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德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要求的浓缩。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每一位为人师者都应该用心点亮“师德”这盏灯,让温暖洒向每一个角落,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而师爱,则是师德的灵魂!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爱”与“被爱”就如饮水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更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所以,教师要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并落实在日常教学中。“爱的教育”,“以己之爱,启动心灵”,师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师爱是雨露,可以使枯萎的小草发芽;师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可以浸润
2、孩子稚嫩而倔强的灵魂,满足孩子被爱的需要,从而给孩子一种安全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师德具有十分明显的典范性,教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学生可以从师爱中得到熏陶、感化,从而学会团结友爱、善待他人,让关心同伴、同情并帮助弱者、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长大后,他们就是能够适应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教师爱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学生的潜能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去探索,学生才能取得成功。爱学生,教师要学会宽容。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鼓励和表扬会产生意想
3、不到的教育效果,教师要相信学生、赏识学生。要给学生以犯错误的权利,而教师则要在如何把握学生犯错后的教育时机、如何讲究教育艺术等方面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引导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知识、增才干。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次真诚的赞美,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可以使师生间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和谐。“传道、授业、解惑”,几千年前的孔孟儒家文化,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并长期延续,深入骨髓,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是权威,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可以在学生犯错误后大发雷霆,而学生却没有解释的权利。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地表露着与学生的不平等:上课时教师高高在上学
4、生需仰视,课间谈话时教师坐着学生站着,大扫除时教师指挥学生劳动等等,这样无形中就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师们已逐渐认识到: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激励者、促进者,教师应该与学生同学、同玩、同乐、同忧,既像教师又像朋友,既像兄长还像朋友,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靠严厉来建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魏书生曾经说过:“我的教育经验就是民主加科学。”教师要靠自己的学识与人格,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
5、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唯有教学民主才能实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自尊是学生极为珍贵的心理品质,是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应该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那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自尊。“真正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尊重人的教育,是爱人的教育。”尊重学生,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要实施因材施教。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要求,就谈不上以人为本。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兴趣爱好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性格气质亦不同,教师要走近学生、走进
6、学生、“认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的自尊得以强化。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舞台,为其个性特长的充分展示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得到尊重。充满个性与人情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友爱与宽容,学会自信与尊重,可以使校园变得和谐起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依靠教师这支队伍,也必须建设好这支队伍。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师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的教育,才能使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和教育事业都得到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师德修养,因为教师高尚的师德,可以使校园人际关系得到和谐,可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每个人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校园成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 沙中教师:熊希欧 2010年5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