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纳米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纳米铜”是一种胶体B“纳米铜”与铜是同位素C“纳米铜”颗粒更细小,反应时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D常温下“纳米铜”比铜片的还原性强,反应时反应速率快4 . 碰撞理论是一种较直观的反应速率理论,下列有关碰撞理论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物分子必须碰撞才有可能发生反应B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具有最高的能量C有效碰撞是活化分子在一定方向上的碰撞D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称之活化能5 . 在一氧化碳变换反应CO + H2OCO2 + H2中,有关反应条件改变使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使用催化剂,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几率增加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
2、撞几率增加C增大压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加D增大c(CO),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几率增加6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总能量B一定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C放热反应的逆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假设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需要吸收能量,则说明石墨比金刚石更不稳定7 . 下列说法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滴有碘水的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唾液,蓝色褪去B对于反应2NO2N2O4加压稳定后的颜色比原来颜色深C开启可乐瓶,瓶中马上泛起大量气泡D利用排液法收集氯气时常用液体为饱和食盐水8 . 在一密闭容器
3、中加入A和B,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随着反应的进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A+4B4CB2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此时A、B、C的浓度比为5:4:4C用B的浓度变化表示2min内的速率为2mol/(Lmin)D2min前,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9 . CaCO3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生成CO2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4 min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B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减小的原因是c(H)减小C反应在24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D反应在24 min内生成C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O2)0.06
4、 molL1s110 .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AH2(g) Cl2(g)2HCl(g)H184kJmol1BCH4(g)2O2(g)CO2(g)2H2O(g)H802.3kJCCO(g)1/2O2(g)CO2(g)H2293kJD2H2(g)O2(g)2H2O(l) H571.6kJ11 . 100mL 6mol.L-1的硫酸溶液与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质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A硝酸B水C硫酸氢钾D氯化氢气体12 . 在密闭容器中,一定量混合气体发生反应xA(g)yB(g)pC(g)qD(g),平衡时测得B的浓
5、度为1.0 molL1。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再次达到平衡时,测得B的浓度为1.5 mol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xypqB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C压缩体积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不变13 . 下列图中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进行中和热的测定B图:比较 HCl、H2CO3和 H2SiO3的酸性强弱C图:验证 CuCl2对 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D图:验证 2NO2(g)N2O4 (g) HI2少量的乙烯通入pH=3的溴水中溴水褪色,pH基本不变两者发生的加成反应向某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溶
6、液中一定无NH4+D等体积pH=3的HA和HB两种酸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排水法收集气体HA放出的氢气多且反应速率快HA酸性比HB强AABBCCDD25 .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久置氯水pH变小B温度升高,Kw增大C工业生产硫酸,通入过量的空气,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D高温比常温有利于NH3的合成二、综合题26 .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1)下图是N2(g)和H2(g)反应生成1molNH3(g)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2和H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2)若已知下列数据:化学键HHNN键能/kJ435943试根
7、据表中及图中数据计算NH的键能:_kJmol1。(3)用NH3催化还原NOx还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已知:4NH3(g)3O2(g)2N2(g)6H2O(g) H1akJmol1N2(g)O2(g)2NO(g) H2bkJ若1molNH3还原NO至N2,则该反应过程中的热化学方程式:_。(用含a、b的式子表示H3)。(4)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反应:2NH3(l)H2O(l)CO2(g)(NH4)2CO3(aq) H1反应:NH3(l)H2O(l)CO2(g)NH4HCO3(aq) H2反应:(NH4)2CO3(aq)H2O(l)CO2(g)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