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37.01KB ,
资源ID:145381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5381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文档格式.docx

1、本文的重要结论是:斯大林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相背离的,与列宁晚期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轮廓也是不相同的;苏联历次改革的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即制度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只要坚持改革,不走苏联的老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定能顺利实现。【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列宁【作者简介】陆南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图分类号】D1; 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7) 03-0051-0013

2、邓小平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近三十年来的改革,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得到了体现,社会主义的形象在国际上明显改善。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种种问题,有些问题还较尖锐。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正当我国深化改革之际,正当我国通过进一步改革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之际,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再思考、再研究,阐明其主要内容与主要特点,分析这个模式与最后导致苏联发生剧变的关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还应看到,学术界对苏联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一些

3、重大问题的不同看法,亦往往与对斯大林模式在认识上的重大差异有关。这也要求我们对斯大林模式进一步探讨。一、构成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或表述为斯大林苏联模式(本文简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1决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的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建立的公有制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被认为是社会主

4、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二是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应该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这一最高形式过渡。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的理论,实际上并不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是来自斯大林主义。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国有制条件下,支配生产资料的不是社会的人,劳动者并没有取得他们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支配生产资料的是党、国家和斯大林。2从政治上来讲,斯大林模式主要包括实行一党制,主要问题都由党决定;党政合一,党国合一;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过程中,实际上搞的是没有广泛民主(包括党内民主)基础的集中制,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最后

5、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对文化,意识形态严加控制,斯大林垄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在这些条件下形成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最后发展成斯大林个人集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斯大林搞的个人极权主义,“其要害是实行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党政不分制、干部等级授职制和党政官僚特权制”1(p80)。3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4以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5在民族问题上,历史实践表明,斯大林把联邦制度变形为事实上的

6、单一制。斯大林执政时期,随着政治权力日益集中在中央,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大大削弱,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实际上流于形式。1990年召开的苏共中央二月全会指出,斯大林时期的联邦制“就实质来说是单一制的国家制度的模式”2。苏联“这个国家一直是采取单一形式进行统治,民族和地方利益并不是考虑问题的原则”,“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治权在苏联整个历史中,这理论只是一种幻想”3(p33)。6斯大林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往往表现为实行扩张与霸权主义。斯大林的扩张与霸权主义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在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的旗号下进行的;二是重点放在意识形态方面,斯大林把他的社会主义观强加给别人,让别国

7、接受,俯首听命;三是国内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其推行霸权主义最为有效、最稳妥的手段。7一系列赖以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如“一国社会主义”,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尖锐化”,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高形式,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个体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等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构成斯大林模式的一些主要方面,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随着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研究的深入,对斯大林时期确立的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也有了很大变化,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它是对社会主义的严重变形和扭曲。这里仅介绍一下苏联国内有关人士的看法。布

8、坚科认为:“根据现在的全部情况,是否应当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于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4(p764)有些学者把斯大林模式视为“国家社会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或“封建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在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但实质依然故我”。“归根到底,大家看到,苏联所实现的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而是极权主义社会的模式。这对所有认真追求人类进步的

9、人来说,都是值得进行思考的一个严肃的问题”5(p19、p29)。为了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苏联在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上,有的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承认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形式;在防止官僚机构为所欲为的条件下,保持“坚强有力而灵活的”国家机关以及人民对它的监督;考虑劳动者利益的多样性;实行生产者同公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不一定非通过国家不可,允许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民团

10、体;劳动者积极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坚持不懈地扩大民主;在多民族国家条件下公正地解决民族问题6。学者有关斯大林模式主要特点的看法较为一致,或者说大同小异。消息报政治评论员鲍文认为,需要彻底改革的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在生产资料广泛、彻底公有化基础上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最大的硬性集中;社会实践划一,不考虑地方条件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分散性以及精神、智力领域不可避免的、有益于发展的多元化;经济过程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忽视价值规律;注重粗放式经济增长,极力追求数量和有损于质量的标准(虽说质次仍以量大为好);党和国家生活民主准则形式化,不实行公开性,抛开“下层”和党员基本群众通过重大决议;从肉体

11、上消灭被怀疑为对“领袖”、对政治制度不规矩者;文化贫困,社会科学瘫痪,历史自我意识、自我批评衰退,为现实辩护,在意识形态上编造神话,令人苦恼的、毒害社会生活的言行不一4(pp724-725)。这里不能不提到苏联学者B基谢廖夫的看法。他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全面集中管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直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粗放和浪费的经济和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否认从前的民主化形式的价值,取消群众管理和民主制度的形式;否认自治思想,政权的神圣化直至到个人崇拜;社会生活甚至不受形式的民主程序控制;把党和国家

12、的机关结为一体;执行机关监督选举机关;执法机关脱离法律和社会,其结果是独断专行。”他接着指出:“所有这些变形的兵营式共产主义的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之奋斗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解放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4(p492)仅从上面的材料就可以看到,对斯大林模式主要特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斯大林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是不相同的。这表现在:政治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近期目标是发展民主,使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长远的目标是,运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权力,消灭阶级与阶级对立存在的条件,使社会成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13、”。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共产主义与“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划等号的。从所有制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将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统一,它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认为:这种所有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相互密切相关的本质内涵:一是劳动者集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任何个人 均无权分割生产资料;二是在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中,每个劳动者都享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这就是“在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下”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相统一的具体形式。可见,不论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上看,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主义

14、经典作家设想的都是相距甚远;斯大林模式与列宁晚期对社会主义所设想的轮廓也是不相同的。三、列宁与斯大林主义的关系下面从体制模式形成的思想这一角度,谈谈列宁与斯大林主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经常碰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列宁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斯大林主义作了准备,因而列宁要为斯大林主义的产生负全部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主义的产生是完全孤立的,与列宁无关。前者可以称为“连续性”概念;后者可称为“非连续性”概念7。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都把问题绝对化了。列宁与斯大林主义既有联系又不是一回事。人所共知,列宁在十月革命前乃至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结束前,与他晚期特别在对军事共产主义政策作了批判性的总结之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很大区别,正像列宁本人在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时公开讲的,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斯大林主义以及斯大林模式,其复杂性在于既同列宁遗产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斯大林自己提出的概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大政策,而为实行这些政策,斯大林往往打着列宁旗号,大量地、逐字逐句地引证列宁的话,让人觉得,斯大林的政策是体现列宁思想的,是与列宁思想完全一致的。实际上,列宁与斯大林主义的联系是非本质的,斯大林主义背离列宁是主要的和本质的。这方面的事例是大量的。例如:列宁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