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71.29KB ,
资源ID:1455836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5583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Word文件下载.docx

1、子曰:“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的一方。(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可以用来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3)非礼忽视不合乎礼不礼貌的举动。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名词用作动词,从事、实行)(2)举直错诸枉(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3)不仁者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4)尧舜其犹病诸(名词用作动词,担忧、忧虑)(5)己欲立而立人(使动用法,使站得住)(6)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行得通)(7)仁者安人,知者利人(形容词作动词,安于,利于)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译文

2、: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2)舜有天下,选于众。(状语后置)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3)何谓也?(宾语前置)(这是)说什么呢?(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予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5)问知。“知人。”(省略句)(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整体感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重礼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理想,一方面,整个社会的人(特别是“士”)都要能够以礼来约束自己,宽待他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要能够实

3、行“德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文脉本文所选的几段文字是以处世待人的原则组织在一起的,其结构如下:文本层析1本文中关于“仁”,共有多少含义?【答案】一是克己复礼为仁。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为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三是“博施于民”“济众”为仁。在孔子看来,如果能够做到“博施于民”“济众”,那么,“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就不仅是“仁”,而且是“圣”了。可见,孔子眼里的“仁”是有层次、有内涵的,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2.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答案】“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学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

5、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这样看来,实践“仁”一点儿都不玄妙,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3.从“克己复礼为仁”一句中可以知道什么是“仁”吗?【答案】究竟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动都符合了礼,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4.如何认识孔子的“仁”?其有哪些精华?【答案】第一,“仁”是一种纯粹与崇高的道德精神。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

6、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推行“仁”的途径一点也不玄妙,只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而已。第二,“仁”是一种消极的伦理原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核心就是“仁”,而“不”则强调“不要”做什么,因此,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道德原则。第三,“仁”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因为它暗含“己所欲,施于人”,而孔子也明确地将其表达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因此,“仁”

7、升华与提升了人性的内在潜能。1. 2. 3. 4. 5. 6. 7. 8. 9.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含通假字的一项是()【导学号:33852014】A克己复礼为仁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举直错诸枉【解析】D项,“错”通“措”,译为“安排,安置”。【答案】D2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下归仁焉 句末语气词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于C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贫穷D能使枉者直 的人【解析】B项,“于”意为“给予”。【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3852015】A为仁由己 依靠B在家无怨 古代大夫的家族C举直错诸枉 邪恶的人D举伊尹,不仁者

8、远矣 全部【解析】D项,“举”意为“提拔”。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A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B仲尼岂贤于子乎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D管夷吾举于士【解析】D项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表处所,译为“从”;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B项,介词,表比较,译为“比”;C项,介词,表对象,译为“对”。5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处。(1)非礼勿视,_,_,非礼勿动。(2)文中提出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_,_”。【答案】(1)非礼勿听非礼勿言(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69题。33852016】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

9、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6下

10、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不稳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察看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干:盾牌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解析】B项,相:辅佐。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解析】“盖”作为发语词,不能单用,因此排除A项;“均无贫和无寡安

11、无倾”中“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并列关系,应该分别断开,排除C、D两项。8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C文中有三处用了设问句,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D此文是篇驳文,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解析】C项,“设问句”应为“反诘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