯人就该仇恨美国,因为美国支持以色列

11、对阿拉伯的战争,他傲慢且邪恶,所以中东的媒体强烈 谴责美国对阿富汗的轰炸,而对纽约发生的悲剧只字不提;同样,我们在美国CNN的电视镜头前看到了大批支持本拉登的阿拉伯人表现的对美国的仇恨,却忽略 了或许数量更多的带在家里,更为安静的阿拉伯人对纽约死难者的同情;我们看到了塔利班支持者们要参与圣战的决心,却无意间忘记了那些对于塔利班分子仇恨有 加的伊斯兰妇女的愤怒媒介与历史往往戏剧性的将真实的世界抽象化,站在不同的立场将客观主观化,而它创造的这个并不真实的“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力往 往给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已经真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2、 1、信息环境能够多角度广范围地囊括或反映庞杂的现实环境的能力在不断增强;2、由于人们往往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行动,人们将信息环境很多时候当成现实环境本身来看待,使得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3、由于人们是根据信息环境来认识环境和采取适应环境的行动,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即现实环境的信息化趋向。三、“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是媒体发展的结果1、媒介化生存的现实 目前,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通的一种生活工具。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拥有电视和电话,约3/4的家庭拥有录像设备,一半以上的家庭与电缆相连,约1/3的家庭拥有个人电脑。除美国外,其他国

13、家媒介的拥有数量也已基本普及并呈明显的增长势头。大量拥有大众传媒的同时积极接触大众传媒,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经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 人平均几乎把日常生活中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98%的美国家庭有电视机,这些电视机平均每天有7个小时处于开机状 态;美国成年人中有75%的人要看报,大约每天花费30分钟的时间;美国99%的家庭和90%的汽车上有收音机,每天用于收听广播的时间约有1亿5000 万小时;加上用在杂志、书籍和电影上的时间,美国人每天花在大众媒介上的时间数量之大,是很明显的。广泛接触媒介并非美国的特殊现

14、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接触大众传媒都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日平均媒介接触时间 的调查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日本人每天的媒介接触时间为4.4小时,中国人为3.7小时,这只是直接接触五大传统传媒的时间,还不包括人们观看电影和录 像、听唱片等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时间,也不包括通过互联网接触大众媒介的时间。不难发现,频繁接触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外,人们用了几乎一半的余暇时间来接触大众媒介,大众媒介已经充斥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见,现实中人们已将大众传媒所建构的信息环境当作自己了解现实、寻求帮助、丰富知识和休闲娱乐的一个至关重

15、要的渠道。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现实环境的角色与功能,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2、媒介塑造更现实的“地球村” 现代传媒除了拓展传播内容、提供更多资讯外,也积极跻身于全球化的公共信息空间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媒介包容外界环境的潜力。现实中,网络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也积极搭借网络优势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据统计,截至1999年3月,我国内地共有20省市的200家报刊创办了网络 版。与此同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公司开始把自己的节目送上互联网。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节目传输范围,使受众日益呈现出全球一体 化的趋势。另据国际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表明:到1996年底,互联网就已经连接了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当代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传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